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艺术手法的辨析几种表现手法的辨析表现手法是什么?也称表达技巧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等。•表现手法铺垫、伏笔、渲染、衬托、象征、欲扬先抑、卒章显志、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等。对比、衬托、埋伏笔初中教材中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使用了以上写法。如:《变色龙》《最后一课》《口技》《阿长与〈山海经〉》《海燕》《故乡》《范进中举》《爱莲说》《我的叔叔于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荔枝蜜》你能指出这些课文所用的表现手法吗?对比衬托埋伏笔欲扬先抑象征……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地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解题钥匙《海燕》这篇文章所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勇敢。辨析1:对比对比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某一事物特征,表达作者情感。答题思路:通过与()的对比,突出()的()。•课本举例:•(1)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鲁迅的《雪》:把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比,突出朔方雪的独立、张扬、富有抗争精神。也表明作者更欣赏朔方的雪。•(2)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练一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作者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种花(玉簪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花草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始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答案:通过与太阳花的对比,突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练一练2:许多少女般秀美的湖泊干涸了她的青春,许多琴弦似的小溪失去了她的小夜曲,许多浪子般的内陆河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唯有你(大河),还在奔流,还在奔流,还在追求着你不朽的抱负。请问:“湖泊干涸了她的青春、小溪失去了她的小夜曲,内陆河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这几句话对于描写大河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与湖泊、小溪、内陆河的对比,突出了大河追求的坚定(执著)。辨析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性格,思想感情,用次要人物或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正衬是同一方向的比较,目的是使美者更美,丑者愈丑。利用事物间相反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反衬是反方向的对照,是以疑见险,以丑称美。正衬衬托反衬有主次,用次要突出主要事物概念区分课文《爱莲说》中,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菊”和“莲”构成了关系;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的富贵,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莲”和“牡丹”构成了关系。作用:通过(非主体事物)的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正衬反衬正衬vs反衬埋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和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暗示,一般较为隐秘。作用:文章设置伏笔,往往使情节波澜起伏。前有伏笔,后文必须有照应,才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照应,常称前后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呼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课本举例:•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那天早晨,我去上学,去得非常晚,我好害怕被责骂,特别是,韩麦尔先生跟我们说过,他要考一考分词规则,而我连头一个字都不会。这时,在我的头脑里冒出了逃学、去田野跑一跑的念头。天气是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我听见乌鸦在小树林边鸣叫,普鲁士人正在锯木厂后面的里贝尔草地上操练。所有这一切都比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还是顶住了诱惑,加快脚步向学校方向跑去。从村政府门前经过的时候,我看见许多人站在小布告栏前。这两年来,所有的坏消息,诸如吃败仗啦,征兵征物啦,还有普鲁士占领军司令部发布的命令啦,都是从那里来的。我边跑边想:“又有什么事吗?”当我跑着穿过广场的时候,正在布告栏前和徒弟一起看布告的瓦克特尔铁匠朝我高喊:“小家伙,不用赶得那么急;你去得再晚也不会迟到的!”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便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韩麦尔先生的小教室。—都德《最后一课》典型例析伏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佛朗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作者暂不交代,读者也不知道,任情节向前发展。待到上课时,当韩麦尔先生宣布阿尔萨斯和洛林已被普鲁士士兵侵占、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佛朗士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今天布告牌前会有那么多人。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出现的作用:参考答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铺垫,是指为引出正题而作的必要交代,或是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作的烘托性的描写。•课本举例:•《皇帝的新装》开头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铺垫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孔乙己》)。文中这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参考答案: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来了一个老妇人——珍妮芙太太。这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呆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见“伏笔”与“铺垫”有三个方面的不同:•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它显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辨析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强烈效果。《阿长与〈山海经〉》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都后来赞美蜜蜂•课本举例:•《蝉》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辨析5:象征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的手法常常着眼于全文。•如高尔基的《海燕》作者由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海鸭和企鹅象征当时各种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象征和比喻】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如巴金的《月》一文中,“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这句话,就是运用了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特征。象征和比喻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比喻属于修辞范畴,它可以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的手法,它与构思相关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它一般都用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不言中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二是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一般适用于抒情散文作品中。而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所以在象征性散文中,象征的本体只是手段,寄情寓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3、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作用:参考答案: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4、柳永《雨霖铃》:“寒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