工程测量规范(免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设部国家标准)3.1一般规定3.1.1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3.1.2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3.1.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2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3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3.1.4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2采用统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3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4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5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3.2卫星定位测量(Ⅰ)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2.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表3.2.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mm/㎞)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等9≤10≤2≤1/250000≤1/120000三等4.5≤10≤5≤1/150000≤1/70000四等2≤10≤10≤1/100000≤1/40000一级1≤10≤20≤1/40000≤1/20000二级0.5≤1040≤≤1/20000≤1/100003.2.2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22)(dBA(3.2.2)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平均边长(km)。3.2.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1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m=nWWN31(3.2.3-1)式中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2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2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3.2.3-2)的规定。m≤(3.2.3-2)(Ⅱ)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3.2.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高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边长,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4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倍。5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取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6对于采用GPS-RTK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3.2.5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受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3.2.6控制点埋石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并绘制点之记。Ⅲ)GPS观测3.2.7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7的规定。表3.2.7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等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接收机类型号双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仪器标称精度10mm+2ppm10mm+5ppm10mm+5ppm10mm+5ppm10mm+5ppm观测量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卫星高度角(°)静态≥15≥15≥15≥15≥15快速静态----------≥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静态≥5≥5≥4≥4≥4快速静态--------≥5≥5观测时段长度(min)静态30~9020~6015~4510~3010~30快速静态---------10~1510~15数据采样间隔(S)静态10~3010~3010~3010~3010~30快速静态---------5~155~15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6≤6≤6≤8≤83.2.8对于规模较大的测区,应编制作业计划。3.2.9GPS控制测量站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1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2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33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4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的测站信息。(ⅳ)GPS测量数据处理3.2.10基线解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2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3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3.2.11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1)~(3.2.11-5)式的要求:5nWx(3.2.11-1)5nWy(3.2.11-2)5nWz(3.2.11-3)W=222zyx(3.2.11-4)53nW(3.2.11-5)式中n-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W-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2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6)~(3.2.11-10)式的要求。nWx2(3.2.11-6)nWy2(3.2.11-7)nWz2(3.2.11-8)W=222zyx(3.2.11-9)nWx32(3.2.11-10)式中n-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3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3.2.11-11)式的要求:22d(3.2.11-11)43.2.12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的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3.2.4条第3款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3.2.13外业观测数据检测合格后,应按3.2.3条对GPS网的观测精度进行评定。3.2.14GP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WGS-84坐标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WGS-84坐标系统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2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3倍.3.2.15GPS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维后三维约束平差。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3.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3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3.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3.3导线测量(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秒)测距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秒)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秒级仪器2秒级仪器6秒级仪器三等1431.8201/150000610—3.6n≦1/55000四等91.52.5181/8000046—5n≦1/35000一级40.55151/30000—2410n≦1/15000二级2.40.258151/14000—1316n≦1/10000三级1.20.112151/7000—1224n≦1/5000注:1表中n为测站数。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Ⅱ)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埋石3.3.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3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5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3.3.5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3.3.6导线点的埋石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Ⅲ)水平角观测3.3.7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4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6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1.5〞。7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3.3.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精度等级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秒)半测回归零差(秒)一测回内2C互差(秒)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秒)四等及以上1秒级仪器16962秒级仪器38139一级及以下2秒级仪器—1218126秒级仪器—18—24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2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3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4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3.3.9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