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言并非荒唐语——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但凡接触过《红楼》的读者,都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对于整部《红楼梦》作品的创作心力的大致描述。在他看来,《红楼》中所记载的,是他自己内心底处的心酸血泪,《红楼》所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人生浮沉的另一种折射和表象。因而,对于这样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大家族幸酸荣辱的巨著,是很值得我们运用文学理论眼光来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的。但凡学过文学意蕴层面的人都知道,其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而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首先,从审美意蕴层次出发来分析《红楼梦》。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其实由多种因素所组成,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不同的文学因素所契合的。如意向、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动作、神态……这些常常可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被寻觅得到。它们是构成文本的最直接的要素。而对于文本来说,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它不仅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先于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来剖析一部作品的先入层面。就拿曹雪芹《红楼梦》来讲,其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中的生活点滴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究其而论,从审美意蕴层次上来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窥探得到的很多东西。《红楼》中大观园的绮丽奢华的美景,包括亭台楼阁、榭居径巷、花鸟山水等等,无不透露着别致的审美情趣和“仙境别红尘”的旷景;再是《红楼》中的美食、服饰、屋宇的装潢摆设和宅院布置,也给人一种高贵典雅、奢靡的感觉。当然,以上两点皆是从“死物”出发,撇开这些,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东西。像比如说《红楼》中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书香之气,高雅的情操格调:题海棠诗,巧结海棠社;贾元春省亲,题赋作诗;枕霞阁作菊花诗,讽螃蟹咏等等。这些似在作者笔下拼凑成了一幅书音画卷,给人以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另此,关于审美意蕴方面,《红楼》所展现的还远不止这些。大家都知道,与其把此书的名字定曰《红楼梦》,还不如既定为《群芳谱》。书中,分别刻画了性格不一的各色女子,尤以“金陵十二钗”为著,有孤标傲世、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林黛玉,有德才兼备、圆滑处世的“蘅芜君”薛宝钗,有泼辣狠毒、精明能干的“脂粉英雄”王熙凤,还有温柔风流、性格平和的“淫妇”秦可卿……作者对于这些才貌出众、性格鲜明的女子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将小说那种灵动的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现给人一种百花争放的状景。不仅如此,审美意蕴的体现不仅仅只局限在了这些预设的人物和场景上面,更在于了作品所传达出的那种精神上。在小说中,我们最能够感觉到的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你知我心,我解汝意”,两人在精神意志上已经达成了那种天然的默契。他们的爱情尽管只是式微,并且最终难逃在作者笔下沦为幻灭的命运,但仍然给读者灵魂上一种清澈的鼓荡和浸润。总之,文学作品的文本就是这样,从外到内,层层溢美流芳,共同形成了它的“召唤结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除了审美意蕴层面分析作品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内容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众所周知,《红楼》是一部反映封建大家族从鼎盛走向灭亡的血泪史,从中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结局,而关于其历史内容也就被隐含在了整部作品之中了。一个家族,宁荣两国公从为国开基,世代沿袭爵禄,一路驰骋,步步高升。再是到贾元春被选为了凤藻宫的尚书,贾府应该算是到了鼎盛。但是“物至极必反”,元春的“虎兔相逢大梦归”之后,贾府一些列的丑事被集体揭发,整个家族也就此坍圮。可以说这是一段无言的历史,也是一段必然的历史。它所撰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堕落与消亡,但从另一个层次上来说,也折射出了封建社会必然会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被推翻、被倾碎的不可遏制的命运走向。作者所描述的这段历史,其实也是与作者自己的历史经历和家族的历史经历有关,当然也是作者对于这些历史的串联和解读。总之,它是一部以历史内容为基的、声势浩荡的宏伟长卷。撇开上述两个层面,以哲学意味层来分析文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和依据。有言曰,“文史哲不分家”,类比于一些文学作品,多多少少都能给人以哲学的涵养和熏陶。那么何为哲学意味层呢?《文学理论教程》中就有阐述,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考和概括,它是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抽象的;“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它属于形而下的层次,是具体的。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味。再拿《红楼》来讲,其最主要的哲学意味便是书中所反映出来的情爱观,这里我们可以细分究竟。在大荒山中,石头放弃“补天”之命,毅然选择遗世寻情,体现了《红楼》情爱观构建中生命主体的理性自觉;而在三生石畔和尘世,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的情与缘的媾和,将爱情的本质充分烘托,强调了在两性爱情关系上,生命主体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展示出《红楼》情爱观构建的理想化特征;而其中的意淫观和和色欲观,更是对于情爱观的深刻阐述。《红楼梦》在继承明晚启蒙思潮中尚情思想的同时,与风月性观念背道而驰,倡导情爱关系中的精神契合与意义追求,从而避免了两性情爱的色欲化、普泛化,在文化观念上实现了对前人一定意义上的超越。哲学意味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隐含,增加了作品的内在深层的潜寓力量,使得文学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学,更上升到了生命哲学和形而上的层面。而对于《红楼梦》这本书,更是集结了文学意蕴三个层面,使得作品本身就有一个纵深层次,更耐人品读和深入剖析。《新约·希伯莱书》中就有言曰:“凡是创造出来的东西,都要把它们震动;不堪震动的都要挪开,不怕震动的才能保留。”我想,如果一部作品能够寄予文学意蕴的三个层次的品读的话,那它的文学效应和文学价值定是不可估量的。——付丽《红楼梦》情爱观构建的哲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