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提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教学研究”课题成果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摘要】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失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关键词】作文教学传统文化实践探究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2008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的作文题:借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与哲理,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作文题:由评论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入题: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世界……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这几道作文题,命题者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希望考生能够写出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哲学思考的优秀文章。中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导致作文立意低下、肤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毫无可读性可言,更无深刻的理性思考,只是反复咀嚼一些从电视、网络等上得到的可怜的写作素材,无聊且浮浅,幼稚且庸俗,乏味且低下,作文水平与高中生的身份很不相符合。这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和通俗大众文化的流行有关,也与现代社会的浮躁心态密不可分,但笔者更认为与我们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采取轻视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等高扬文化大旗的高考作文异军突起,它们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之所以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满分作文的天空,是有它得天独厚的存在环境,它使传统文化大放光彩,让学生学以致用,使文章内容丰富、远离平淡、增添文采等优点,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很有实践的必要。为此,我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一、确定目标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的结合是建立在了解、积累历史、文化、人物、典故、风俗、习惯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我把教学的总体目标定为: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建立文化文学素材积累手册,能写较好的有传统文化味的作文。二、经典示例印发近年高考有传统文化味的作文范文,范文分整篇、片段、开头、结尾等,用两节课进行品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涂”;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2005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执子与通子》)三、揭示内涵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这类文章大都具有浑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深刻的文化认知。它在构思上往往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文化的理性鞭挞假恶丑;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文化的共享与独思,文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化的生态与文化的人生中,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四、专项训练文化作文类型多样,应作专项指导与训练,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一般情况下,三周安排一个专项(用一节课讲解分析示例,一节课模仿练笔,一节课测试评改)。专项训练内容如下:1、点击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瞩目的生命历程,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经典论据。点击历史人物,就如同给作文注入了新的活水,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涂”,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006年高考安徽佳作《读·感悟》)在作者笔下,一个个历史人物信手拈来,庄子的空灵澄净,李白的潇洒不羁,司马迁的刚直坚韧,犹如一束束生命的花朵,散发着古典的芬芳,沁人读者的肺腑,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2、采撷诗词名句我国的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采撷一些诗词名句,会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一片诗情到碧霄。(2006年高考福建佳作《拣尽空白终见风景》)三句诗,三个段首语,构成段落排比,描写了三道各具特色的风景。作者笔下奇丽的“风景”,便是浩瀚悠久的中华文化。构思巧妙,结构整齐,描写生动,引人联想,极富个性和魅力。3、化用典故传说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它不但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化用典故传说,能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唤起读者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更富有文化底蕴。化用典故传说,是站在透彻文章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领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扩展。请看下面的文段:有的人,驾一叶扁舟,凌万物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在,听风饮露。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靡,只是潇洒自如,他们在漫游里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观中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问红光俗世,只是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生无所息,本身也是在生命意义里的一种憩息;生有所息,也是在愉悦祥和里对心灵的一种探求。在西西弗斯的推石上山的路上,也许就有过陶谢的履印,叹赏过沿途的风景,他们擦肩而过,互道一声问好,我们也不妨放下执著的争辨,循着人生的风景路且息且行。(2006年高考浙江佳作《且息且行》)上文论述了“行”和“息”的辩证关系,语言功力深厚,且颇具特色,除了恰到好处的引用外,化用典故的技巧尤其让人咋舌,王子猷的秉烛夜游,魏晋名士的求仙问道以及古希腊西西弗斯的推石上山等典故;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穿插自然,意味深长,显示了丰富的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4、走近文化名人每一个文化名人身上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因子,散发着文化的芳香,高考作文如果选用他们作材料,与他们对话,必将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请读下面的文字:没有苏轼、辛弃疾们的张狂个性,就没有豪放派“大江东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绝世气概;没有柳永、李清照们的多情伤感,就没有婉约派“执手相看泪眼”和“人比黄花瘦”的一唱三叹。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青钱千张,香波浮上,嗅之若无,若即若离,恍兮忽兮,令人神移。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2006年高考广东佳作《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在上面的文段里,一个个文化名人鱼贯而出,古今中外诗人歌手汇聚一堂,很像赴一次文化的盛宴,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这样的文章,不说别的,仅是文化味就足够使人醍醐灌顶了。5、渲染情境如一位同学写了《握着自己的长矛和盾牌》的文章,他先以一个精彩的特写镜头展现人们狂欢的情形,设下悬念:黑暗如同巨手扯裂光明的天空,留下无尽的叹息。炫目的鲜血从我的长矛上缓缓流过,却仿佛沉重的石蜡凝滞在我的面前。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呼喊,仿佛大地落下一阵轰雷。我感到地中海咸湿的海风正拂过我微抖的脸庞,我感到无数人向我潮水般涌来,我感到我被无数炽热的双手有力地托起,高高地抛向天空,然后,溶解在这碧墨的苍穹中……接下部分,文章自然引出事情的原委,继而写了两件事:安东尼反叛,国家陷入混乱;凯撒义子屋大维依靠自己的努力复仇,杀死安东尼,将罗马重新推向辉煌。文章结尾再以特写镜头回应开头,并点出文章主旨:宏伟的古罗马角斗场上的巨石反耀着圣洁的光芒,笼罩着我微抖的脸庞,我感到无数人向我潮水般涌来,我感到我被无数炽热的双手有力地托起,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不能只求助于他人,而应相信自己,求助于自己,应该握紧自己的长矛与盾牌。我还知道,我,屋大维,凯撒的义子,会将这一历史永载于罗马伟大的史册上。文章大气磅礴,恍惚间将人带入了地一久远的历史,令人感奋,令人称颂。对每一个专项的教学是重中之重,但不必求全求多,可因时因人而异,只要有效就行。传统文化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教学只是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形式或类型,它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实践与探索。在一学期的教学中,我还不能说取得了成绩,因为,在教学中贯串的阅读、积累、练笔等,还有许多细节,许多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我所教班级已经有了好的开端,也让我看到了希望:读文读史读经的多了,摘记练笔感悟多了,思考分析评论历史文化的多了,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作文多了。我想只要坚持,只要实践,只要改进,这种作文教学之路是光明灿烂的。作者简介:王永,1987年毕业于河北承德师范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联系电话:11583314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