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内容摘要…………………………………………(1)二、关键词……………………………………………(1)三、正文………………………………………………(2—8)(一)《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悲剧(二)《红楼梦》是一部家庭的悲剧(三)《红楼梦》是一部人的毁灭的悲剧(四)《红楼梦》的价值及其意义四、参考文献……………………………………………(9)五、注释…………………………………………………(9)六、致谢辞………………………………………………(9)-1-试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桃源县西安镇中学卢凤云摘要:综述了前人对《红楼梦》的研究,这篇论文认为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这座古代艺术的高峰创造的女性悲剧、家庭悲剧、人的毁灭之悲剧,在今天还有他不朽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永远闪烁不息的思想和艺术光芒。道德分析它所创造的女性悲剧、封建婚姻悲剧在妇女得以解放的今天,同样常常上演,那是因为人们总拿婚姻作砝码去追逐金钱、名利、地位。接着分析它所创造的家庭悲剧的历史、美学哲理意蕴。再分析家庭悲剧彻底性在后四十回大打折扣及女儿悲剧最深刻之处在于身在悲剧中的人却不能感受自己的悲剧,最后分析人的觉醒才刚开始就见了人的毁灭。关键词:悲歌、吞噬、才见觉醒、就见毁灭、不朽的价值。一别林斯基说:“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一切因素。”可见,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以其浑然一体的整体悲剧艺术屹立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可见,只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它们的毁灭顶多能搏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美。请看《红楼梦曲子》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艳,却不知太高人愈炉,过洁世同嫌”。这难道不是一-2-首荡气回肠的女性颂歌的大联唱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全书无处不在的悲与愁,压抑着所有拜读《红楼梦》的人。《红楼梦》写出了女性的美丽、聪明、灵巧、纯真,写出了她们的血泪。就拿林黛玉来说,林黛玉生于美女倍出的姑苏城,幼年丧母,童年其父亲林如海亦撒手西归,从小寄于贾府之篱下,其幼小的心灵早已铭刻着自卑,内心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然其又秉绝对之姿容,具希世之俊美,“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还有“多愁多病”的身的病态美,两相对照,悲剧之味尽显其中,而贾宝玉则生于官宦世家的贾府,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阴阳严重不协调的贾府是贾府的希望,然其“无故寻愁觅恨”,“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冲突,矛盾,必然有悲剧产生,其本性的叛逆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相互映衬,必将上演一幕幕“情天幻海”贾府悲剧。社会环境难以超越,生于那个年代,现实决定了悲剧的上演。而不是他或者她。书中充分写出了她的品格,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和追求,她的高出流俗的见识……怎么才能让读者感她之所感,爱她这所爱呢?此书采用了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那就是写了女孩们的结社和吟诗,或自吟自咏,于是读者听到了黛玉的悲吟,知道:“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而宝钗则深明画理,兼通医道,宽厚待人,行为豁达,黛玉没有实现婚姻,宝钗没有得到爱情,两人都是同一场悲剧的牺牲者。环绕他们三人的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史湘云,李纨青春守寡;惜春悲剧观绝望,青春出家;金钏儿跳井而死;秦可卿、鸳鸯含冤而死……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婢妾制度的悲剧,这不是某一个女性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红楼梦》这杯香醇的美酒是用她们的血泪酿成的。《红楼梦》作为对女性的颂歌,不仅加强了它作为女性悲剧的力量,而且是它之所以能够写出女性悲剧的原因。俗话说:“蓼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3-不常有。”中国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悲剧不是到了清朝末年才有的,它早已演出了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围城中,什么都吃光了,主帅便带头杀了爱妾,分给军士吃。有才情的女子常有,但曹雪芹也是不常有的。因为他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才看得出这是悲剧。“宫怨”诗,已经算是同情那些不得宠的嫔妃宫女了。但也只不过替他们怨没有得到“君王宠幸”了。如果用这个眼光看,贾元春,入宫受宠,全家沾光,“烈火亨油,鲜花着锦”总该不是悲剧了吧!可是,请看她奉旨回娘家省亲。说不尽的繁华富丽之中,却是一片呜咽哽噎之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使读者隐约窥见元春内心深处高出流俗的光辉。曹雪芹眼中看得出的悲剧,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就是贾宝玉眼中才看得出的悲剧。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性的价值,仅仅在宝玉眼中充分反映出来,几千年来被遮掩住的女性的美,也仅仅在宝玉眼前拉开帷幕。可以设想,如果从贾政、贾母、王夫人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悲剧都不成其悲剧,有的是咎由自取,有的是死有余辜,有的是命中注定,有的是活该……作者在尊重、颂歌女性的立场上才写出这惊心动魄,震撼灵魂的悲剧。二《红楼梦》不仅仅写了那一批批象征青春、爱与美的女儿悲剧,也是一部贵族世家衰亡史。首先从它在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书名来看。《石头记》“石头”是个具有多重隐喻内涵的象征体,其中包含石头城(江陵造曹家所在地)的意义,以《石头记》命名,反映家庭盛衰的创作构思,而《金陵十二钗》的命名,则反映了女儿悲剧。其次以小说总纲的前与回的匠心独运来看:第1回目以“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与“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相对,神话构思,有石头下凡,又有绛珠还泪。第2回,有演说贾府,又有黛玉丧母。第3回,既有雨村复职,又有宝黛会面。第4回既有护官符,四大家庭,又有薄命女。第5回,既有暗示金陵十-4-二钗命运的判词,又有与《好了歌注》相对应的形象概括。第三,从人物形象说,主要人物贾宝玉和王熙凤是双重悲剧联系的纽带。贾宝玉是爱情婚姻悲剧的男主角,是作者情感经历的寄托者,他既是女性崇拜者,又是诸女儿悲剧的目睹和亲历者。作为贾府的继承人,他的判逆加速了家庭的败亡。王熙凤是家庭悲剧也是一些女儿悲剧的制造者,同时又是这两个悲剧的承受者。对贾宝玉,一则不钟情于“文章经济,官宦仕途”而独喜琼闺绣阁和玩脂弄粉,另一方面,对摆脱不了文章经济附庸风雅,他生活的环境不允许他只钟情艳曲,“寅时吃卯时粮”的庞大家族贾府需要他维系和支撑,所谓“父母之命不可违”,他不得不读八股,不得不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的反叛,只限于不适合自己的方面,而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根源--封建制度和礼教,因此,他的叛逆只能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他只能更加痛苦,而他的理想,美好的憧憬在痛苦的挣扎中渐渐淡去。曾经生活在一起的姊妹们相继离去,自己生活的贾府日见衰败,他失望了,特别是在爱情婚姻方面,他无限钟情的林妹妹却不能得贾府统治者贾母、王夫人的认可和理解,这让他更加迷惘和痛苦,虽然他爱薛钗,但这种爱比不得他对林黛玉的爱,爱薛宝钗是因她天生丽质,文才德兼有,而钟情于林黛玉,则是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情感交融的爱,这种爱是基于双方的认识,理解而生发的矢志不渝的爱,“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这是人世间痛苦的莫过如此,在孤傲对抗庸俗,高洁对抗肮脏,美好的理想对抗冷酷的现实中,他失败了,他毕生理想,希望终为泡影,“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安娜·卡列尼娜,她自杀了;马丝落娃,她堕落了,而贾宝玉,他能超脱的了吗?悲剧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走了,到大荒山无稽崖去了。这不是贾宝玉的失败,而是整个社会的反抗者的失败,这当中固然有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但贾宝玉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而没有摧毁其真正的根源,也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这种改良主义不彻底的批叛,则胜利的希望是渺茫的。此正应了“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她是四大家庭联络有亲的代表和荣国府的实际掌权者,贾府各种矛盾的焦点,她的贪婪自私和阴险狠毒所制造的罪恶,成为贾-5-府败落的重要原因,但在男权统治和支配下,她也逃脱不了“薄命司”女儿的共同命运。第四,从《红楼梦曲》的创作自白来看,明显包含着两种情感和两重内容:一是对“当日闺女闺情”的追亿;二是对自我经历的某种追悔。“追忆”之情化作“使闺阁昭惜”的创作动机,“追悔”之情则包括对“堂堂须眉”的自责和对家庭衰败的痛惜,并化作“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的创作愿望。但这并非单纯的自我忏悔,而是对家庭悲剧的反思。女儿悲剧和家庭悲剧,就是上述两种感情的创作心态在作品的实际体现。总之双重悲剧之间相互有机联系。大体而言,年轻女儿是形象主体,家庭盛衰构成基本环境。家庭盛衰是小说中描写的整体生活内容,而儿女命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小说的重心但不是全局,更不以宝黛爱情代替或浓缩《红楼梦》反映的广阔社会。家庭悲剧是腐败事物的灭亡,对作者而言,它也曾有过美好的往昔;而女儿悲剧则是在家庭环境中发生的,是随着家庭悲剧发展的,其结果是美丑同归,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整体毁灭。《红楼梦》的双重悲剧的创造,具有深刻的历史、美学和哲理意蕴。一、《红楼梦》解剖了家庭内部矛盾的发展,揭示其没落的必然性,与此相联,《红楼梦》也对皇权、贵族集团、官僚政治等封建社会现实进行了广泛批判,但重点是贵族世家。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末世。内部统治者的腐败,继承者的荒淫堕落,清醒者的拳逆“自杀自灭”的内部争斗。使这座看似金碧辉煌的大厦面临坍塌的必然。在男性贵族腐朽无能的贾府不是没有能人。王熙凤和贾探春是年轻女性佼佼者。熙凤治丧、探春理家,都显示出来的才干。她们都是贾府末世的“补天”者,而且又恰是毁者,这就是一个具有深度的层次上揭示出家族悲剧的历史意蕴。二、《红楼梦》不仅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写出封建社会女性的不幸命运,更主要是表现了作者是带有朦胧近代色彩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所谓有“清净儿女”,不仅是作为个性生命实体,而且是作为腐朽的男权社会的对立面作为美、青春和爱的象征而受到赞颂的。《红楼梦》编织了一个无可逃遁的命运之网,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逆者顺者天者都陷-6-没其中,它显示丑恶现实对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的《红楼梦》毁灭,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应当被整体否定程度了,女儿悲剧的美学意蕴就在于它具有近代色彩的女性美和人性美的颂歌和悲歌。三、《红楼梦》还显示出“终级关怀”的哲理意蕴,一方面,在对家庭悲剧的反思中,表达了他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某种直觉把握,表现出对封建秩序的稳定性和永恒性的怀疑和否定。如果说贾府是贵族世家,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其没落是必然的,可是贾雨村与世袭门荫的贾府贵族不同,他是科举出身,其仕途已经浮沉,最终也成为封建政治的弄潮儿牺牲品,这与贾府的盛衰相互映照补充。“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另一方面在对女儿悲剧的反思中,表现出对“情”的地位和合理性必然性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精神命运的思考和探寻。当古代小说家纷纷从宿命论因果观和其他宗教迷信是寻找思想武器,用以解释现实、宣示劝惩的时候,曹雪芹却以其对传统文件的摄取和改造,创造出体大思深的《红楼梦》,为人们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思考。三中国古代小说的美学传统就是悲喜调和,以好求乐。要求赏善罚恶,追求结局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