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一般从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作为起点。其理由:△个体是群体和组织的细胞△个体心理与行为是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并非是被动的接受管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看法,利益,风格及行为方式,他(她)是以独特的方式接受你的管理的。关于人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人性假设理论需要理论一、人性假设理论关于人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一直是思想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代,有关人性学说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总结前人的观点,将人的特性理论归纳为四种假设。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一)“经济人”假设古典管理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泰勒(F·W·Taylor)科学管理的出发点。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Mcgregor)将该理论假设为X理论,将人假设为经济人(见1960年发表的“企业人的方面”一文)其主要内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的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加强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使其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E、mayo)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基本内容:人并不是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三)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行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基本内容:一般人都是勤奋的,人的天意并非厌恶工作;人是能够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人并非都逃避责任;大部分人都有想象力,人的潜力只部分得到发挥。(四)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埃德加·沙固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有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各自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有其合理一面,但过于简单和绝对化。基本内容:强调人的需要有许多,纷繁复杂,因环境变化而改变,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人在同一时间有多种需要和动机,形成错综动机模式;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组织,部门,岗位)有不同的动机模式;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种管理方式有不同的反应。●有关人性假设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们行为的内在依据,揭示了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对人性发展的依赖和影响。二、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Maslow)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早年曾从动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后转入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943年在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1954年在著作《动机与个性》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点。一个基本点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另一个基本点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一)需要层次影响最大的还是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五层次需要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二)主要论点1、这五种需要是用逐级上升的,当低一级需要获得得相对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需要就成为继续奋进的动力。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级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3、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在这一时期内,必定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4、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三)对需要理论的评价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有科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他认为人的需要是行为的基础,从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并且认为物质需要是人的需要结构的基础;他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需要等是符合实际的。主要缺陷:他认为人的五种需要是生来就有的,内在的和本能的,根本无视需要本身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他列举的五种需要都是以个人为核心的。他认为人的需要严格的由低级到高级上升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节需要、动机与行为研究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激励理论的基础。一、需要与行为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映,又是通过一道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卢国(K·Lewin)在1951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B=f(P·E)行为函数关系个人环境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需要(need)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客观的刺激包括身体外部的和身体内部的。动机(Motive)的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流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动机与需要的关系表现在: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需要转变为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求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如购小轿车,的确有需要,而且是多年的需要,但限制因素有很多。并未马上产生买车的动机,一旦周围的人都有车,自己又因工作生活需要且有具体的品牌(对象)后,这种购车的需要就会转为购车的动机。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会产生某种动机,同样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有买车的动机后,还要考虑用车的费用,车的款式包括颜色等。优势动机: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动机,这些动机之间有既有强弱之分,又有可能不相容,只有那种比较强烈而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强度优势动机动机类别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贱活动性的特征,由此,又具有三种机能;(1)始发机能(2)导向、选择机能(3)强化机能人的行为是各种动机因素的“综合效应”。动机和行为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高校本科评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大学生考公务员,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三)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科研成果,既能得到名,又有利可图。(四)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想给小偷一个教训,采取了暴力等违行为。(五)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的积极行为所掩盖特别要注意的一点,许多高官,早期的表现非常好,有的甚至非常敬业给人印象非常好,但这只是为了掩盖其犯罪的动机。三、激励机制(一)激励的概念什么是激励?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怎么产生的?人的积极性是一种能激发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当这种心理动力受到激励时,人就会处在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人的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从而直接导致行为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在于人对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基本动力。当确定的需要对象出现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在多种需要和动机中,优势动机引发和决定人的行为。(二)激励的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激励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使人的动机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激励过程模式(图)(三)什么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其功能是: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来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公式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设计组织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存在一个“努力工作→产生绩效→有效激励→努力工作→……”的正反馈机制。Bn=f(p,Mn)机体变量卢因的行为函数反应变量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组织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关键是组织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相兼容离开组织目标,尽管满足了成员的需要也不能为激励。△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受激励者所迫在需要的,不然激发出来的动机强度不高。第三节价值观与行为一、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实际上是人们的观念,是他们衡量自己行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这反映了人们在观念上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好与坏的判断和评价。一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最重要的客观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反之就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价值观有两种属性:内容、强度内容属性说明某种方式的行为或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序就是价值观体系。(因为人们常面对的是多种事物)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的行为的核心因素。人的价值观从其社会历史来看是经历千百年锤炼被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延袭下来如“物极必反”、“久合必分,久分必合”“万类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们所处社会的性质及经济地位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典组织学派的奠基者韦伯(M·Weber)认为,是加尔文教派权力极力倡导的那套价值观推动了西欧工业化的进展。这种被称为“新教徒道德”(PE)的价值观首称强调劳动本身的内在美德,劳动被视做上帝的号召,而劳动致富是得到上帝保佑的证明。PE还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自我克制和推迟追求享受与满足,把所赚的钱作再投资。它认为人们有义务去劳动而诚实的劳动本身,不论多么卑贱,都是一种报偿。二、价值观的分类作为衡量自己行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不同的个人,群体组织的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有两种价值观的分类(一)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最早对人的价值观进行分类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斯普朗格尔(E·Spranger)他将人的价值观分六类:1、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最大兴趣在于发现真理2、唯美价值观以形式和谐为中心,强调对审美、对美的追求——对和谐赋予很高的价值3、政治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感兴趣的是权力4、社会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富有同情心和利他倾向5、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实惠为中心,强调功利性和实务性,追求经济利益,——关心的是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和积累财富6、宗教价值观以信仰教义为中心,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对宇宙自身的理解——想方设法把他们自己与对宇宙整体的信仰联系起来。NOTE:没有哪个人是绝对属于某一种类型的,而且一个人也并非只有一种类型的价值观。应该说,这六种类型在不同人身上都有,只不过存在着不同的配置。在美国以第三、第五类型居多。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这六种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优先顺序(表2-2)此外,△生物学教授往往对理论最感兴趣商人最看经济价值艺术家最重视审美价值社会工作者对社交的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政治家注重的是权力牧师重视宗教信仰奥波特的价值观研究。在奥波特的价值观研究中,主要测量一个人对每种斯普朗格尔价值观的偏好,由测量的结果可以得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偏好。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偏好斯普朗格尔价值观学院普通男性学院普通女性成功的男性经理成功的女性经理理论上的43364439经济上的42374547艺术上的37443542社交上的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