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三五”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四化”同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新常态下农业对省会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将更加凸显,科学谋划好“十三五”全市农业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是推动省会现代都市农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对于确保“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战略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特制定《济南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与未来形势(一)“十二五”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主动把握适应新常态,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方略,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多发等各类风险挑战,成功开创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局面,促成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进入又一个黄金期,有力支撑了全市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向好发展,为协调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省会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连续保持稳产增产好势头,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丰盈充裕,农业经济总体规模不断壮大。2015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总产达到264.62万吨;蔬菜(含果用瓜)、水产品总产达到726.7万吨、4.8万吨,较2010年分别增长6.3%和11.6%;实现农业增加值31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32元,年均分别递增7.9%和9.83%,其中农民增收连续6年跑赢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现代都市农业内涵外延深度拓展。粮经统筹、种养结合、功能复合、链条完整、产城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加快形成。累计建成粮食高产创建功能区80万亩、保供菜田50万亩,商河县成为全市首个吨粮县;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茶叶、中药材分别达到8000亩和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速增量,形成以“一区六园”为龙头、200个特色园区为骨干、主体规模经营达60万亩的都市农业园区集群,章丘、历城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建设开放型市场化农业,发放菜篮子工程配送车350辆,推出泉城农业旅游指南“一图一册”,建设3处现代农业体验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发展都市农业主导力量,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536家、5647家,是“十一五”末的1.5倍和2.1倍;家庭农场注册总数达到1276家,实现了从无到有大发展。3.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和基础支撑,农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技兴农走出“一主多元”新路子,市农科院创新高地效应开始显现,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培训中心50个、“兴农之家”100处,累计实施科技创新推广项目2563个、引进应用新成果500余项;蔬菜展示示范评价平台建成启用,蔬菜集约化年育苗能力达到5亿株,较2010年增长5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高标准建设千亿斤粮食、市农高区“四园一校区”等重大项目,新建高产稳产粮田43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到5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58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2%,比2010年分别增长14.7%和6.2个百分点。4.生态安全农业建设卓有成效。“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美丽田园”工程深入实施,启动建设长清区、济阳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确立了“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农业生态治理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再上新水平。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50处、各类沼气工程100余处,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达到730万亩次,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模式达到25万亩。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累计达到1.35亿亩次,统防统治面积累计1800万亩次,化学农药年均用量比“十一五”减少20%。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管”并重工作机制,公开招聘乡镇协管员445名,公示农药产品2932个,发展省级质量安全示范县4个、标准化示范基地100个,农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82个、是2010年的1.7倍。5.支持农业发展的动能更加充沛。农村“三资”管理机制日益科学规范,农民负担控制在较低水平。落实各类支持保护性补贴29.3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6.7%;小麦玉米棉花政4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全覆盖,为农民挽回受灾损失1.5亿元;拨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亿元,强力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吹响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识别出贫困村917个、贫困户10.1万户、贫困人口24.2万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亿元,30万低收入人口受益增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全市4163个村完成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7%;在全国首创了“三台共建”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模式,初步建成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组建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政策性的济南财金农业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产权信息管理平台上线运行。五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之所以取得不凡成就,在于我市紧紧抓住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坚持不懈地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使全市农业成功跨过了农业现代化初级阶段,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一是注重运用“四化”联动思维。将农业发展放置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中统筹考量,着力用城镇化成果反哺农业,用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用市场化方法发展农业,用统筹融合机制提升农业,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农业,用现代信息手段服务农业,为农业转型升级赢得了广阔空间。二是坚持融合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按照“抓住两头、放活中间”的思路,通过服务衔接、要素聚集、技术渗透和制度5创新,加快农业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建设,促动多种业态共荣共生,形成了农业产前中后紧密关联、一二三产交叉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提升了农业链化聚集效应、生产经营效率和农业发展空间。三是切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至关重要位置。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增创新优势、增加新效益的基础和关键,从源头控制做起,牢牢绷紧监管之弦,织严织密监管之网,千方百计改善产地环境,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创出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格局,确保了城乡居民“舌尖上的安全和美味”,极大提升了济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度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刻把握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决策要求,围绕制约农业发展的难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亟待突破的焦点问题,注重调查研究,敢于动真碰硬,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顺农业生产关系、盘活农村资源和更好地提供服务等方面,探索实践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有效激发出了农业农村内部活力和内生动力。(二)“十三五”面临形势“十三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崭新时代。未来五年,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拉长农业短腿的内外动能不断增强,农业转型发展大有可为,同时各类矛盾诸多风险交叉叠加,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6面临的重要机遇。一是宏观发展环境总体有利。国家正在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经济基本面整体稳定且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农产品刚性需求和转化需要将有增无减,拉动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动力强劲、潜力巨大。中央和各级对做好“三农”工作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增强,国家将继续巩固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将更加丰富完善有力。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窗口已经打开。农业连续多年丰产丰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有所减轻,为适度调整粮经比例预留了空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化解过剩和无效产能,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时机;“十三五”我市人均GDP将迈入1.4万美元以上的高位区间,居民具备了消费优质安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愿望和条件,为促进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带来了市场动力。三是四个中心建设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势动能。“四个中心”战略布局为济南农业抢占区域发展制高点创造了广阔空间。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将为农业产业更新和动能转换提供更好发展环境,有利于强化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将加快构筑“三农”普惠金融商圈,有效破解农业投入瓶颈;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将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带来强劲推力,有助于丰富完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全市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能够吸纳整合更多科技资源为济南农业所用,为农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四是7农业新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经过多年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培育,特别是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振兴规划,蔬菜、渔业、茶叶、食用菌、中草药、种苗、休闲观光农业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崛起,现代农业综合体、“互联网+农业”等一些经营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快孕育并“破土而出”,日渐成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新生力量。五是农村改革的红利将不断释放。未来五年,农村改革将持续恒久地向深水区推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更加优化完善,以“三权分置”为特征的农地制度会加速确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导向将发生重大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发展空间收缩的挑战。近年来农产品生产成本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同时进口农产品数量增加且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国内库存积压增长,国内农产品生产面临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农业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农业的边际效益在逐步地递减。如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势必对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市不可改变的现状实际,加之为保障农产品刚性增长需求所形成的“以增产为导向”的生产模式,我市的水土资源已经用到极致,农业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三是农业兼业化趋向的挑战。我市农户户均耕地和土地流转率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仍属于典型的小农经营和碎片化生产,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8低下,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已不把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和谋生之道,形成了普遍的兼业化现象,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尤为紧迫。四是突破投入瓶颈的挑战。现代农业是资本高度聚集的产业。未来五年我市农业将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快车道,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金融资本的支持。而我市绝大多数农村资源还游离于要素市场体系之外,加之金融支农手段乏力,农业生产经营存在巨大资金缺口,要求我市必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在释放农村产权的融资功能上做好文章。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按照“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总体要求,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根本途径,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题,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农业产业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体为载体,遵循“抓住两头、放活中间”的基本思路,坚持抓发展促转型,抓生产保供给,抓主体强带动,抓融合拓功能,抓品牌育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力提升农业的综合产出、物质装备、科技进步、经营管理、支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绿色体系和共享体系,不断提9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率先发展原则。积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走数量增长与质量效益提升并重、外延扩张与内涵挖潜并举、科技支撑与创新驱动并行的农业发展新路子。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转型与发展的关系,做到转型不停歇、发展不止步,努力在农业区域竞争中占得先机。——坚持协调推进、三产融合原则。树立全产业链发展思维,促进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展渗透,推动农业产业链叠加、供应链相通和价值链相乘。结合省会城市功能定位,着眼于满足居民对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