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高考展望】:近三年来对本单元考查内容有限,主要考查对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变化)、物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多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人民的饮食起居)。从题型看,选择和材料题都有。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社会做比较,理解其形成背景、原因、特征及其影响。热点方面要注意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单元核心内容】: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单元基本线索】: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与近现代精神生活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分段:•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现代(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年);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西装西餐洋房西式婚礼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二、物质生活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服饰方面(三大阶段)清代官服等级森严礼治规范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二、物质生活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清朝西装国人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老师们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学生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老师,则多是上身穿阴丹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旗袍的演变改良旗袍(民国初年)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民国上袄下裙近代服饰:中西合璧、多元化与新旧并存(1)第一个阶段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帝制印痕畸形审美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国门洞开西服东渐旗袍的演变共和新貌服饰鼎革民国上袄下裙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礼义廉耻以文治国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主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宋恕(1862-1910)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胡祥翰的《上海小志》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化\西方服饰的优点……(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近代服饰:多元化与新旧并存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列宁装绿军装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等苏式服装会受到青睐呢?20世纪60、70年代的服饰在颜色和样式上呈现怎样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服饰保暖时尚、个性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干部服列宁装绿军装现代服装女子旗装改良旗袍上衣下裙干部服列宁装绿军装现代服装阶段表现服饰特征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长袍马褂上衣下裙西装、中山装旗袍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异彩纷呈美观大方彰显个性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A、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是近代社会特有景观。中山装与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B、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成为时尚;C、文革期间盛行绿军装;D、改革开放后服装丰富多彩。2、饮食方面(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拔丝珍珠苹果脱骨扒鸡二、中国饮食变化粤菜的特色:(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3)清淡爽口。(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东江盐焗鸡烤乳猪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淮扬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春有刀鲸夏有鳃,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联潮上空,这些富饶的物产为淮扬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清炖狮子头(1)中餐——四大菜系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①世界三大烹饪流派: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在面点的制作上,西餐重烘烤,中餐多蒸煮。所谓西餐,一般是指西欧以意大利餐、法国餐等为代表的西方厨艺文化。中餐上菜顺序应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点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2.你知道厨师为何要戴帽子吗?那你又知道帽子的高低有何含义吗?据资料记载;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一家大菜馆有位颇有名气的高级厨师,名叫安托万·克莱姆。安托万生性幽默。一天,他看到有位顾客头上戴着一顶白色高帽子,觉得十分别致,就仿制了一顶,并且让自己的帽子比那位顾客的帽子更高。他戴上这顶帽子进进出出,引人注目,逗人发笑,一时顾客慕名纷至沓来。其他一些饭店、菜馆的厨师们听说后纷纷仿效,也都戴上了高顶的帽子以招待生意。久而久之,白色的高帽子便成了厨师们的装饰品。更有趣的是,有关部门还制订了戴帽的标准:根据厨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厨师工龄的长短,分别规定厨师所戴帽子的高低,使人们一看帽子便知道这位厨师的烹任水平,帽子越高,手艺也就越高超。厨师常戴的帽子,最高的竟达35厘米,所以,在法国,人们总爱用“大帽子”这一称号称呼那些技术水平高、有名气的老烹调师。后来,国际上还曾成立过一个厨师帽会组织,总部就设在厨师高帽子的发源地——法国巴黎。(防止掉头发)(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阅读下列材料:“从前亲友礼尚往来所馈赠者以茶食肆中鸡蛋糕、眉毛饺为通常品,近则此等食品已不合时宜,而以外国糖果及罐头为主。”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除此之外,人们的钦食还有什么变化?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人们的饮食变化还有:吃西餐、抽烟卷喝咖啡等饮料。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如今的菜篮子工程基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A、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是近代社会特有景观。中山装与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B、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成为时尚;C、文革期间盛行绿军装;D、改革开放后服装丰富多彩。2、饮食:A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同时西式糖果和饮料也开始受国人欢迎。B20世纪50、60年代物质匮乏,居民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福建土楼(南方)江苏无锡陕西延安拉萨西双版纳完全欧化(花园、别墅)江南水乡传统民居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3、房屋建筑——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2)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老北京的四合院天圆地方的四合院(内向性和封闭性)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上海法租界的老房子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上海早期洋房现代住房逐渐西化中西合璧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A、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是近代社会特有景观。中山装与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B、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成为时尚;C、文革期间盛行绿军装;D、改革开放后服装丰富多彩。2、饮食:A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同时西式糖果和饮料也开始受国人欢迎。B20世纪50、60年代物质匮乏,居民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3、建筑:洋房与里弄并存,中国建筑出现西化倾向,具有中西合璧特征。(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2)表现: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③其它社会习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公历、社交礼仪: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徐珂《清稗类钞》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

1 / 1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