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版)目录Content第一章总则01编制目的丨适用范围丨街道分类第六章建筑工程06建筑风貌特色丨建筑体量与街区空间丨建筑立面丨附属设施第二章交通设施04基本原则丨路面形式丨公交设施丨过街设施丨停车设施丨交通标识丨智能交通第三章绿化景观25景观空间丨景观元素丨街道家具第四章市政设施32市政管线丨电气设备丨给排水设施丨井盖丨雨水利用设施第五章公服配套39基本原则丨生活服务设施要求丨商业服务设施要求第一章总则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01为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决当前城市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升旧城街巷空间品质,打造更宜居、更绿色、更方便、更和谐的街区空间形态。1.1编制目的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02本导则适用于市域范围内(含中心城区、天府新区直管区及二三圈层的卫星城或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一般镇)旧城中小街区的整治、提升、改造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活动。本导则主要针对小街区内的公共区域(街道)的建设进行控制引导,包括道路、景观、市政设施、公服设施、建筑立面等内容。1.2适用范围总则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031.3街道分类根据主导功能不同,街道可分为居住型街道、商业商务型街道、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综合型街道。根据交通特征不同,街道可分为一般街道、步行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三类。居住型街道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道。临街界面多由住宅、配套公服以及少量商铺、广场、绿地构成。建筑界面通常为非连续界面,街道内应控制机动车车速,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邻里交往、健身、活动的场所。商业商务型街道以商业、商务、办公功能为主的街道。临街界面多由购物商场、精品店、写字楼、银行、超市、餐饮店等构成,业态复合功能多样,建筑界面连续。商业较为集中的街道宜设置广场、步行街、商业外摆空间,构建地上、地下人车分离的立体的交通体系。历史文化型街道以文化旅游、商业服务功能为主,具有一定历史年代,传统建筑相对集中,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街道。应注重保护街道整体景观风貌,彰显成都传统文化特色。宜根据区域交通条件、功能要求灵活设置步行街或人车共享街道。综合型街道功能与界面类型混杂程度较高,或兼具两种以上类型特征的街道。(综合型街道在导则无法给出具体界定,应在具体建设中根据街道各区段主导功能,分区段参照以上三类街道要求执行,各区段改造建设应保持整体的风貌协调性。)一般街道一般包括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是城市中最普遍存在的街道。步行街道禁止机动车通行的行人专用道。人车共享街道未划分道路路权,人车混行的街道。第二章交通设施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04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增加路网密度,引导机动车通过支路通行,以减轻主干道上的交通压力;保障非机动车行驶路权,形成连续通畅的骑行网络;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完善的交通系统支撑,发挥高密路网的交通优势。街道网络2.1基本原则优化道路交通体系,提高路网密度,打通“城市毛细血管”。在分配道路空间时,应优先保障步行交通,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非机动车通行及机动车通行,强调绿色出行方式优先。路权分配空间保障优先等级交通模式示意图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05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06交叉口应适当减小道路红线切角值,宜采用小切角形式;交叉口应确保机动车驾驶的安全视距;转弯半径宜控制在5米以内,降低机动车转弯速度,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交叉口处理交叉口处理示意图2.2路面形式优化道路路面材质,提升街道空间的整体品质。机动车道宜进行路面黑化,提高行车安全及舒适性,减少噪音及扬尘;机动车道应通过色彩、材质或隔离带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进行明显分隔,保障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安全;历史文化型街道的机动车道铺装可选用毛石、青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材质。机动车道道路黑化示例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07纯步行街道与人车共享街道路面应结合建筑退距进行整体铺装;人行道宜设置安全、连续的盲道,保障盲人无障碍出行;人行道铺装应满足美观、防滑、耐久、易清洗的要求,材质可选用陶瓷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等;人行道路缘石外露高度不宜过大,宜控制在8-12厘米;道路交叉口处宜保持人行道铺装与标高连续,通过抬高或斜坡形式保证人行通畅,保证步行通行的连续性;商业商务型街道人行道铺装与建筑退距区域宜进行整体铺装,提高商业空间的连续性;居住型街道建筑退距区域宜结合建筑底层功能综合考虑,铺装尽量统一;历史文化型街道人行道铺装应优先选用传统材料,如青石板、青砖、卵石等,色彩典雅朴素,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人行空间商业商务型街道人行道铺装示例历史文化型街道人行道铺装示例非机动车道宜采用与机动车道、人行道相协调的常规耐磨材质,如彩色沥青、混凝土等,或选用深蓝色、深绿色等冷色调的防滑涂料路面,宜采用隔离带或清晰的标识线进行分隔;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面形式示例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082.3公交设施完善人性化的公交设施,减少居民乘车出行及候车过程中的麻烦与不便公交车道应通过铺装或相应标识标识强调公交车路权,保障公交通行效率,可采用红色涂料铺装。公交车道公交车道铺装示例公交站台公交站台示例公交站台应包含站牌、信息屏、座椅、广告位遮雨遮阳等设施;无法设置候车亭的公交站台应提供相应的照明、遮蔽与信息设施;公交站台指示站牌应清晰简洁,标识性强;公交站台应与街区风貌相协调;公交站台宜选用现代、耐久、易于清洗的优质建筑材料。特色站台商业商务型街道与历史文化型街道可将站台与书吧、展示、游玩等功能结合,鼓励发展形式多样、风格多变的公交站台,材质、色彩和形式应反映街道特色,彰显街道文化内涵。特色站台示例港湾式公交站在通行需求较高的各类街道可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减小公交车停靠对机动车通行的影响。港湾式公交站台示意图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092.4过街设施提供直接、便利的过街方式,保障行人安全、舒适通过路口或横穿街道斑马线应尽量保持直线过街,缩短绕行;斑马线标识应统一、清晰、明显、有序;商业商务型街道斑马线可适当的加入创意元素,提升街道活力;历史文化型街道斑马线可适当加入具有成都地域文化特色的图案,彰显城市魅力。人行斑马线创意斑马线示例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10过街信号灯示例行人与机动车通行需求较大的商业商务型街道交叉口应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保证行人的安全,同时确保机动车行驶有序。行人过街信号灯高度宜控制在2米-2.5米之间,且与街道尺度相协调;信号灯宜同步设置倒计时器,提高行人过街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行人过街信号灯在学校、养老院、医院主要出入口附近可根据需要设置自控式行人过街信号灯,解决机动车与行人抢道通行的问题。自控式信号灯示例商业商务型街道宜设置人行天桥或结合建筑二层设置过街连廊;人行天桥或过街连廊宜结合电梯或自动扶梯考虑无障碍措施;人行天桥的形式宜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人行天桥人行天桥示例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11行人地下通道示例在商业商务型街道和历史文化型街道可设置行人地下通道;地下通道宜结合地铁站等地下空间设置;行人地下通道可在保障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引入商业活动;行人地下通道入口的建筑形式及风貌应与片区整体景观环境相协调。行人地下通道2.5停车设施对停车需求进行有效管理,解决停车难、乱停车等问题停车需求较大的街道两侧可设置港湾式路边停车位,宜采用平行式停车,停车位展宽段与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有条件时配套建设电子计费器,对路边停车进行严格管理;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不宜设置路边临时停车位。路边临时停车位路边临时停车位停车位示意图港湾式停车位不宜过长;在旧城改造中,可选择适当位置将部分停车位置换为非机动车停车位、街边绿化、城市外摆区以及公交停靠站等形式,以便营造丰富多样的休憩场所。停车区域自行车停车点临时自行车停车点街边咖啡绿肺单元停靠站停车位置换示意图白天夜间分时段停车示意图居住型街道的夜间停车需求较大,可在道路两侧设置分时段路边停车位,白天时段执行严格的禁停限制,保证机动车的顺畅通行;夜间变为路面停车位,解决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分时段停车位应配有清晰的标识标线,明确可停车时间段;分时段停车位宜同步配置智能管理设备。分时段停车居住型街道与商业商务型街道可结合小街区道路两侧或小广场、城市绿地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及租赁点,便于居民绿色出行,提高慢行交通的系统性及完整性;非机动停车位及租赁点宜靠近公交站点或地铁出入口附近设置,并设置明确标识,方便换乘;沿街建筑宜在地块内或结合退界空间提供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非机动车的长时间停放需求;在道路空间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可通过设置自行车专用车架等方式,优先保证自行车停放。非机动车停车位及租赁点非机动车停车位示例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12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13各类街道均应形成完善的标识系统体系,交通标识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应做到位置醒目、便于识别、内容简洁、尺度适宜。路权标识2.6交通标识设置清晰直观的标识系统,规范交通行为专用路权标识示例在无信号灯的道路交叉口,鼓励通过地面减速标识,提示进入路口的机动车减速,以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在学校、医院等区域应设置减速标识,对路段车速进行进一步限制。减速标识减速标识示例商业商务型街道与历史文化型街道应增设导向广场,地铁站点、区域大型公交站点等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的交通导识图;交通导识牌宜选用耐久、易于清洗的材质,且与周边建筑风貌相协调。交通导识牌交通导识牌示例规范要求通过清晰明确的专用路权标识,保障专用路权的通行顺畅;非机动车道应增加醒目的地面标识,提示机动车礼让非机动车。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14标识牌示例商业商务型街道及历史文化型街道可在人行道设置道路信息标识牌,内容宜包括路名、方向、地图、附近公共设施、二维码等信息;商业商务型街道标识牌可结合建筑退界范围设置,内容可包括公司、单位信息等,每栋建筑在同一临街面不多于2组。标识牌历史文化型街道应设置清晰醒目的标识牌;标识牌的设计应选用木材、石材等传统材质,突出街道文化特色。历史文化型街道标识牌示例2.7智能交通普及智能交通,保证交通安全,提升通行效率,协调停车需求在车流量较大的街道交叉口,鼓励设置交通信息实时播报屏,方便机动车选择通行路线,缓解道路通行压力。道路信息发布系统道路信息发布系统示例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15智慧停车系统示例商业商务型街道宜在地下停车场入口处设置车位诱导屏,提供实时的车位信息,为机动车停车提供便利。智慧停车系统第三章绿化景观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16邮票绿地示例袖珍广场示例总体原则3.1景观空间景观空间指由建筑外墙、绿化隔离带、铺装以及其他构筑物(如绿篱等)界定出的公共空间,包括向公众开放的建筑半室外空间、底层架空空间小街区应见缝插绿,增加如邮票绿地、袖珍广场、道路绿化等,争取随处见绿,百米见园;景观空间应体现生态性、整体性、开放性、文化性等原则;街道及广场绿化以乔木和草坪为主,适当点缀花卉灌木。道路绿化示例生态性通过景观打造增加绿量,提升小街区环境品质,体现生态可持续的建设理念,构建空间关联的开敞空间体系,形成生态、环保的绿色街区。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17生态循环示意图开放空间开放性小型绿地及广场临道路界面应开放共享,视线通透、疏朗,与周边城市空间对话及渗透,应强化市民的参与性。文化性历史文化型街区、特色街区景观应体现相应文化主题,突显文化内涵。整体性街道景观应与人行道及建筑退界区域整体打造,并妥善处理竖向高差;应合理布置街道家具及设施区、快速通行区、复合功能区,景观形象应与周边建筑形态和业态相呼应、协调。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18整体性示意图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