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师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4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文积累】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阅读理解】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②沉醉:喝得大醉。③兴尽:游兴得到满足。【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1.从“”和“”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场景发生在傍晚时分。2.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确喝得大醉。①常记②不知归路③误入3.词中连用两个“争渡”,表现了主人公。①想捉几只鸥鹭。②急于从迷途中找到出路。③在欣赏傍晚的美景。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注释】①弈:下棋。②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③鸿鹄:天鹅。④援:引,拉。⑤缴(zhuó):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⑥俱:一起。⑦弗(fú):不。⑧矣:了。⑨为:因为。【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1.写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之:弈秋的教导。(3)思援弓缴而射之。之:天鹅。(4)虽与之俱学。之:他,指前一个人。2.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B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D的语气。A.疑问B.反问C.否定D.肯定3.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2/4思援弓缴而射之。(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4.你从《学弈》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答: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兄弟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宜烹,翔雁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注释】①选自刘元卿《应谐录》。②舒雁:栖息的大雁。③竞斗:争吵;争斗。④燔(fán):烤。⑤社伯: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⑥已而:不久;后来。【译文】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1.解释下列词语。(1)援:拉开(2)讼:诉讼。争辩是非(3)烹:煮(4)索:搜索,寻找2.兄弟之所以争吵,原因是:哥哥想煮着吃雁,而弟弟想烤着吃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煮一半,烤一半。3.土地神的办法很好,但兄弟俩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因为什么?答:等他们的争论有了结果时,雁已经飞走了。4.从这则寓言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注释】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拜见乃:就,于是(2)孔指以示儿曰。示:给……看曰:说(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没有闻:听见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对话意思:3/4(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答: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注释】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⑦洋洋:广大。【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①伯牙善鼓琴(弹。)②洋洋兮若江河(广大。)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④乃破琴绝弦(于是。)2.用“/”标出下面句子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4.“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什么?答: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以:认为。③去:离。④及:到。⑤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⑥汤:热水。⑦决:判断。⑧孰:谁。⑨汝:你。1.解释下列加黑词。①及其日中如探汤(到)②孰为汝多知乎(通“智”智慧)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4/4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孔子不能决也。)4.用“/”画出文中加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5.结合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分别说明两个小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依据和结论。一个小孩说:“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所以我认为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另一个小孩说:“因为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所以我认为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译文】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1.下列加黑字注音及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C)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汝见我不(fǒu,同“否”)?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D、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2.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凭借。②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来,连词。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认为。3.翻译语句。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②对面取人物。4.“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答: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5.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答:“经日,乃厌倦不堪,才云‘不见’”。6.“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答: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7.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一叶障目。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