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发展的因素:技术进步问题:创新型国家、中等收入陷阱转变发展方式主要内容什么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一、什么是技术进步1.技术进步的含义经济学:指技术功效的增大,即指同样的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出,或一定量的产出只需更少的投入。狭义:技术自身的变化发展,限定在工艺范围内,指工艺的进步,包括新的生产设施、生产方法、生产程序和新的产品等。广义:所有导致产量增加的经济活动,或凡是影响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资本等投入要素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包括非技术性的制度、社会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一般指知识和技术因素引起的生产函数的变动(生产效率)2.技术进步的衡量或表现一定量的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较少的投入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图示:等产量曲线的内移劳动资本技术进步体现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技术进步能降低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节约资源。如,应用机器设备可以大量节约劳动,使用节能技术能够节约能源消耗。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比如,自动化生产线改变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的专业化程度,促进了产出增长。3.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科学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发展表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构成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技术进步意味着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现实的联系4.技术进步的类型原因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都具有商业价值,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自发的技术进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寻而得到的技术成果引致的技术进步:追逐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技术发明(直接的应用价值)。需求:技术发明、研制、推广取决于需求强度供给: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及其中间投入原料价格的变动技术进步还取决于企业家精神(创业与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技术进步对要素影响程度的不同类型: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希克斯分类的两种表达方式:要素比例标准:只有资本、劳动两种投入要素,且价格比率不变,如果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上升则为劳动节约型Ia;下降为资本节约型Ic;不变则为中性型Ib。L在资本和劳动的价格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比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新的切点位置决定着技术进步对不同要素的影响,决定着技术进步的类型。K0EIK1L1IaIbIc技术进步类型:要素比例标准ABCIa劳动节约型Ib中性型Ic资本节约型边际产品比例标准设资本—劳动比不变,技术进步导致资本边际产品的增加相对大于劳动边际产品的变动,则为劳动节约型Ia;反之为资本节约型Ic;不变则为中性型Ib。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的边际产品等于要素的价格,技术进步可用要素价格比例曲线(等成本线)斜率的变化来表示。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等产量移至Ia,资本要素边际产出较高,进而资本要素价格上升更多,价格比例曲线向内移动同时逆时针方向旋转;技术进步为资本节约型:等产量先移至Ib,劳动要素边际产出较高,进而劳动要素价格上升更多,价格比例曲线向内移动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中性型:等产量曲线移至Ic,要素边际产出不变,要素价格比例不变,曲线向内平行移动。A0BIIcB`CA`EIaIbDACB技术进步类型:边际产品比例标准在资本-劳动比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边际产品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Ia劳动节约型Ib中性型Ic资本节约型两种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内容上一致:若要素价格比不变,技术进步只能影响资本-劳动比;若资本-劳动比不变,技术进步只能改变要素价格的比例。区别:技术进步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变化的路径不同要素比例标准:要素价格比不变——要素组合比例变化—要素最优组合点偏离OE射线边际产品比例标准:要素比例不变——要素边际产品比变化—要素价格相对变动——最优组合点总在OE射线要素比例标准:针对单个厂商或行业(既定要素价格下要素数量的选择)边际产品比例标准:针对整个经济(充分就业存在,资本劳动比既定下,技术进步只能影响生产要素相对价格)5.技术进步的过程熊彼特创新理论将技术进步过程分为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环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技术进步包括三个过程:发明、创新和扩散发明:有关新的或改进的技术设想,其重要的来源是科学研究创新:发明首次被商业应用扩散:创新出现后被许多使用者应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事实发明的知识和关于自然规律发明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研究发现和获取。技术进步过程可分为研发、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三个环节。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企业家转让方:技术转让采用方:技术引进和创新模仿研究与开发: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基础研究: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变化发展规律而进行的理论性或实验性研究(具有深刻的认识功能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潜在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应用研究:探索性科学原理在特定技术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技术原理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对特定技术规律的认识和对技术开发的理论指导)实验开发:利用从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新的技术原理和实际经验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或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技术创新: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1912)提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发明与创新有本质区别。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是为了改进设计、产品、工艺或制度而提出的思想、图纸获模型;创新则是把发明实际运用于市场生产,首次被引入商业贸易活动的那些新产品、新工艺获新设备;发明是技术意义的概念,而创新是经济意义的概念。创新势必是市场利益驱动的。发明的主体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来源。创新五种形式: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开辟原料新来源;5)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技术创新实现了从技术到经济的质的飞跃:新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技术知识和经济的结合。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企业家是把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和新工艺引入到生产过程,并不断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新组合和新创造的人。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还有三种力量: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性破坏高额利润企业创新其他企业效仿创新浪潮需求增加经济繁荣创新普及赢利机会消失需求减少经济衰退技术创新的类型创新形式的不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产品创新: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创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上的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创新中技术变化程度的不同: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形成的创新根本性创新:以新知识为基础,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技术扩散:指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潜在的采用者转移,并在生产中取得广泛应用的过程。技术扩散不仅包括对生产技术的简单获取,而且强调技术引进方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构建活动。是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舒尔茨: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技术扩散促使创新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引进和创新模仿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技术扩散的外部性),溢出效应的表现:技术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技术落后企业的模仿效应:模仿指企业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逆向工程是指从产品入手,在规范搜集产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尽可能多的国外同类产品的解体和破坏性研究,运用各种测试、分析和研究手段,反向探索该类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机制、设计思想、制造方法和原材料特许等,从而达到由原理到制造,有结构到材料全面系统地掌握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技术的目的(吉利汽车)人力资本的流动:人力资本有形转移和无形转移联系效应:企业间不通过纯粹的市场交易而发生的技术扩散(FDI技术溢出)跨国公司具有技术信息优势,与当地供应商或客户发生联系时,当地厂商就可能从其获得先进的产品、工序等方面的知识,发生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前向和后向溢出)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衡量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1.技术进步、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两种方式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现为“收益递增”的出现哈罗德-多马、索罗模型新古典收益递减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收益递增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阿兰.扬(AllynYoung,1928、阿罗(1962)、PaulRomer、熊比特、布坎南、杨小凯。劳动分工、知识溢出、人力资本外部性马歇尔、希克斯观察到了收益递增,但为什么他说经济学不能接受收益递增?收益递增的经济系统在逻辑上无法收敛至均衡。如果投资越大成本越低(这就是收益递增的涵义),完全竞争无法存在,垄断成为市场必然结果。收益递增必然导致垄断。汪丁丁说,经济学假设收益递减是因为数学工具的需要,经济学还没有找到可以在收益递增假设下证明一般均衡的数学工具。熊比特说,一般均衡存在的经济是没有增长的;也就是说,增长的经济不存在一般均衡。经济学家张五常名言:经济学不允许需求曲线向上倾斜。D-S模型:迪克西特(A.K.Dixit)和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1977:垄断竞争与收益递增2.技术进步贡献的衡量衡量指标:生产率生产率指产出与投入要素之比或投入要素的单位产出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单要素生产率缺陷:既包含了非技术进步的因素、也包含了重复计算的过程: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依赖于资本的数量,资本生产率的高低又依赖于劳动要素的数量等等案例:前苏联和东亚的案例:粗放型增长方式与衰退性经济危机粗放经营的最严重后果是社会生产效率低并不断下降,使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种“耗费型”经济。戈尔巴乔夫承认,“就工业生产效率来说,苏联比美国落后3/5,就农业生产效率来说,苏联比美国落后4/5。”这就是说,苏联的工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40%,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20%。苏联解体前的30年,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基金产值率明显下降,1960年每卢布固定生产基金生产的国民收入为72戈比,1988年降为36戈比,下降50%。投资效率也呈现同样的趋势,每卢布基本建设投资的工业产值增长额,1961-1965年为1.04卢布,1971-1975年降为83戈比,1981-1985年又降为44戈比。这些数字表明,在苏联要获得同样的产出,80年代比60年代需要加倍的投入才能达到,社会生产的单位增长须靠投资的加倍增长来维持。这种不断扩大的倍增的耗费是任何经济都承受不起的,总有一天当投资不能相应加倍增长时,或投资减少时,生产就会减速、停滞以至负增长。摘自《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作者:许新等Krugman,1994东亚生产率的讨论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前苏联的经济增长则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前苏联的增长方式不能持久,导致最后的崩溃;东亚洲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也是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因此,他认为东亚经济的增长也是不能持续的,不存在所谓的“东亚奇迹Young,1995,2003全要素生产率(TFP):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或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单位产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生产要素单纯的量的扩大没有关系,取决于GDP增长率中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