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水平考试综合能力3全国社会工作者第三章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需要(一)人类需要的含义: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它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重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2.阿尔德菲尔的ERG理论(1)生存(Existence)的需要。(2)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3)成长(Growth)的需要。阿尔德菲尔的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1)基本需要。包括身体健康和自主两个方面。(2)中介需要。包括营养的食物和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三)人类需要的类型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二、人类行为(一)人类行为的含义1.广义的人类行为是指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2.狭义的人类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二)人类行为的类型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按人类行为的起源划分)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按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划分)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按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具有相对性。常用标准有(1)统计学标准、(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3)行为适应性标准、(4)个人主观体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人事的深入,这些标准也会发生变化。(三)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适应、繁衍、改造)2.多样性。(外显和内隐、遗传和习得、生理范畴和社会范畴)3.发展性。(现在行为是过去行为的继续,是未来行为的基础)4.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5.整合性。(行为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是各种特征协调一致互动的结果)(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个因素相互交叉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发展。三、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的含义: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1.社会环境包括:人造物质环境纯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中多重相互作用(二)社会环境的特点1.多样性2.复杂性3.层次性4.稳定性5.变动性(三)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家庭、同辈群体为重点)1.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初级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也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1)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单亲家庭(父母一方和未婚子女)、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失独家庭、空巢家庭等(2)家庭教育模式:骄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民主型。(3)家庭的功能是指家庭对其成员所起的积极作用。家庭的功能有:情感支持、性爱满足、繁衍后代、社会化、经济功能。(4)家庭对人类行为的影响:A纵向影响主要来自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对当今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B横向影响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良好的教养模式可以使儿童、青少年向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不良的教养模式会导致他们向着攻击性、反抗性等消极的方向发展。2.同辈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1)同辈群体的特点:A平等性(地位是平等的)、B开放性、C认同性(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对群体有较高的心理归属感和较强的认同性)、D独特性(每个同辈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这种群体的亚文化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2)同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同辈群体的正向功能开展服务工作。)A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B同辈群体往往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一致时,会有利于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行为,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不一致时,会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起消极影响C同辈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多样化对群体成员来说具有多种意义3.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在学校的时间逐渐延长,学校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有所增强。学生的行为受到(1)校园文化、(2)班级规模、(3)教学模式、(4)师生关系的影响。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促使个人学习和实践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2)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行为,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在我国,工作单位对于社会成员来讲尤其重要,个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等几乎都和工作单位相联系。5.社区的含义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社区的类型A地域性社区和功能(精神)性社区。B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C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2)社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一,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第二,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交往中彼此发生影响。第三,社区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本身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第四,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也会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6.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社会环境。(1)文化的类型:A主流文化和亚文化。B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C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2)文化对人类的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确立行为标准,从而达到规范、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7.大众传媒的含义大众传媒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包括复制、传递信息的设备、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1)大众传媒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2)大众传媒根据根据信息技术的含量分为旧传媒(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和新传媒(有线电视、电脑报刊、互联网、卫星电视等)。(3)大众传媒对人的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包括提供信息帮助个人和群体了解情况、作出判断、满足要求或实现目标;消极的影响包括通过信息传递不恰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对受众进行误导。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一)人的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三)社会环境与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四)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社会工作者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评估:服务对象行为方面的情况、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个人和环境,改变个人及其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恢复和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生物进化理论与进化心理学2.基因理论(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和生殖期(12~18岁)2.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儿童早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少年期(12~20岁)、成年早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5岁)、成年晚期(老年)3.皮亚尔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9~15岁)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5.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JohnB.Watson)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Skinner)认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强化引起的,即是由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引起的。(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映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6.依恋理论(1)婴儿依恋关系的形成阶段A前依恋关系阶段。这个阶段包括出生后的几个星期,其典型特征是具有“预先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好像为婴儿预先安排了人类的交流。B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强调促进与重要成人保持联系的行为。此时,婴儿显示出“选择性的社会微笑”,这发生在认出熟悉脸孔的过程中,对不熟悉脸孔则较少作出微笑反应。C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随着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变得十分明显。在这一阶段,他们能够清晰地指明他们依恋关系的对象是谁。D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2)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性依恋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一)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组成。1.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一是模仿阶段,大约处于婴幼儿时期。二是游戏阶段,大约处于儿童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可以用有意义的语言对客体定义,客体我形成。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但是儿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稳定的。三是概化他人阶段,大约处于青少年时期。)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情境定义是指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在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境所作的主观解释。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被社会化了的人,会不以相同的方式对同样的刺激作出反应。)(二)标签理论埃德温·勒默特(EdwinLemet)和霍华德·贝克尔(HowardBecker)是标签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标签理论的代表作是《社会病理学》(1951)七、人生发展阶段(一)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哺乳问题(2)母爱剥夺(3)弃婴问题(二)学龄前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挑食偏食(2)攻击行为(3)电视依赖(4)自闭症(自闭症的主要表现:一是社会交流障碍明显;二是言语障碍十分突出;三是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四是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五是多数患儿存在感觉异常的问题。)(三)学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儿童意外伤害(2)校园欺负(书中是校园欺负非新闻中常用的校园欺凌)(3)儿童性伤害(书中是儿童性伤害非新闻中常用的儿童性侵)(四)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网络成瘾(2)犯罪(3)性行为(五)青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婚恋问题(2)性别歧视(3)就业问题(六)中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早衰综合征(2)更年期综合征(1-2书中都是征非症,症多用于医学)(3)婚外恋(七)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失智和失能(2)精神健康问题(3)死亡问题(4)老年歧视和被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