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始艺术》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及学术思想弗朗兹.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年),又译为鲍亚士,是德国裔美国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享有“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名号,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人类学历史文化学派的创始人。如同许多当年的先驱者,他有其他学科训练的背景: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并从事地理学的博士后研究。他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人类文化与社会的研究。他具备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四个领域所组成的学科结构;其著作有《原始人的心智》(1911年)、《原始艺术》(1927年)、《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年)、《普通人类学》(1938年)、《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年)等。博厄斯是历史特殊论学派是美国人类学界的基础理论,出现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1890年到1930年是其活跃的高峰期。该派代表人物还有博厄斯的弟子克罗伯、米德、本尼迪克特、赫斯科维茨等。但后来他的几个学生逐渐远离该派的学术阵地,各自往不同领域发展。他的学术思想可以总结为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区域理论三种。其中多学者认为文化相对主义更倾向于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方法论。1.历史特殊论“历史特殊论”是博厄斯思想的核心。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博厄斯认为,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而这构成人类的历史。他指出历史特殊论的首要任务是“构拟”具体地域或民族的历史,寻找出现在或过去各种不同社会中相似的社会特点。博厄斯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每一个文化特质都有复杂的历史,虽然历史发展时空存在着许多“类似事物”,但它们的来源和功能都不一样,有着自己发展的历史线索,不能从“人类心灵的自然活动来追溯”。古典进化论用高低阶段排列社会和人,与博厄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和“人种优越论”相悖。这在《原始艺术》前言中,作者再三说明了这一观点。博厄斯认为理解或解释某一特定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建该文化的独特2历史,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构拟历史”。博厄斯把“构拟历史”作为他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目的之一,即用人类学调查资料来重新恢复某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面貌。在驳斥简单进化论和传播主义时,博厄斯本身就维护了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历史问题”“历史方法”“历史研究”等概念,在他的一切理论主张中是经常重复的。博厄斯认为,构拟人类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的最终目的,为此,必须从研究每个族体的历史开始。2.文化相对论按照博厄斯的观点,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又是各个社会和民族独特的产物,这种观点继续发展的结果必定产生文化相对论。诸多学者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文化相对论正是他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种族优越论”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大量材料说明,他指出种族特征的变化是在地理环境、锻炼、饮食、种族混合等影响下发生的,种族、民族并无优劣之分,文明人与原始人之间的差异只是表面现象,一切人种构造都是一样的;各族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同并不是由于生理原因,而是由于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3.文化区域理论“文化区域”是博厄斯学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他将其运用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群体的考察。他更赞成传播论的观点,认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传播要比独立发明更普遍。为此,博厄斯提出了“文化区域”的概念,这概念与德奥传播学派的“文化圈”学说相类似,但又不相同。“文化区域”则要求在一个共同单位区域内,强调文化的密集成批性。博厄斯为了对“文化区域”问题进行较为深人的探讨,还提出了“文化中心”和‘文化边缘”的概念。4.对方法论的贡献博厄斯的学术背景是自然科学,因而,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他基本上是遵循自然科学的方法,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工作,强调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对象和所收集的资料。(1)反对演绎法、重视归纳法。他重视实验、实证,强调个性和相对性,注重实地调查。(2)重视田野调查及其科学性。博厄斯重视具体的实地田野调查,要求调查者一定要参加到被调查对象的生活中,且站到被调查者立场上思考问题、观察问题,认为这就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方法论—参与观察法。博厄斯要求调查者不仅具备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方法,而且要同时兼3有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结合法,对社会文化系统做深入的了解,认为文化价值是不能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族文化中的同样事物和活动的。二、本书内容与相关观点本文总共七个章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至三章:从绘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联系和差异来解读原始艺术;第四至六章:分析象征、风格在原始艺术当中的内涵;第七章:对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艺术和原始、文学、音乐和舞蹈进行艺术角度的解读。(一)前言作者首先提出了本书的目的:对原始艺术的若干基本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如下两条原则为指导:一是在所有民族中以及现代一切文化形式中,人们的思维过程是基本相同的;一是一切文化现象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认为原始人的头脑和文明人类不同的理论是没有根据。第二个原则即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取决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取决于这个民族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材料,无论这种文化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自己创造的。作者认为,如果想借助某些共同点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文化体系列为一条发展世系,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共同点并不存在。但是许多能动条件的存在,这些条件的基础是环境、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在世界不同的地区产生类似的文化现象,这样,某些历史现象即可更为普遍的能动观点去观察。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因此唯一的研究方法就是地理的方法,即研究文化的分布情况。作者认为必须防止这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极端的现象,作者反对“凡普遍分布的文化现象都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说法。有些方法的应用只能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内。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各种艺术风格得以发展的能动条件,这是需要历史资料才能解决的具体问题,现有材料远远不够。想要用考古的方法或比较地理研究的方法探讨艺术风格的发展,在世界上可以这样的地方并不多。在亚洲、欧洲等4地的考古学都表明,正像所有的文化现象不断变化一样,各种艺术风格也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艺术生活常常发生出人意料的、迅猛而突然的变化。(二)导言世界各族人民都有鉴赏美的能力,能以某种方式获得美的享受。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具有美学价值,有节奏的动作、悦目的形态等都能产生艺术效果。“只要产生定型的动作、连续的声调或一定的形态,这些本身就会形成一种标准,用来衡量它的完善亦即它的美的程度”。技术和美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形式的感受和技术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前者是随着技术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仅仅通过观察自然界及物体并不能形成定型的美感,仅凭匠人的想象力也不能产生艺术风格。对称和节奏是一切艺术风格所共有的特征,并非某一特定地区所独有的特征。没有固定的形式就称不上风格,固定的形式要依靠技术的发展,有了固定的形式,在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亦可追求理想的形式。不仅形式能能激发感情,形式和思想感情的联系也能激发感情。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使人在享受艺术过程中增添新的成分。形式和时间创造的活动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效果的双重源泉:一仅为形式为基础;二是以与形式有关联的思维为基础。文明国家的艺术或是原始部落的艺术都有纯形式和有涵义的内容双重源泉。第二章绘画和造型艺术这一章节中,博厄斯首先界定了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应该具备什么因素。他认为多数情况下,艺术品都是达到一定高度的机械技术的产物。“在技术的成熟和艺术的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具有单一工业的民族艺术中很容易发现这一点。他列举了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精湛的编筐技艺、普吉特海峡以北的印第安人精美的木制品等三个例子来说明技术纯熟的重要性。由这三个例子作者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哪一种工艺,其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技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装饰艺术就随着而发展。他认为艺术品的生产与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人们精通了某种技术以后即可以成为艺术家。且艺术家的性别比列与从事生产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成正比。同时,博厄斯指出,欣赏完美技术的艺术品的能力并不限于文明的种族,土著也有这种能力。技术的熟练和操作工序中对于技巧的自如运用会产生动作的规范性。例如,陶罐的圆形是技术充分控制的结果。技术的熟练程度与产品表面及形状的规则是5有密切联系的,这是作者在书中一直强调的观点。熟练的掌握技术同形态及表面的规则密不可分的。但在技术尚未达到相当熟练程度的情况下,有些工匠也对产品进行装饰。造型丰富与否与技术熟练没有必然联系,有些地方产品造型丰富,但是技术并不熟练,线条不够规范和均匀(P10)。例如美拉尼西亚的绘画和雕刻。他们的雕刻形状丰富,但是做工并不高明,这些产品的线条大多不够规范和均匀。可以将这种情况想成是部落社会具有强烈的形态美感,但缺乏相应熟练的技术,也有可能形态观念的丰富是来自外部族的影响。在初步研究原始艺术各种形态时,只要认识到形状的规则和表面的平滑可以产生装饰效果,以及工匠们克服了操作中的困难并能从中得到愉悦就可以了。作者认为匠人在操作时,头脑中对所要制作的产品并没有产生固定的形式,只是出于想制造某种复杂形态的愿望。作者举索克和福克斯印第安人的生兽皮箱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皮箱上的绘在牛皮上的画精美、细致,但制造皮箱时却完全不顾或顾不到保留完整图案的,可以说装饰皮箱和制作皮箱是分开的具备不同技能的人完成的两个阶段。装饰艺术和造型艺术的考虑因素并不一样。总的来说,优美的工艺来自形状的规则和表面的平滑,这是大多数原始工艺生产的特色。因而多数日常用品也应认为是艺术品。各种工具的石刀、衣服、房屋和独木舟造出以后,它们的形状都具有艺术价值。(P14)在表面的处理上,成熟的工艺不仅表面平滑而且呈现花纹。工匠在用斧操作,想要使工件的表面平滑,就必须将斧头向最合理的方向看削。民族的艺术品中“对称”是常见的特征,即使在最简单的装饰艺术那里也可以看到对称的形态。人体生理结构决定了手臂的对称运动,且富有节奏,左右两侧动作的感觉造成了人类的对称感。对称形态的安排,绝大多数是分布在垂直轴线的左右两侧,而很少分布在一条横线的山下两方。(对称形态及横向对称多余纵向对称的原因进行解释)对称产生了美的效果。(P14)对称造型的种类有横向、纵向等,圆形图案的纹样沿着圆周有规律的重复,整个圆形被两种或多种纹样填满,也形成互为颠倒的对称图案。装饰形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有规律的重复。技术工人的某些动作是有规律性的重复运动,这种动作在工件上的体现就是排列重复的痕迹。规律的动作可以造成表面的平滑,而有规律的重复动作又造成了重复的规则纹样(P23)。有些更为复杂的图案是将对称和规律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形状和颜色相重6叠,按规律进行排列,有些形状相同而颜色各异,有些颜色相同,形状各异,有些是形状和颜色上的多次重复(P25)。在自然界中,同样的或类似的形状纵向排列的现象时而出现,而横向对称的现象更为普遍。许多相同形状,以简单的形式排为几行,或不同的形状,按照复杂的排列有规律的重复(P32)。综上所述,各种图案其形状并不表示任何具体的感情,因而也就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并不是单纯由形状所决定的,由于作者意图强调形状而出现其他艺术因素。例如:为了达到表现形状的目的,最常使用的手法是在边缘上加以装饰,边缘的装饰决定于操作的技术,例如,北美西部和西伯利亚生产的桦树皮筐,突出体现了由于操作的要求或规律的动作,形成边缘特有的花纹(P34)但这种操作方法因制材而异,在木制品、陶器或多种金属制品中则看不到这种技术处理方法。但花边纹样并不能用技术的原因来解释,也许有应用价值只能用人们对形状的需要来解释。作者得出结论:当人们有了一种对美的追求,他们就开始重视其作品的形状。许多产品的形式是把实体与边缘加以分隔,在边缘部位饰以线形纹样,或将边缘加厚以及在顶部多加修饰,这样就使其产品各具特色。而作为分隔界线的纹样也往往发展成为装饰因素的一部分,同时起到界线和装饰的双重作用,进而更具自己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