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析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者:刘泽原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3期摘要:中国具有善于辩证思维的传统,而《周易》则是其源头。《周易》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在《易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传》,以解说《易经》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战国中后期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断被后人重视,发挥和扩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传统。本文仅就《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进行些粗浅的分析。关键词:辩证自然观;辩证社会观;辩证人文观《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世界就是由这一对具有对抗性的势力相互作用而产生、变化、发展的。而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又有它各自的具体过程,当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物极必反的现象,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周易》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是辩证的,论证人事方面的变化也是辩证的。下面仅从这三个方面浅析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周易》中的辩证自然观《周易》把阴阳思想作为宇宙间所有事物都具有的一种共性,它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产生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一阴一阳,相互对立,相互推移,这就是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两方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差异又相互转化。“易者变易也”,阴阳是表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性质的符号,阴阳互变,阳之极则变阴,阴之极则变阳。日中则反月盈则亏,寒署有消长,四季在更迭,草木有荣枯,人禽有生死。阴阳的对立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说,“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序卦》上又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进一步说明万物的生成是由于对立的天地的存在。这是《周易》对客观世界的朴素的辩证的认识。《系辞传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其意是说乾坤两卦是对立的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的相互一斗争而产生运动变化。从天地交感、万物生成讲到易卦的变化与生成,以易卦的变化与生成来反映自然界中天地万物的情况,两者道理相同。其基本观点是强调发展变化,强调辩证法。古人从日月的运行,看到人的生死,发现事物总是变化着的。自然界时盈时虚,并按照“时”消息,把从自然界中看出的“日中则反,月盈则食”,做为普遍规律,用以观察宇宙,认为整个天地,整个自然界都有盈虚,变化是永恒的,即看待事物的观点是联系变化的。二、《周易》中的辩证社会观龙源期刊网《序卦》上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存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是有所措”这就是说,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从自然界分化出人,再到人类社会、国家组织以及礼义制度等等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也是如此。包牺氏时期,人们“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佃以渔”。到神农氏时,人们“祈木为耙,揉木为未,来褥之利,以教天下”,人类进入了农业时代。并且开始有了商品交换行为。到了黄帝、尧、舜时代,“垂衣裳而天下治”,有了宫室、衣服和舟、车等交通工具。同时,家庭、私有财产以及国家、军队等也相继产生了。而人类社会按照这样的规律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发展、变化才逐渐形成了阶级。《周易》运用这种哲学思想,描绘了人类社会早期的蓝图。三、《周易》中的辩证人文观我们也可以从《周易》中体察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事方面的论述。《乾卦》中就有关于人与社会的联系方面的表述,以此说明了客观条件对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初九”,龙处下位,所以“勿用”,九二”,龙在田,出潜离隐了,所以“利见大人”,“九三”,龙处下体之上,居上体之下,处于险地,所以应“夕惕若厉”。“九四”龙去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如跃在渊,为飞腾做好了准备。“九五”龙处中正位,所以是“飞龙在天”,大有作为。“上九”龙的运动超过了极限,引起了新矛盾变化,所以“有悔”。“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是说,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代,因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所以行动原则也应当不同。《泰卦》“九三,无平不肢,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泰卦的下卦是乾,到了末了,平可以变成不平,往可以变成复,没有平而不阪的,没有往而不复的。从这一卦可以明显地看出《易》中关于事物发展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之辩证观点。《易传》还强调人们在事物相互转化的情况下,当未雨调缪,防患于未然。它借《易经》既济卦的卦象,阐述这一思想。“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既济的卦象是下离上坎,即火在下,水在上,呈以水救火的形象。因此,人们处于矛盾双方猛烈冲突的情况下,要善于引导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就总体而言,《易传》强调阳刚。它根据乾的原理,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就事物的演变来说,《易传》固然重视坤,但更重视乾,就是说,事物的完成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事物既成状态的突破,因为这是新事物的开端。正说明一切完成是相对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中华民族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周易》这一哲学著作在朴素辩证法思想方面的相关论述所取得的光辉思想成就更是不容置疑的。历代哲学家、思想家,都从《周易》吸取有益的思想营养,用以培植自己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尤其对中国辩证法思想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来说,《周易》特别是《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对中国人民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龙源期刊网[1]张文智.《试论中的生命哲学》,《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2]刘玉平.《论的阴阳和谐思维》,《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3]丁四新.《早期、“文本”的演变及其与“思想”之相互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4]欧阳康、孟筱康.《试论的原初意义与现代意义》,《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作者简介:刘泽原(1991.8.22—),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中国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新儒家。(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