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科技与创新》第1页共110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技与创新》第1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科技与创新》(绪论)一、开设《科技与创新》课程意义世界上,当今的竞争是科技之争,是创新之争,经济、战略等;在我国,1000多万科技工作者,每年约3万重大成果,10万个以上的专利,能形成规模生产的不足5%,说明创新意识、成果意识、专利意识不够,大多束之高阁,产业化意识更加不够;中国加入WTO前(2001年底),外国厂家纷纷在中国匆匆注册数以千计的专利,,可见创新也是产业之争;社会中,创新人才难得,往往一个创新能改变一个企业的面貌;高校里,人才济济,但专利发明寥寥,甚至科技与创新的课程也没有开设,教师中大量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发挥,学生中,创新意识多,创新成果不足,创新意识的不到培植;因此,本课程旨在引导创新、激发创意、培育成果、推动产学研。二、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试验性课程,暂用校内教材,要认真记录,勤于思考;外请讲座:经验丰富的发明家;典型启发:事例、引导作用;堂上讨论:思想、创意交流、提炼、总结;动手实践:实验室基金,开放实验室;课程考核:一是创新成果,创新方案、图纸、实物、专利申请书等理第2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论创新,论文、书籍、新理论;二是考查。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听课、阅读、思考、讨论、设计、总结(成果)四、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科技与创新》绪论第一讲科学与技术第二讲科学思维方法第三讲技术思维方法(技术路线)第四讲创新思维方式第五讲创新与专利(Patent)第六讲专利策略——企业专利战略的运用第七讲创新与创业五、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1.高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黄麟雏,天津科技出版社2.偶然科技发明百则,孙永旭,科技出版社3.大成功思维论,王颖,中国青年出版社4.自然辩证法概论,关士续,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5.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陈昌曙,东北大学出版社6.*科技发明与新产品开发,叶云岳,机械工业出版社7.*创新思维训练,梁良良,中央编译出版社8.异想天开——创造型思维的艺术,朱士群,中国城市出版社9.思考与成功,[美]奥里森.马登,中国档案出版社10.*点击灵感——大学生发明创造指南,肖云龙,中南大学出版社11.科学发现纵横谈新编,王梓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百年科学发明,黄天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3.*科技创新的艺术,栾玉广,科学出版社14.创新思维,朱长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5.*专利保护-为企业入世支招,温旭,知识产权出版社16.创新和创新案例,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编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知识产权出版社第4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科技与创新》绪论一、内容与课时第一课时:一、开设科技与创新课程意义二、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四、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五、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第二课时:堂上讨论二、学习要求1.理解为开设科技与创新课程的意义2.了解科技与创新的教学特点3.了解科技与创新的学习与探究方法4.了解科技与创新的主要内容5.了解科技与创新的主要参考文献三、重点和难点1.开设科技与创新课程的意义2.科技与创新学习的方法论四、教授方法理论教学、启发式教学实例介绍与导读(引导学生看从多角度看科技与创新)第5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五、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开设科技与创新课程?2.如何学好科技与创新?3.你曾有过一闪念的创新思维吗?4.你喜欢以什么形式参与本课程实践考核?六、堂上讨论引导题1.你认为创造、发明有方法科学吗?有,都成为发明家?没有,无需开设本课程?2.你认为科技与创新课程应包括哪些内容?3.你准备以什么类型的创新成果参加本课程学习和考核?第6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第一章科学与技术一、科学1.科学的定义:science,源于古拉丁文。知识、学问,1893年康有为首先把“科学”引入中国,意为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如:牛顿三定律、分子、物质的三态等知识体系,非零散的经验认识活动,动态发展过程,如超导、夸克社会化事业,已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重视,国力的标志,是社会群体的事业广义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狭义仅指自然科学。(本课以狭义为主)2.科学的特征⑴理性和实证性:感性到理性,符合逻辑性。非算命,是客观规律。概念、定理、定律、学说、推理等能自圆其说,可通过实践检验。⑵通用性和共享性:(自然)科学成果能再现,可重复,具有通用性。因而能为不同国家、集团共享,但利用方式可能不一样。⑶探索性和创新性:动态,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指导和预测下进行,但具有不确定性和探索性,因而也充满机遇和创新。一是要不断揭示第7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事物的新属性、新过程,提出新观点、新原理;二是要运用新知识创造文明的新成果。⑷生产性:科学表现为生产力,具有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在未与生产力结合前,为一般(或潜在)生产力;一旦应用到物质生产,便物化为直接生产力。转化过程的中介——技术。二、技术1.技术的定义:technology,源于古希腊文。技艺、手艺、本领有多种不同表达,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等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如工(激光技术)、农、医和科学实验过程的技术。还应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2.技术的基本特征⑴人类需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产物自然性、目的性、社会性。⑵软硬件的统一性是人的素质与工具的水平的统一,物质手段重要,同样的东西不同人操作也不一样。⑶逐步成熟的过程性潜在到现实形态、成熟、应用配合。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性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要素的各方面,(劳动者、工具、对象),强烈影响着生产力的性质、类型和水平,如计算机时代,但技术与生产力不等同,(有不为生产的技术、生产发展了技术不一定发展)。第8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1.区别区别科学技术目的任务认识世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改造世界,解决做什么,怎样做活动过程实践-认识,物质-精神研究自由,结果不确定周期较长认识-实践,精神-物质有明确的选题与目标结果短期,时效性强形态知识形态,多样到单一的本质结果物质形态,从确定的转为多种方法及产品方法实验、归纳、分析、逻辑推理等试验、综合技术合作活动主体研究员、教授因新思想获荣誉和奖励工程师、发明家因新器物或发明专利收益与社会关系间接,潜在生产力直接,现实生产力2.相同⑴国力的标志,受到普遍的重视。⑵创新的工作,重复意义不大(有时不允许重复,专利保护)。⑶都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⑷互补性,科学指导技术创新,力学-钟表、太空,光受激原理-激光。生物遗传理论-生物工程技术验证科学,显微镜-细胞、纳米、分子互相促进发展,超低温-超导理论,加速器-基本粒子物理⑸一致性,互相转化。互相依存,过去哲人与能工巧匠不同,现代科、技融为一体,尤其电子计算机、新材料、新医学等领域科学与技术界限显得模糊起来,出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第9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思考与练习1.分别解析科学与技术的含义,说明其相似性与差异性2.科学有哪些主要特征3.技术有哪些基本特征4.(列表)对比科学与技术的异同点第10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第二章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思维创新以及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等几个方面。而学习科学思维方法既要追求科学思维的正面内容,也要学习如何防止与克服思维中各种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这是保障思维科学性所必不可少的一面,所以,本框昀后特别指明学习科学思维对于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的意义。借助这部分,我们把后面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了一次点化。一、什么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没有逻辑错误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张建军《科学思维常识》主编)实际上,科学思维的“科学”的含义,既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含义相通,也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科学”的含义相通的。二、科学思维的特点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科学思维素养(张建军《科学思维常识》主编)是在对中学生进行真、善、美教育中凸现“求真”“创新”教育,是在《生活与哲学》解决了“为什么要求真、创新”的前提下,引导中学生如何善于求真、善于创新;相对于《生活与哲学》的有关内容而言,本课程更侧重于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科学思维方法,更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首先是思维素质教育创新能力:首先是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意义)所谓科学思维素养,主要包含如下内涵:一是指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这样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二是要求遵循逻辑思维的规范,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规范和辩证思维规范。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违反形式逻辑法则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思维还要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前进。这里的深度是指思维的深刻性,即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深透程度;这里的广度是指思维的广阔性,即认识领域的宽广程度,这就要整体性、动态性地思维,也就是辩证思维。三是要求思维具有创新性。对于即将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无论将来在什么领域发展,不但要掌握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学科知识,还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向未知的领域前进。无疑,这样的思维素养在当代中学生综合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大背景来说,无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对社会成员的科学思维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要构建以理性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共同体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社会。显而易见,提高全民族素质,不能不包含科学思维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应当是思维创新能力。我想,在中学教育中这对于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开好本课程,是值得大家投入精力做好的一项重要事业。)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第11页共110页《科技与创新》主要明确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思维”、“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基本形态”,以及什么样的思维才是“科学思维”,并进一步阐释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这是教材的绪论部分,也是为科学思维“立标”的部分。讲清楚了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区分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进而真正树立起科学思维的观念。三、《科学思维常识》教材的主要特点1、科学性:能动的反映论,科学的实践观说到思维,人们更多地关注它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科学思维的首要特征是其客观性诉求。如果忽视了思维的客观性,对思维的认识和解释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所谓思维的客观性,主要指思维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正确的思维内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的思维形式是从亿万次社会实践中总结得出的,既不是主观臆造的,也不是那个权威的随意规定的。《科学思维常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以此为出发点,审视思维方法和思维科学研究。2、学理性:总体思路明晰,内在逻辑严谨《科学思维常识》是一门新课程。它由四个“板块”构成,即科学思维概要、形式逻辑、辩证思维、思维创新。这四个部分是以科学思维概要为统摄,逐次分述有内在联系的形式逻辑、辩证思维方法和思维创新方法三个部分。其中,形式逻辑是基础,辩证思维方法是深化,思维创新方法是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各个部分之间不仅不孤立、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的关系。(说明对课标的修正)3、实践性:注重实际问题,反映生活原型新课标教材要求走进生活、贴近中学生,不仅要“少而精”,更要讲“管用的”。就本教材而言,“少而精”主要体现在原理解说方面,而“管用的”不仅体现在原理方面,更体现在辅助文部分,尤其是在案例分析上。本教材对案例的选择原则是:力避低俗,力求精粹,选择那些既耐人寻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