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PowerPoi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单元课标要求①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②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③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④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⑤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已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引发了各种矛盾。俄国率先突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列宁、斯大林等进行了探索与创新,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使苏联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也有严重的不足。为此,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失误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在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诞生的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水岭,即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主导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二战后,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各国效仿,导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变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经济出现。单元复习策略1.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注意三个重点: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理解几个具体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2.第二条线索即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包括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来掌握。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二是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要以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整,既要看到资本主义本质不变,也要看到它运行机制的发展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3.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同时,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单元易错易混点1.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2.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3.人民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6.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南斯拉夫。7.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8.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9.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10.重商主义: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核心内容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主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后),核心内容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核心内容是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1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单元易错易混点课程标准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政治、经济),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政治、经济),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与结果),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主题剖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1991年1917年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革以及挫折线索梳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2、新经济政策(二)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政权(2)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3)评价:①积极: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局限: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无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4)教训: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行不通阅读材料,不用回答问题:材料1:“当时所处的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材料2: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材料3: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4:“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理论上的错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②它具有经济权力高度集中和物质利益平均主义的特点,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采用强制手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上的后果:①余粮收集制;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②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造成政府控制过严,卡的过死,并且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到反革命一边;③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了正常供应。④经济上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造成了工业生产的严重衰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AD2、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小农社会)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2)目的:解决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巩固政权(3)内容:①农业: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国有为主、部分恢复私有制;③贸易:自由贸易;④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4)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作用与意义: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③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6)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阅读材料,不用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材料三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材料四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建立起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列宁提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采取间接迂回的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从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13年1920年1925年1925年/1913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112种植业(%)10064107107畜牧业(%)10072121121粮食(万吨)7.6504.5197.24794.7牛(万头)6.0605.2506.210102.5猪(万头)2.0901.7502.180104.3原因:①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②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实质:该政策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评价:①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②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③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由于列宁逝世等因素而中断。1、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依据是A、俄国是一个小农社会的国情出发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C、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③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斯大林模式(1)概念理解: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确立的原因: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之中②苏联是一个小农社会,经济落后③缺乏民主的历史文化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④斯大林个人因素(3)确立过程:①实施工业化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农业集体化③1936年颁布苏联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