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孙熙国sunpku@139.com思考题•一.马克思是怎样成为马克思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同时代的人相比,马克思恩格斯面对的认识对象并无二致,但是,他们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他人(如费尔巴哈)并没有创立,为什么?•对象相同,结论不同,必定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不同于他人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二.费尔巴哈不能创立到唯物史观原因•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自然界(现实世界)•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人类社会•(自然的历史)•不能从实践出发理解人和人的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革命的反映论)•直观性、形而上学性。•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科学结论。对象是一样的,但对对象的认识结果却迥然有别,为什么?三.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bawo和解决时代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如何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人的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他们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所得出的这些结论和他使用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1.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2.社会历史之谜的破解与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3.人类对自身的探寻与认识人的方法•4.思维的秘密与认识思维的方法•5.物质利益难题与认识经济的方法•6.“苦恼的疑问”与认识政治的方法•7.文化的追问与认识文化的方法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1.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阐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认识自然界的贡献和局限,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自然界的视角转换和方法论变革,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基本方法,懂得马克思的现实世界理论与旧哲学抽象世界理论之不同。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2.社会历史之谜的破解与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阐明以往哲学和社会科学在破解社会历史之谜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不足,了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认识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和局限,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让学生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方法论对旧的社会历史理论的超越。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3.人类对自身的探寻与认识人的方法•阐明以往哲学和社会科学对人和人性问题的探讨,了解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和西方人学理论的失误和不足,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的正确方法、以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解答。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4.思维的秘密与认识思维的方法•阐明以往哲学和社会科学探讨认识问题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了解经验主义和基于经验主义之上的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和基于理性主义之上的建构主义这两类不同的认识方法,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的形成及其对认识本质的阐释,了解马克思主义把握和揭示思维奥妙的科学方法。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5.物质利益难题与认识经济的方法•阐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探讨社会问题时对“物质利益难题”的忽视,了解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的经济学转向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的基本方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6.“苦恼的疑问”与认识政治的方法•阐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对政治的基本认识,了解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唯意志论和目的论对政治的错误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的基本方法及其对政治的科学认识。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7.文化的追问与认识文化的方法•阐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对研究文化问题时的失误,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对待文化的基本态度、观点和研究文化的基本方法(文明相对论、文化生长论、文明冲突论、文化模式论、文明本能论等),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的基本方法及其对文化问题的科学解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径。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人的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等七个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世界方法的不同于前人之处,凸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特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怎样看世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大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就于布鲁塞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的一篇论纲•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提纲》是篇什么样的论著?•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纲•近几年的哲学和理论界热点问题的论争,大多和提纲有关。《提纲》一书的内容•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唯物史观高在哪里?•“主观唯心主义”如何启发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康德费希特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一句话:马克思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所有这些秘密的破解皆在不足1500字的《提纲》中。一、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界(1、5条)•人究竟应该怎样看世界?•马克思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什么是现实的世界?•什么是抽象的世界?•拒斥抽象王国?(一)、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要义(拒斥抽象的世界)•康德哲学的启示:•促成了马克思哲学视角的转换•主客体相统一的视角•旧唯物主义——单纯客体的视角•唯心主义——单纯主体的视角•高扬人的主体意识(一)、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的要义(拒斥抽象的世界)•1、形成了现实世界的理论。•改造的对象,人化的自然。•月亮在人不看他的时候是否存在?•马克思说:“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旧版译为“孤立的”),被确定(旧版译为:被固定为)为与人分割(旧版译为:分离)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全集新版,第三卷,第335页)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意义,对人来说,没有价值。(一)、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要义(拒斥抽象的世界)•2.把实践纳入到哲学视野中,强调对世界的改造。•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一)、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拒斥抽象的世界)•3、中国哲学对客体理论的阐释•何谓“心外无物”•南镇观花。•“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在汝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寂”不是空无,而是没有关系,即“未看此花”时,花和人心没有关系,并非花真的不存在;待到看时,花的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有了人的观照参与,花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打上了人的烙印,因此而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力量,花与人心建立起了联系。(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反对直观的世界)•1.费希特的启示:•自我的非我•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反对直观的世界)•2、马克思对费希特的扬弃•现实世界的内容是什么?•世界必须作为人的对象存在,作为体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马克思说:“世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新版全集,第3卷,第306页)这个世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是活生生的世界。(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反对直观的世界)•中国哲学对现世界内容的阐释•王阳明和弟子论“天心”•物即事也。意之所在便是物。•客体中的主体因素:中国唐宋以来特别推崇山水画,山水画体现的是人个体对宇宙世界的体悟。(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1、实践人道主义与纯粹的人道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要求,就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生成。”42卷,第174页。•“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979年版第42卷第120页;•1844年的《神圣家族》: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2.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形态》:“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3、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自然:——历史的自然。•马克思批评他把自然和历史相割裂,反对自然和历史的对立。“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一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4、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自然的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新版1卷,78页)总结:马克思主义不是人学空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不是一种纯自然主义,而是和纯自然主义相对应的自然主义,即把自然看作是历史的自然。•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不是关于人本身的人道主义,而是包含着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道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道主义,对必然性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人道主义。即把历史看作是自然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真正高扬人的旗帜的理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提纲》第一条•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到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a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与马克思第一条的表述相比较:“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恩格斯1888年的修正:“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马恩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二、马克思认识会历史理论的方法(3条和8条)•环境和人的关系(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创造了环境?)•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新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人类社会(人应该怎样看社会)请看《提纲》的第三条和第八条。(一)爱尔维修的尴尬和困惑:马克思对社会本质问题的追问•1758年《论精神》的困惑。•87年后马克思的回应。•既不能说环境决定人,也不能说人决定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由实践决定的。•这就超越并解决了爱尔维修这两个判断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一)爱尔维修的尴尬和困惑:马克思对社会本质问题的追问•马克思这一理论贡献的意义决不仅仅止于此,而在于从此出发,•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实践;•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人的改变归结为实践。•这就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面貌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提纲第三条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提纲第三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提纲第三条•DasZusammenfallendesÄndern[s]derUmständeunddermenschlichenTätigkeitoderSelbstveränderungkannnuralsrevolutionärePraxisgefaßtundrationellverstandenwerden.——马克思•DasZusammenfallendesÄnde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