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简介一、基础科学班的建立1997年年底,清华大学校领导接受了理学院的四位教授的提议,决定开办“基础科学班”(以下简称基科班),以它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试验田”,探索拔尖人材培养的新模式。当时开办基科班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前校长王大中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倡导下1997年6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杨振宁先生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该“中心”的目标是:加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倡导开拓性与科学首创精神;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做出贡献。清华大学生生源质量高,其中许多学生对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这为培养杰出的基础科学人才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设立特殊的教学计划,使这些学生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上得到深造,成为我国基础科学方面富有生气的后备力量,并使他们中的佼佼者将来能成为国际科学技术舞台上的优秀人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思考下,基科班应运而生。在酝酿建立基科班的过程中,开始把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高等研究中心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后来学校领导认为应有更宽的面向,除了为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培养优秀人才外,也为与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在1999年教育部理科基地检查评估时,专家组对基科班这种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们也提出清华大学有极强的工科,优秀理科人才要向工科辐射。这样就形成了为基础科学培养优秀人才和为学校其他院系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新型人才两方面的任务。基科班办学之初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学校也十分肯定这一宗旨,并提出要“十年磨一剑”,哪怕每年只有三、五个好苗子,只要长期坚持办下去,就能积累一批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显露身手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些人还会有可能成为杰出的顶级人才。基科班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九字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了教育部理科基地检查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后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北大赵凯华教授在主席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提出的九字方针,并号召其他院校借鉴这一方针。此后许多兄弟院校也进行了类似的实践。基科班几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认为厚基础最重要的是数学和物理基础,在基科班的培养模式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同时强化数学和物理基础。杨振宁先生也多次谈到数学和物理交叉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我们的学生可向全校各学科分流,体现了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林家翘先生专门找基科班负责人谈话,他提出数学不仅要和物理结合,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结合,这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基础科学班培养过程的特色为了实现基科班的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从招生到毕业及推研的一整套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色:1.选择优秀苗子,“择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了培养优秀的拔尖人才,首先必须选择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苗子。基科班的新生来源有四部分:1)从全国四所重点中学(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试验中学和华东师大二附中)的理科试验班选拔保送生。2)从全国及国际数学和物理等竞赛获奖的中学生中选拔。3)部分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录取。4)从全校各院系当年入学的新生中选拔,志愿报名,择优录取。选拔新生的原则是“数学物理基础好,对基础学科确有兴趣、爱好或有专长”。我们不仅看考试成绩,而且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从1998年开始每年对选择进基科班的学生,我们都要组织专家面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自1998年至2004年,基科班已招收了七届学生,共417人。其中有7人获得国际奥赛金牌、16名省高考理科状元、全国奥赛总决赛一、二等奖获得者超过一百人次。2004年,基科班首次从高考直接录取一部分学生,高考平均成绩列全校各专业之首。2.同时打好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对于九字方针中厚基础的理解,我们认为不是各科均衡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还是数学和物理,因此我们强调同时打好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数学基础的要求与数学系相近,物理基础的要求和物理系相近。有兴趣和潜能的学生,数学和物理可以都学得很深入,其他学生则可以略有偏重。基科班的培养方案中,毕业总学分不少于170分。其中课程学习140学分,实践环节30学分。“课程学习”中包括18门数学和物理学主干课(共73学分,其中9门数学35学分、9门物理38学分)。数理课的学分超过了课程总学分要求的1/2,而且将数学和物理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同时强化数理基础教育之后,学生无论是想向数学还是向物理学方向进一步发展都是可能的,而且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对那些想到其他学科深造的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也会使他们受益匪浅。3.“觅天下高士而师之”,从校内外聘请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要强化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教育,不仅课程设置要合理,而且要有一批特别优秀的教师,即我们所说的:“觅天下高士而师之”。我们首先在清华全校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选择最好的教师,从年近80学术造诣很高的张礼先生,到近年从国外引进的优秀年轻教授,都先后给基科班学生上过课,2005年获基础物理实验国家精品课的负责人朱鹤年教授对每一届基科班学生的实验课都精心安排,对实验课优秀的学生,他总要给他们单独指导或给他们安排提高的实验。杨振宁先生始终关心基科班的成长,他几乎和每一届的学生都要座谈一次,给他们谈科学史、谈哲学、谈人生、谈学习方法。2004年杨先生还亲自给物理系和基科班的学生讲了一学期的普通物理课。图为杨振宁先生和基科01班学生座谈后的合影1999年以后,我们还先后从兄弟院校聘请了最有特色的优秀教师给基科班授课,如北京大学的赵凯华、曾谨言、俞允强、吴崇试、陈惟桓等,南京大学的卢德馨(教育部首届名师奖得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永德,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寿镛、梁灿斌、赵铮等,北京理工大学的梅凤翔(教育部首届名师奖得主)。这些优秀教师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有不少学生在本科毕业时留言,如曾蓓(基科98):得到这么多名师的指点和关怀也许是基科8人最大的幸运,因为,这绝不仅仅只是知识上的巨大收益,更多的,是一种对事业的热爱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索。翟荟(基科98):在那里,我受到了几乎是现在中国所能给予的最好的基础课教育和扎实的科研入门训练。另一方面由于清华这些学生特别优秀,也深受教师们的喜欢,教学相长,看弟子成才,是一个老师的最大乐趣。在这里引用长期给基科班讲授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北师大裴寿镛教授的一段话也许是最好的说明:如何把电动力学课教好,是我天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最令我振奋的是,经常有同学向我提出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来讨论,这些问题涉及电磁场理论、量子力学、相对论、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等方面,穷尽我的全部所知,也难以回答这些问题的百分之一。我对于陈栋,田一超,戚扬,姚嵩,陈裕,张磊,吴恺,沈一,朱迪灵,张剑,周一帆,吕理,汪源(02级)(以及几位没有记住姓名的同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他们的见解印象非常深刻,一方面为一代新人的聪明、好学和优秀备受鼓舞,另一方面,痛切感到我必须在科研、教学两方面加倍努力,提高水平,才能应对所担负的任务。教,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深切体会。4.让学生较早参加科研训练,在科研实践中学习。中国传统教育主张系统和严格,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向教师学习严格的演绎、推理;西方教育则较多跳跃式的学习,给学生一些不是十分连贯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通过自己的总结、消化形成系统的知识。杨振宁先生常讲到这两种教育理念,各有优缺点,他主张两种方式结合。基科班的培养方案头两年是比较系统地打数学和物理学基础,从第三年开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始的在第五、六和七学期特别开设了“专题研究(Seminar)”课(必修,三学期,共9学分)。Seminar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研究,综合与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并有利于学生向不同方向分流和因材施教。连续三个学期,让学生到校内外他们感兴趣的科研课题组中去,在教师指导下和那里的研究生一起参加科研实践,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不夠的地方,根据导师的建议再选修(或自学)一些课程,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我们将这种方式叫Seminar,并列为必修课。很多导师以他们的亲身经验告诉学生:“做学问”,一定要动手去做一件事,最后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做的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再针对问题去看书,去查资料或去听课。许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方法,收获良多。基本做法:在校内外聘请Seminar导师,由导师提出课题,列出必读文献,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选择题目和相应的导师。按Seminar课题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题研究进展定期在小组内报告交流。在第三个暑期小学期进行全班性的Seminar进展交流,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进展并报告对所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的理解。教师普遍欢迎基科班学生到他们的课题组去接受Seminar训练,他们认为,基科班学生数理基础好,思维活跃,进入课题快。每学期都有多位教授主动同基科班领导联系,希望学生去他们那里做Seminar。根据无记名问卷调查,学生对Seminar课程要求和实施反映很好,普遍认为能够通过Seminar尽早接触科研,接触科学家,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学会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学习新的知识,收获很大。通过Seminar,学生还能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利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们对参加Seminar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向的灵活机制也很满意。通过Seminar,基科班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分流到物理方向的基科班学生2001-2004年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其中最多的一个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在PhysicalReview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四篇文章。5.鼓励学科交叉,经过多次选择,使学生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方向基科班的目标不仅仅是为数学和物理学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而且也鼓励将数学与物理学去和其他学科领域交叉,为这些交叉学科领域培养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各院系的研究方向中,都有一些需要较深数理基础的方向,基科班的学生参加到这些方向去是能发挥很好作用的。当今高技术时代,科学主导技术,技术是Science-based的技术。把数学和物理基础打到一定程度后,到相关学科去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交叉方式。通过Seminar这种方式,使本科生在不同学科之间拉开了一个交叉的窗口,也是校内各跨学科中心或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渠道”。通过Seminar使学生较早地接触到许多学科领域的学科前沿,并逐步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方向。下表为前几届学生参加Seminar所选择的学科方向分布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级541643810381%00级531437713694%01级62914+25+15131095%02级60414+56+1323398%03级53412+17+5116698%在完成三学期Seminar后,基科班学生开始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他们做毕设或毕业论文也分布在不同的院系或研究所。基科班的学生在免试推研时,学校研究生院也给了他们特殊的政策,只要他们学习成绩满足一定要求,原则上他们可以根据本人的志向在校内相关院系选择专业读研。Seminar是对学生实行分流的一种有效渠道。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挑选适合于自己的导师和题目,中间还可更换。通过几次选择,若学生认为该题目和导师适合于自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