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学校管理创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理教育的文化视角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夏志芳教授、博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往往被认为是“文化”人的重要标志,而恰恰在一些地方与学校,地理被搞得最没有文化味。一般地名常识常被误认为是“地理”。(不懂地理一样上北京;美国士兵不懂地理,都看地图)把明确性知识看作是“地理”。(会背原理,不会应用原理;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知识)忽视了“地理”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元素。政治因素过多影响“地理”。(地大物博,以粮为纲,回避了自然条件的险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进军中国市场由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孜孜不倦的努力,现在它旗下的《国家地理》杂志、电视节目《NATIONALGEOGRATHIC》等一批文化产品已享誉全球。近日记者获悉,成功打造了享誉全球的人文地理杂志《国家地理》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所动作,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国家地理阅读与写作训练丛书》。而且,据该学会国际授权与合作部主任郝华德·佩先生透露,这只是他们进军中国青少读物的开始。《国家地理阅读与写作训练丛书》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一套从书。该书是在美国中小学生使用的阅读与写作教材基础上,根据中国学生需要改写的。全套14册的图书分中英文版,涵盖14个主题,如《利用地球资源》、《能量》、《商品供给》等。每个主题设四个相关小话题,按阅读和写作难易程度,循序渐进依次编排。该书主要面对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主题涉及科学、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该书沿袭了《国家地理》对图片的高质量要求,不仅印刷精美、纸张考究,而且近1000幅照片全部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授权出版。英国注意包装地理、宣传地理。“……地理是科学之后,化学、地质、物理、生物、历史和经济学之母。如果没有对地球特征的清楚了解,那么自然科学只不过是在玩游戏,而社会科学则流于空论……”这是一段节录自英国泰晤士报由编辑所撰写的文章,强调“地理”不只是有关地图的教学,而更是扮演着将其它自然、人文科学落实到生活上的重要角色。如果这篇文章是刊登在国内的报纸,不但其它学科的教师可能嗤之以鼻,学校行政人员投以怀疑眼光,恐怕就算是地理教师也觉得是有点儿夸张吧!(1)认识、包容多元的文化,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无论是现今的世界,或是一个国家、一个省(州),甚至一个社区中,都可能同时存在着多种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族群之间的摩擦,严重的会引起国内、甚至国际间的战争。地理教育的中心要旨之一就是协助学生了解各地方的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与社会的动态性﹐进而包容其它文化的存在,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2)环境教育和培养对环境的责任感:当代非常强调人对环境的健全管理及永续发展,而在所有的科目当中,地理是唯一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要焦点的学科。自然地理让学生认识地球上许多现象的成因,像是地震、台风、温室效应、圣婴/反圣婴现象等;人文地理则让学生知道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结合两者﹐就有能力去了解(在地方或全球尺度上)人与环境及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3)了解这个相互关连的世界:“地球村”已经形成,各国都是同一个“社区”内的居民,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改变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公民必须了解全球如何关连与如何相互依赖,地理比其它科目提供更多有关的知识与理解。(4)多种技能的独特组合:透过地理的学习与对于真实案例的应用,学生可以获得许多实用的技能——最独特的有读图能力和野外实察。世界上有80%的信息是具有空间性的,而且随着遥测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科技的发展,地图成为更有力的工具,而地理人正是最善于应用地图传递信息的一群。在野外实察的进行中,学生必须正确地观察、搜集、量测资料,同时也学习到团体合作的技巧。此外,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也获得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决策的练习,而这些对独立思考、逻辑思考、理性思考的发展都是最重要的。英国的地理学界运用哪些方法来面对社会与教育决策者对“地理”所提出的怀疑呢?他们所做的努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协会或各分会出版像「推广地理」﹙PromotingGeography﹚和「再发现地理」﹙RediscoverGeography﹚这样的书籍;●投稿《地理教学》﹙TeachingGeography﹚等杂志;●在报纸教育版发表文章;●举办与官方、或与其它民间社团合作的论坛或座谈会;●制作有关的电视节目;●举办全国性的地理行动周(ActionWeek);●争取媒体工作者的积极支持。英国地理协会曾经强调两点地理教学所应该注意的事项:①明确地告知父母、学生和其它与地理教学相关的人,为何学地理很重要。②为了使学校中学习地理的学生数稳定并成长,地理教师应该与学生们分享我们对这门重要学科的喜爱与热情。而且为了协助各级地理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提升“地理”在社会大众的形象,地理协会在1990年出版“推销地理”(SellingGeography),又于1998年出版“推广地理”﹙PromotingGeography﹚。两书都包括向学生、家长、企业界推广地理,以及建立地理学系的形象等四个部份。宣传:在选课之前预告地理课程的内容。分发小册子或传单让学生填写志愿,当然,在上面要顺便附上地理课程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透过张贴海报、设计标语和徽章,以及制作短片的方式来呈现当前地理课程的风貌。介绍:邀请对于“地理”有相当程度了解的人士来向学生介绍地理课程。例如安排一场有关地理技能和未来就业关系的解说,让已经学过地理课程的学生发表他们对地理课程的看法,以及让学生在学校开放日(OpenDays)或者在父母之夜(ParentEvening)这样的晚会中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以具体可行的方法来展现地理课程的内容及上课的情形。如利用海报、传单、野外实察与课堂活动的照片、现在地理课程关心的议题、地球仪、模型、影片动画等教学媒体,和简洁有力的标语等。“自然地理”中的科学素质(辨证不绝对)“经济地理”中的全球意识“区域地理”中的区域文化“建设地理”中的人文关怀地域文化:为地理教学增添“亮色”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范围内,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基础的影响,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在建筑与交通、饮食与服饰、语言与文学、居民心理、风土习俗、民族节日、宗教活动等方面。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影响当地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地域文化是地理知识的底蕴之一,它能够为中学地理教学增添“亮色”。一般来说,地域文化有这样几个特点:1.地域性。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2.亲缘性。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参与其中的地域文化与当地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地域文化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息息相关。每当人民谈起自己的地域文化总会油然而生出亲切感、认同感与自豪感。3.潜在性。尽管地域文化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地区,为各地人民所创造、传承和发展。但和主流文化相比,地域文化总是或多或少地被忽视,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长期没有被课程开发者和地理教师所重视。策略1.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当地的文化现象地理课堂教学是汲取地域文化的“主渠道”,为此,要在“联系”上下功夫。一要同步联系,比如学到“季风气候”时,东部沿海的学生要极力联系本地区的各种人文现象,讨论:“季风气候下的文化有哪些特殊性”。二要对比联系,比如学习“北京城市街道格局”时,上海学生可以联系本地街道的不同格局,进行对比研究。三要专题联系,比如在学习“地域文化差异”时,可以围绕“春节习俗”的专题,联系不同地区过春节的不同风俗,进行学习讨论。2.在课外阅读中提倡“开卷有益”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反映在与某一地域有关的方方面面文字记载之中。因此,学习地理不能局限课堂学习,而要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从地方语言、文学(神话与传说)、历史、地理、建筑、美术、戏剧、饮食、体育等方面汲取地域文化的各种营养。课外阅读除了书报杂志以外,还包括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途径。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不少专题节目,“文史博览”、“乡土中国”、“八方掠影”、“走遍中国”等栏目都是反映各地文化的“窗户”,都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值得经常收看。3.到校外社会生活中进行“采风”活动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元素,渗透在某一地域人们的各种行为之中,不仅在文化,而且在经济等方面。因此,要注意到校外生活中进行一系列“采风”活动,即通过调查研究,对体现地域文化的行为方式进行收集、记录、梳理、整理。福建宁德的学生对“陈靖姑”的采风活动就是一例。4.开展专题研究性活动北仑港的变迁遵义红军的足迹义乌商业文化网络文化:给地理教学插上跨越时空的“翅膀”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1.交流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的根本特性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加速和强化了这一进程。开放性的网络造就开放性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向全球用户开放。2.时空的超越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它既可以课堂作为空间,也可以更广阔的社会场合作为空间;既可以利用课内时间,也可以延伸到课余与假日时间。超时空的教学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了非常灵活而富有魅力的方式。3.内容的多元性属于整个世界的网络没有控制中心,没有定于一尊的价值标准,因而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网络文化的符号形式多样,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也是多元化的。4.操作者的交互性网络最本质的特征是交流和传播。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在信息交流中能够实时交互。传统媒介(除电话以外)的传播都是单向的,网络传播则可以是双向的、多方面的、大范围的实时交流。5.传输的高效性它不同于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其他文化所采取的缓慢传输、逐渐积淀的方式,它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人震惊的。其迅速掘起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具有高速度。高效率传输和发展的特征,它能借助网络技术,跨越各种障碍,瞬间生成,瞬间传播。6.作用的双重性毫无疑问,网络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科学文明的。同样不能否认,网络上也有不少消极颓废、黄色下流,错误与虚假的信息,甚至反动的信息,形成网络垃圾文化,它将在思想层面形成不良影响。挑战1.对传统地理教育观念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地理教育。传统的地理教育往往过分局限于课堂的时空,而在新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地理教育的时空延伸了、舞台拓展了、视野开阔了。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得再也不是主要靠课堂教学。有人认为,源自于课堂与教材的地理知识的份额仅仅占到45%,而大部分来源于课堂以外的各种途径,其中网络带来的信息是大量的。华东师大二附中曾经在高二年级的开学第一周,对刚开始学高中地理的学生做过一次测试。测试卷的题目涵盖了高中地理的主要知识点,结果平均答题正确率达到35%。2。对“正宗”的地理学习内容的挑战在网络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地理教学内容再拘泥于几本地理教材,显然是不明智的。一般的地理教科书是很“神圣”的,知识的表述也是中规中矩的,很少有不同的声音。而学生可以冲破教科书,从网络上获取大量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的新情况、新观点。如教科书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内容介绍比较少,学生看了很抽象。但是通过网络,他们会搜集到比教材上更丰富的内容,从而充分感受到维护海权的重要性。以前地理教科书都是正面宣传“植树造林”,而在一些网页上,学生看到了另外的观点:植树造林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荒漠带植树是徒劳的,而在草原带植树则更是对生态的破坏。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另外,网络使教材向超文本形式演变,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线性结构,使学生可以完全依据实际所需来选择教学内容,选择丰富多样的案例,从而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