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理论与儿童绘画摘要:儿童绘画是儿童心智和技能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他们通过绘画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很多观点可以延伸和应用到儿童绘画中,借助此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绘画的状态和发展阶段、更准确地了解儿童通过绘画想要表达的东西。皮亚杰理论经过梳理后,可以提取出能够解释儿童绘画的一些观点,结合儿童绘画的典型特点可以指导教师的绘画活动,同时助于教师更好地分析儿童绘画。关键词:皮亚杰理论,儿童绘画,儿童发展;指导启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第五个领域是美感与表现,其中两个子领域分别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第二个子领域里有一条标准是“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它对4、5、6岁年龄段的儿童提出的要求分别是经常涂涂画画,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乐于在画画、手工制作、游戏等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积极主动地参加多种美工活动,并能自由表现。这就表明,儿童进行绘画并不是简单地想满足从画画动作中得到的愉悦感和快乐感,他们通过绘画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鉴于绘画能反映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的状态和发展,所以我试着用儿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对儿童绘画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期日后在跟儿童接触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了解他们通过绘画想要表达的东西。一,儿童绘画的心理分析对绘画进行心理学层面的分析历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绘画心理学[1]研究始于19世纪末,历史发展上曾出现过三次浪潮:最开始,研究者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和描述绘画的变化概率上,也就是画看到的或是知道的情形;后来绘画开始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研究者注重对绘画技能和方法的分析;第三次浪潮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借助实验手段和其他一些预测方法,把绘画与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联系起来,认为绘画是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反映。我主要从儿童绘画的特点、实质和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对它进行分析。1,儿童绘画的特点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不仅能够发展他们小肌肉,促进他们对色彩和形状的感知,同时也可以为他们的宝贵童年留下有价值的印记。儿童绘画犹如成人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也像儿童与世界交流的一扇窗户,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总结研究者们的观点,儿童绘画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想象力丰富,他们的作品在成人看来是天马行空,画风自由无束;透明性,他们作品中的墙或者能挡视线的东西都形同虚设,密闭空间里的东西透过他们的画笔还是一览无余;夸张化,绘画内容跟现实存在的在形式和状态上有很大差别;概括性,首先他们的肌肉还不是特别发达,所以只能用简单地抽象形式来表达心目中的形象,再者儿童像有些原始时代的画家一样,利用一幅画去表示在时间上一连串发生的事件[2];平面和空间的表现[3],儿童会把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力图把看到的事物原原本本的画下来,这种展开式的构图是儿童常用的方法;灵动性,画中的动物能说话,植物会哭泣,静物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情。2,儿童绘画的实质儿童绘画在幼儿园里是一门课程,在儿童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习惯和兴趣,但是如果站在文化的角度去欣赏,其实儿童绘画是一种艺术。有研究者[4]指出,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本质是情感,儿童绘画从表面看是一个孩子在绘画,实质上是其在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儿童习得语言可以与他人进行交谈之前,他们大部分的交流工具都是动作,因此儿童拿着画笔在纸上涂涂划划是借助这一特殊语言架起了自己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心理学家[5]认为,儿童绘画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它最开始带给儿童的感觉不是来自绘画的结果,而是他们在随意涂画的过程中摆动手臂甚至身体在纸板或者墙上留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感觉,儿童随之会产生浓厚兴趣,这种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它的实质是儿童的自我表现,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是儿童兴趣的自然展示,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了儿童的成长,见证了其思维情感发展过程,也为儿童童年留下了珍贵的印记。3,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绘画具备的特点和它的实质让它成为了心理学家涉猎的新领域。皮亚杰[6]在他的书中写到,绘画是符号功能的一种形式,是处于象征性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的中介。美国著名的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7]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若干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上的绘画特征。后来的研究者[8]分析,儿童绘画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儿童所画的不全是他们看到的现象,他们会用一种象征符号来表达他们知道的或者记忆的形象,是一种示意性表述;同时,儿童绘画能够反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因为其作品是儿童自然本性的反映、纯真心态的流露,是自我思想表现的一种形式,蕴含着他们的情感变化,充分表达了他们自己的个性。此外,绘画在促进儿童智能、感情、社会性、知觉、身体动作、美感和创造性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二,皮亚杰理论与儿童绘画1,符号功能在皮亚杰的理论体系中,知识就是对客体,表象,符号施加身体和心理动作的过程[9]。所以儿童对绘画的认识和绘画技巧的获得不仅是儿童动作方面的进步,也是他们在知识和建构方面能力的升华。众所周知儿童期是以表征作为他们主要心理活动的时期,而绘画是符号功能的一种形式,绘画作为通过创造可视的图形符号来代表外物或者内心想法的一种表征方式,它的出现意味着儿童对客体认识的心理表征能力的提高[10]。儿童绘画的内容是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息息相关的,他们把吸收到自己脑中的东西转换成一个一个的符号,进行积累和加工后呈现在纸上的就是他们想要表达的图案和图形了。儿童早期喜欢描绘线条,用不规则的圆象征着自己见过的石头,画出一些杂乱的直线说那些是好吃的面条,把数字3说成是耳朵,这些象征其实就是符号的体现。2,图式理论皮亚杰给图式下的定义是:“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11]。”他还进行了补充:“在一个活动中,我们把其中的那个能被从一个情景传递到另一个情景因而能加以普遍化和分化的东西称作动作图式。换言之,图式就是同一活动在多次重复和运用中共同具有的那个东西[12]。”这里的结构或者组织是智力方面的与认知结构相关的,它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它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手段。皮亚杰把图式分为初始图式、初级图式、高级图式。图式由低级到高级水平的发展是因为主体通过与客体不断进行作用获得了操作客体的经验和感觉。在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儿童由最开始的摆弄手指、抓握画笔、随意涂抹于纸上到后来调出不同的颜色进行绘画,把自己所想的搬到纸上。有研究者[13]指出,图式是对动作经验的保持。人的动作经验会以行为模式或智力结构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并同先前的图式联系和组合起来,这就形成了图式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图式并不是单个地起作用,而是以协调的、综合的方式。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正是由于经验的不断积累才会慢慢进步,包括小肌肉的协调、心理的逐渐成熟、创造力的发展等等。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等人有发展地继承了Luquet关于儿童绘画的阶段性理论[14],认为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从“理智现实主义阶段”到“视觉现实主义阶段”的过渡。处在“理智现实主义阶段”的儿童(4~8岁),他们倾向于“画所知而不是画所见”,只描绘客体原形的属性,即事物在其头脑中的心理表象,而不是他们当时所看到的模型的具体形象。进入“视觉写实主义阶段”的儿童(8~9岁),其绘画逐渐摆脱现实的束缚,会表现出从特定观察视角看到的情境。这个过渡阶段的区别就是第一阶段的儿童从侧面描绘人脸时他会把被遮挡的第二只眼也画出来了,因为人有两只眼睛这个事实已经深深刻画在他头脑里,而第二个阶段的儿童,当他从侧面描绘一个骑马的人时,他的画中就仅有从他视角能看见的那只脚了。皮亚杰的儿童绘画阶段划分与他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分不开的。感知运动阶段的幼儿发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预示着1.5岁~2岁的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在绘画领域的结果就是透明画的出现,有研究者[15]指出儿童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画出来,而全然不考虑视觉透视。他们认为存在的东西就必须呈现出来,保持物体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皮亚杰[16]指出,地上如有山芋长着,他可画出地上的山芋,或把一个人胃里的山芋也画出来了。结合我自己的观察,那个时期的儿童会把水面和湖底的鱼、房子里或人们口袋里的东西等全部在画中呈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由于具有自我投射,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和物理的现象,所以他们觉得万物都有生命、有意图,即便是那些运动的但非生物的东西不仅有生命的,还有动机和意愿。皮亚杰把儿童这种心理状态称为泛灵论[17]。之前提到的儿童绘画具有想象力丰富和灵动性的特点,因为他们喜欢用拟人化的手段进行创造,其实这就是泛灵的体现。在绘画中儿童赋予动植物、静物甚至星星月亮太阳各种表情和情绪,或添加它们之间富有喜怒哀乐的对话让他们的作品充满生机和艺术感染力。自我中心主义的特征是处于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都具备的特点。在皮亚杰看来,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动作上的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儿童是站在自己为中心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这种特点在绘画中的表现[18]就是儿童会把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加以强调和夸张,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和最感兴趣的形象上,而对事物的整体却注意不够。自我中心主义特征在儿童绘画中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儿童对遮挡和重叠的物体关系的把握和在画纸上的展现。有研究者[19]通过给儿童讲述“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即警察在追捕一个小偷,小偷躲在墙后,但没有藏好头部从墙上露出来。然后要求儿童扮成警察,画出看到的场景。逐渐去自我中心化的儿童会很好地处理故事里反映出来的遮挡关系,站在警察的视角只把小偷的头部画了出来;但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儿童会认为警察看到的和自己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会把小偷的全身都展露出来。三、对教师的启示1,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在皮亚杰理论的指引下,教师要深刻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身心特点,以及他们通过绘画想要表达的东西。在当下许多幼儿园班级的绘画集体教学中,总是出现许多老师讲、幼儿倾听;老师示范、幼儿模仿;甚至还有教师手把手控制幼儿的动作……这带来的后果是教师只重视儿童的绘画作品,却忽视了儿童在绘画活动过程中自由创造的乐趣和他们欣赏色彩线条的过程中获得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正确、科学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做到尊重儿童的创造性、让他们自由的去感受美和发现美。2,有意识地结合儿童绘画与语言发展前面提及了想象力在儿童绘画过程中占据重要比重,儿童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使得他们笔下的所有东西都栩栩如生。因此,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将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进行结合,这样可以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还能让他们对自己的绘画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儿童进行绘画前、绘画中、绘画后,都给予儿童充分地语言表达的机会,他们独白以及讲述解释图画作品含义的过程,可以促进儿童创造性语言的发展和提升,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儿童语言学习过程及学习障碍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20]。3,提供多种选择,鼓励自由大胆创作儿童发展的差异性使他们对绘画有着不同的认识,每个个体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发展也有差异。所以教师在绘画活动的准备过程中,要尽可能把与绘画相关的所有材料进行呈现,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充足的选择。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赞许儿童天马行空式的创作,及时地对儿童的想法和灵感表示赞赏。教师的鼓励,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绘画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儿童在愉悦的气氛中,他们的心智和技能层次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参考文献[1][19]高雪梅.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重庆,2001[2][6][11][16][17]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5,50,83[3]张亚玲.儿童绘画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8(6):103-106.[4]李爱娟.浅析儿童绘画与潜意识心理[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59-61.[5][8][18]张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