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张重艳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9期摘要: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及推动,中国国内旅游业已经逐渐形成规模,旅游产业支柱作用也更为强化,旅游业在质和量的发展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整合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呈多向度发展。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发展的挑战。本文就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的机遇挑战,进一步提出在新趋势发展下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发展现状;机遇;挑战;对策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一)出游人数不断上涨,国内旅游收入攀升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出游人数每年都有大幅度上涨,同时国内旅游收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下是2009年-2012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变化统计表:从以上表中得知,我国居民每年出游人数、旅游收入增长不断增多,充分表明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方式的转变以及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二)黄金周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带动近些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黄金周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井喷”发展越来越明显。从全国假日办发布的假日旅游统计报告显示,就单从十一黄金周来看,2010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54亿人次,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59元;2011年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游客人均花费支出483元;2012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游客人龙源期刊网元。这几年的十一黄金周出游人数每年都创下新高,且旅游人均消费支出都有所提高,这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带动和发展是毫无疑问的。(三)旅游模式发生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模式正悄然变化。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游览观光,而是希望通过旅游达到放松身心或者通过深度游来增长见闻的目的。因而出游选择日渐个性化,旅游消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拓展趋势,旅游者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主体性日渐凸显,旅游者的这种高要求、高品质的旅游使得整个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及旅游产品开发逐渐发生改变。(四)旅游消费需求多样,旅游市场结构发生改变过去人们的出游诉求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经历”阶段。现今,人们更多地追求高品质的服务和“花钱买享受”的旅游方式,更有部分旅游者追求冒险、刺激,体验式的旅游活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进行深度的旅游体验,也有部分旅游者有着对于当地文化探索的需求。旅游已俨然开始成为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此外,近几年来,旅游组织方式以散客游、自驾游为主体在大众旅游时代,去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由于政府取消高速路收费等政策的刺激,许多旅游城市都出现了自驾游火热现象,散客比例从5成以下直接飙涨到7成左右,成为旅游消费主力阵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二、我国现阶段发展国内旅游的机遇(一)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转变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设施的供给水平的提高,人们出门旅游将要求各方面条件的提升,要求吃得好,住得好,行得好,国民的旅游标准正在由基本满足型向着舒适型,享受型过度。当前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比重达到75%到85%,游娱的支出占15%到25%。[1]随着我国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观,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的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上升。(二)旅游线路的多样化目前中国国内的旅游人群主要是以观光为主,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但是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活动内容。近年来,专题性的特色旅游线路不断推陈出新。如自助游旅游产品,201年峨眉山景区十一期间面临团队和散客结构的剧烈变化,“团散比”已经从之前的7:3转变为目前的3:7,正对这一旅游结构的变化,相关负责人人表示必须开发出适合自助游的旅游产品,并迅速搭建网络平台,以适应出行方式的转变。[2]龙源期刊网(三)商务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商务旅游是发展最快的旅游项目之一,从其规模和发展看,已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全球每年旅游业收入的35,000亿美元中,有4,200亿美元属于企业的商旅支出,占全部旅游收入的12%,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这一比例仍会提高。而目前我国因公出境包括公务和商务考察的人数已占出国人数的53.3%;中国国内商务旅游支出则高达1700亿美元,约占国内整个旅游市场的30.5%,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12年中国商务旅行报告显示,中国有望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务旅游目的地,这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也是必然的。[3](四)老年旅游旅开发潜力巨大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中老年人也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并逐步加入了旅游的大军中。据专家预测,到了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5.2%,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而据资料显示,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老年市场中,我国已经有30%的老人先后进行了出游。专家预言:在未来30年间,每年的老年旅游者将保持7.3%的持续增长。这对我国开发老年旅游市场及老年旅游产品无疑是最好的资源,老年旅游市场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会带动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三、我国现阶段发展国内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一)市场竞争力弱这几年我国旅游国内旅游业发展较良好,但是竞争力不强。但从目前旅行社行业、酒店业及交通这三大支柱型产业来看,由于受到市场竞争力的冲击,都普遍存在低价竞争的营销战略,不注重旅游产品的研发,创新性旅游产品较小,因而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从国内市场上来看,各地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旅游产业“利益链”,即普遍存在“零负团费”,导游无底薪,靠游客进店消费获取利润的现象,这对整个国内旅游市场秩序的发展都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如何开拓国内旅游市场,研发新型旅游产品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内旅游市场发展中首要解决的关键。只有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才能使旅游市场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二)不注重综合效益同一些国际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内旅游的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我国的旅游业现阶段只是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忽视了生态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各种效益,这样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继续着以消耗环境为代价的旅游活动的同时,又损害了社会的综合效益,因此,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国内旅游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关系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施。(三)人文环境的缺失龙源期刊网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对现阶段旅游业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实际上是在购买文化产品,享受和消费文化资源。就目前看,中国旅游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不重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宣传,仅仅是从盈利和市场发展的角度去出发,并没有深入的发掘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资源和人文特点,忽视了当地的文化气息。这也是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四)产品结构单一我国国内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层次总体较低。我国国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景点景区规划、策划和开发水平、技术不高,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使我国很大一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导致旅游产品吸引力及吸引范围较弱。同时,就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游览旅游产品为主,产品结构较单一;同时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雷同、模仿复制性极高,降低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这既跟不上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也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需求发展。四、我国现阶段发展国内旅游的对策我国国内旅游的基础比较差,发展水平比较低,远不能适应当代旅游的发展需求,根据我国目前发展国内旅游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应强化以下几方面:(一)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我国国内旅游市场中低价竞争现象普遍存在,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目前,国内旅游者“花钱买罪受”,强迫购物被宰被骗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旅游市场存在着“质次价高,质价不符”的现象。因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防止垄断及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蔓延,维护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这应当作今后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来抓。(二)完善旅游法律法规旅游法规的不健全会导致经营秩序的混乱。近年来,有关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少,然而大都只侧重于强调纵向法律关系,而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企业等方面规定的法律条文较少,以致在出现问题时,执法部门很难找到适用的法律条文。旅游立法的滞后降低了打击旅游价格违法行为的有效性,对旅游行业依法管理的制度约束,应当予以大力推进和建设。(三)加大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强度及吸引范围的扩大都会起动积极的正面效应。旅游产品是否多样化,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我国近几年实施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龙源期刊网品,发展红色旅游这些都是旅游产品多样化花发展的集中体现。如何进一步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旅游产品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发展,将是我国国内旅游业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之一。(四)加强国内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同样是旅游吸引力因素之一,尤其是健全完善我国旅游交通网络系统也是发展国内旅游业中的重要工作。就目前我国国内旅游设施,一要加强交通投资,解决瓶颈制约,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各个企业合资办交通,同时依靠科技,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资源禀赋程度较好,但交通环境较差的旅游地。此外,加强构建旅游景点景区的交通网络,解决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牵制。参考文献:[1]万剑敏,主编.旅行社产品设计[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48.[2]中国经济网.http://travel.ce.cn/jd/201211/15/.[3]中国旅游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