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7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概念规律题组]1.如图1所示,一个闭合电路静止于磁场中,由于磁场强弱的变化,而使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个电场B.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力是磁场力图1[来源:学科网]C.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力是电场力D.以上说法都不对[来源:学科网ZXXK]2.如图2所示,内壁光滑、水平放置的玻璃圆环内,有一直径略小于圆环直径的带正电的小球,以速率v0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俯视),若在此空间突然加上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成正比例增加的变化磁场.设运动过程中小球带电荷量不变,那么()图2A.小球对玻璃圆环的压力一定不断增大B.小球所受的磁场力一定不断增大C.小球先沿逆时针方向减速运动,过一段时间后沿顺时针方向加速运动D.磁场力对小球一直不做功3.一直升机停在南半球的地磁极上空.该处地磁场的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直升机螺旋桨叶片的长度为l,螺旋桨转动的频率为f,顺着地磁场的方向看螺旋桨,螺旋桨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螺旋桨叶片的近轴端为a,远轴端为b,如图3所示,如果忽略a到转轴中心线的距离,用E表示每个叶片中的感应电动势,则()图3[来源:学,科,网Z,X,X,K]A.E=πfl2B,且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B.E=2πfl2B,且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C.E=πfl2B,且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D.E=2πfl2B,且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来源:学|科|网Z|X|X|K]4.如图4所示,矩形线框abcd的ad和bc的中点M、N之间连接一电压表,整个装置处于匀强磁场中,磁场的方向与线框平面垂直.当线框向右匀速平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ZXXK]A.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不变化,MN间无感应电动势B.MN这段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MN间有电势差图4C.MN间有电势差,所以电压表有示数D.因为有电流通过电压表,所以电压表有示数5.在匀强磁场中,ab、cd两根导体棒沿两根导轨分别以速度v1、v2滑动,如图5所示,下列情况中,能使电容器获得最多电荷量且左边极板带正电的是()A.v1=v2,方向都向右B.v1=v2,方向都向左图5C.v1v2,v1向右,v2向左D.v1v2,v1向左,v2向右[方法技巧题组]6.如图6所示,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平行导线串有两个电阻R和r,导体棒PQ与三条导线接触良好;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导体棒的电阻可忽略.当导体棒向左滑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6A.流过R的电流为由d到c,流过r的电流为由b到aB.流过R的电流为由c到d,流过r的电流为由b到aC.流过R的电流为由d到c,流过r的电流为由a到bD.流过R的电流为由c到d,流过r的电流为由a到b7.如图7所示,水平地面上方有正交的匀强电场E和匀强磁场B,电场方向竖直向下,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等腰三角形的金属框由底边呈水平位置开始沿竖直平面的电磁场由静止开始下降,下落过程中三角形平面始终在竖直平面内,不计阻力,a、b落到地面的顺序是()A.a先于bB.b先于a图7C.a、b同时落地D.无法判定8.如图8,金属棒ab置于水平放置的U形光滑导轨上,在ef右侧存在有界匀强磁场B,磁场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下,在ef左侧的无磁场区域cdef内有一半径很小的金属圆环L,圆环与导轨在同一平面内,当金属棒ab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从磁场左边界ef处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后,圆环L有________(填“收缩”或“扩张”)趋势,圆环内产生的感应电流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89.如图9所示,固定在匀强磁场中的水平导轨ab、cd的间距L1=0.5m,金属棒ad与导轨左端bc的距离L2=0.8m,整个闭合回路的电阻为R=0.2Ω,匀强磁场的方向竖直向下穿过整个回路.ad棒通过细绳跨过定滑轮接一个质量为m=0.04kg的物体,不计一切摩擦,现使磁感应强度从零开始以ΔBΔt=0.2T/s的变化率均匀地增大,求经过多长时间物体m刚好能离开地面?(g取10m/s2)图9[创新应用题组]10.如图10所示,固定于水平桌面上的金属框架cdef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ab搁在框架上,可无摩擦滑动,此时abed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棒的电阻为R,其余部分电阻不计.开始时磁感应强度为B0.(1)若从t=0时刻起,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加,每秒增量为k,同时加上外力使棒保持静止,求棒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2)在上述(1)情况中,棒始终保持静止,当t=t1时需施加的垂直于棒的水平拉力为多大?(3)若从t=0时刻起,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当棒以恒定速度v向右做匀速运动时,可使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则磁感应强度应怎样随时间变化(写出B与t的关系式).图10答案1.AC2.CD3.A4.B5.C6.B7.A8.收缩变小9.10s10.(1)kl2R逆时针方向(2)(B0+kt1)kl3R(3)B=B0ll+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