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中国古代音乐史一、先秦:六代乐舞、八音、三分损益法、《诗经》、《乐记》1、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是黄帝时期流传下来并保留在周代宫廷中六部代表性乐舞,是当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包括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孔子称之为尽善尽美的乐舞)、夏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是分别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四望、山川、仙妣、仙祖,前三部属于原始社会后期作品,都是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为夏、商、周的创作性乐舞,均歌颂统治者的文功武德。特点: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大多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六代乐舞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性作品。2、八音:是我国周代关于乐器的分类方法,是以乐器作为材料进行分类,将之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史称为八音,代表性乐器:金:钟、镈,石:磬,土:埙,革:鼓,竹:篪,是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较高层次的音乐艺术,标志我国音乐发展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3、三分损益法:我国战国时确立的以数学来计算一个五声音阶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生律法,史称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制定音乐史所使用最早的生律法,最早记述的著作是《管子·地图》,分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即以黄钟标准音为宫,以宫音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徵音,再徵音平分减三分之一,得高音商音,如此往复,出现宫、商、角、徵、羽五音,并在此基础上推出12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由此得出的12律为不平均律,因而出现黄钟不能还原现象,暴露出12律不能回归本律和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该问题直到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才得以解决。4、《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是周代统治者为察民情而设的采风制度,于春秋末期形成300个集子,后世称之为“诗经”,它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末年500年间的音乐作品,歌词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称为“国风”,是北方15国的民歌,共有160篇,也是诗经中的精华之作,它直接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天才,具有高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雅”主要是贵族创作乐段,分大雅、小雅,大雅都为朝会宴饮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颂”为宗庙祭祀的乐舞,共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当时三个文化中特有的传统乐舞,诗经是周代流传下来的音乐文学之经典,为后人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5、《乐记》:我国最早一部具有完整音乐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原有23篇,现存其前11篇,同时保存在《礼记》和《史记》中,前8篇论述儒家音乐思想,后3篇是有关人物及其言论记录,总结了秦代以前音乐美学思想,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很广泛,涉及音乐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教育作用、社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有简短而生动的描述。它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6、郑卫之音:商代的遗音,是一种具有民间性质的新乐。特点:表演者多为女性,舞蹈动作较夸张,音乐放纵而没有节制,没有具体内容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曾被儒家称为淫声和亡国之音,重娱乐,是适应新兴地主阶级享乐需要而产生的形式,起到了礼崩乐坏的作用。7、成相篇: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作者是荀子,是说唱音乐发展的萌芽标志。8、大司乐:周代职官名称,我国最早较为完备的音乐教育机构。9、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共65枚,代表了先秦艺术的高度成就,铭文,发音特点:可演奏音阶,每枚可发出2音,实奏音程为5个八度。二、汉魏:乐府、相和歌、清商乐、北狄乐、嵇康、阮籍、京房、何承天、《幽兰》、文字谱1、乐府:是我国汉代宫廷音乐机构,始于秦代,延续至隋代,后世也指有关的音乐文学记载,公元前112年,汉王朝正式设立乐府,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民间各地的民歌,还创作填写歌词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汉乐府当时规模庞大,可与周代大司乐并驾齐驱,负责任协律都尉李延年,精通音律,曾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柯都勒,制作了28首新曲调作为仪仗时用的军乐,乐府随汉代衰落,公元前7世纪前取消,汉乐府机构的出现对当时的音乐繁荣起到重要作用。精品文档精品文档2、相和歌:是汉代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原始形式只有清唱,即徒歌,后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演唱,即但歌,进一步形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形式,后来最后发展为相和大曲形式(最高),即多段体的大型歌舞形式,其结构有几部分构成,即艳、曲、解、趋、乱等,常用乐器有节、笙、琵琶等七种,使用平、清、瑟三调,相和歌以及相和大曲的出现说明汉代歌舞音乐已具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对于唐代的歌舞大曲有一定影响。3、清商乐: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又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包含平调、清调、瑟调的周朝房中曲,秦代的相和三调,以至魏晋时的清商三调的汉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延续,包括了相和歌、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所用乐器有钟、磬、琴、瑟等15种,保存了较多秦汉以来的历代民间俗乐。4、是汉时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即马上吹奏笳、角之类的乐器,以铙、鼓、排箫进行伴奏合唱,称之为铙歌。5、嵇康:三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音乐贡献有几个方面,《声无哀乐论》是他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他声讨儒家音乐思想的檄文,创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成为嵇氏四弄和蔡氏五弄,合成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重要琴曲,他是著名琴曲《广陵散》的演奏家,且此曲为其生命绝唱。6、阮籍: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酒狂》相传是其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琴曲以借酒扬狂为主旨,刻画了饮酒者醉意朦胧的神态以及内心的痛苦,是我国古代琴曲中的珍品,《乐论》是其值得研究的理论著述,其中存在两种自相矛盾的思想文字。7、京房:西汉时乐律学家,我国第一个发现仲吕不能还原黄钟,他提出的六十律是根据三分损益法从第13律起继续推算,产生五组不同律高的12律,一日音差为京房音差,他发现以管定律的缺陷,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见解,并自制13弦的准音律,开拓了律学实验的新天地,警方是我国律学史上首个将管律和弦律加以区别的人,他的六十律对于后世的研究有划时代的意义。8、何承天:南朝宋代律学家,他反对京房以加律的方式来解决音差问题,而是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主张在12律的内部加以调整,提出12等差律,即新律,不仅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声不能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因此新律是乐律史上的重大贡献。9、《幽兰》:古琴曲,相传梁代丘明所作,目前仅见的一首用文字记谱弹奏手法的琴谱,其内容:借深山幽谷的兰花来抒发文人雅士的清高思想。10、文字谱:我国1400年前以说明文记述弹琴的执法及弦法的琴曲的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古琴演奏手法,文字谱不仅简洁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节拍、节奏的信息,《碣石调幽兰》是唯一以文字谱记述的琴曲。乐器:琵琶(四、五弦),箜篌、古琴的发展。三、隋唐:九、十部乐,坐、立部伎,燕乐,燕乐大曲法曲、变文、大乐署、教坊、梨园、减字谱五旦七调,《教坊记》,《乐府杂录》1、九、十部乐:唐代宫廷燕乐乐部的名称,是承袭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发展而成,隋代曾用国名、地名来定燕乐的名称,初设七部乐,即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后加康国、疏勒为九部乐,唐代是隋代九部乐基础上略有改变,即废除礼毕,以燕乐替代,形成唐代九部乐,后加如高倡伎,成为十部乐,九部乐、十部乐是“宫廷燕乐”发展的第一阶段,均保留了各地区、民族、国家的传统歌舞特色,为后来唐代歌舞发展奠定了基础。2、坐、立部伎:是唐代“宫廷燕乐”发展的第二阶段,都为唐代创作歌舞,名称以乐队演奏的形式为分部标准,二部伎共有14首作品,立部伎8支,坐部伎6支,其中12支为唐代创作歌舞。区别:坐部伎舞蹈人数少,注重个人技巧,表现细腻抒情,其歌唱、舞蹈均在堂上表演,属于小型歌舞。立部伎规模庞大,歌者、舞者人数众多,乐队站立堂下伴奏,属于大型歌舞,因此立部伎演奏地位远不如坐部伎,坐、立部伎起于太宗,盛于高宗,至于玄宗。3、燕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是在宫廷中宴饮时供欣赏娱乐,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歌舞乐所设俗乐的总称,从唐初至开元天宝百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朝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音乐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燕乐成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为新的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并向多元方面发展,此时燕乐在继承乐府音乐和隋代燕乐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外来音乐,成为盛极一时的音乐艺术形式。4、燕乐大曲:又称唐代大曲,是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也是歌舞音乐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分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大曲作品,结构为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5、《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重要的燕乐大曲,相传由李隆基根据印度佛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是综合歌唱、舞蹈、器乐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色彩,结构为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全曲共36段。6、法曲:是唐代大型丝竹乐地演奏形式,其中有歌唱部分,又名法乐,因佛教法会得名,佛教音乐由唱曲和器乐曲构成,因此法曲是一种纯音乐形式,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唱,是我国器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产物。7、变文:唐代佛教中宣传佛教教义的说唱形式,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形式进行宣传,叫做“俗讲”或“讲经文”,变文则是俗讲之话本,内容除讲佛经故事,宣传因果报应、轮回思想外,还有以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世俗性变文,多为韵文和散文交替出现的说唱方式,其代表作有:《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变文是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的一种结合形式,是说唱音乐形成的标志,在我国说唱音乐发展中有重要地位。8、大乐署:唐代隶属于太常寺的机构,兼管雅乐、燕乐的训练与考核,是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的合一机构,对音乐人才培养、教育有严格的训练和标准,大乐署是封建社会最具质量和音乐规模的音乐机构,人数在万人以上,属于政府系统管辖,是我国古代燕乐教育、音乐模式的体现。9、教坊:是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隋代的教坊是乐人的集中地,唐代教坊由内教坊、左右教坊等五处,是唐代供以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唐代教坊几种歌舞人才的精华。10、梨园: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专习器乐的音乐组织,集中全国一流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的器乐人才。11、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古琴记谱法,即用简笔字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为“音位谱”或“手法谱”,较之于文字谱简便得多,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是目前所见用“减字谱”最早记写的琴谱。12、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论。《教坊记》:唐代崔令钦著,讲述唐代教坊。《乐府杂录》:段安节著万宝常:84调理论中日音乐交流。四、说唱音乐、姜夔、诸宫调1、诸宫调:宋代产生的大型说唱艺术形式,首创艺人是孔三传,实在继承叙事鼓子词及曲赚等曲艺形式,并在说白方面承袭了唐代变文代言体特点上网基础上形成,产生于北宋,发展、盛行于南宋、金、元,其音乐特点在于宫调的多样性,这种多调说唱音乐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表演时有说有唱,伴奏乐器为鼓、板、笛,后来也有用“水盏”打拍,或用“弦索”伴奏。代表作有:《西厢记诸宫调》、《刘致远诸宫调》,元杂剧勃兴后逐渐衰落,诸宫调是说唱艺术成熟的标志。2、散曲:继承宋词音乐传统并吸收民间其他曲艺而形成的曲种,分为小令、套曲两种形式,音乐比较单纯,散曲歌词直接取自唐诗、宋词,但音乐风格已有很大变化,往往一字数音,曲调更为婉转,结构通常包括引子、正曲、尾声三部分。3、唱赚:是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说唱形式,由南宋张五牛创立,在北宋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即在乐曲的高潮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