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日近代关系第七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亚洲地图世界各国地图近代中朝日关系史的四个阶段第一章开端时期(1871~1882)中日修好条规、江华岛条约第二章日清争夺朝鲜时期(1882~1894)壬午兵变、甲申政变、中日甲午战争第三章日俄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时期(1895~1904)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第四章日本对朝鲜与中国东北扩大侵略的时期(1905~1914)乙巳保护条约、日韩合并、辛亥革命现代中朝日关系史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1914~1931年)。大陆政策、21条、“十月革命”、“3.1运动”、“五四运动”、“米骚动”第二阶段:“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爆发之前(1931~1937年)。侵占中国东北-华北-全面侵华东北抗联第三阶段:“七·七”事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1937~1945年)。全面抗日-历史事件年代记忆法:天干:4567890123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谈谈你对中国历史的认识。2.谈谈你对朝鲜历史的认识。3.谈谈你对日本历史的认识。4.谈谈你对大学历史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认识与要求。考试与成绩平时成绩:40%出席率:20%(旷课五次以上没有有20%的成绩)小论文(讨论课):20%期末成绩:60%(开卷考试)填空题、概念题、简述题、论述题请假制度:请假条、导员大韩民国全图朝鲜半岛全图南北朝鲜日本全图第一章近代中朝日关系史的开端第一节中朝日三国的“闭关”政策第二节19世纪中后期的东北亚形势与“征韩论”第三节《中日修好条规》和日本侵略台湾第四节“云扬号事件”与《朝日修好条规》第一节中朝日三国的“闭关”政策葡萄牙:1514年→广东;1553年→澳门西班牙:1575→福建;1626年→基隆荷兰:1601→广州;1602→东印度公司;1604、1622年→澎湖;1624年→台湾→1661年。沙俄:17世纪中叶→黑龙江流域、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东侵英国:1636年英国威得尔带领舰队强行登陆广州,要求通商,一路上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清政府:闭关自守•闭关自守(锁国或国禁):是指一个国家,同外界隔绝,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状态的历史现象。二.清朝的闭关政策清朝闭关政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清朝开国之初,采取了海禁政策;(1644年~1684年:顺治元年至康熙24年)目的:防范国内抗清势力与外国勾结马克思在分析清王朝闭关锁国原因时指出:“仇视外国人,把他们排除在帝国之外,这在过去仅仅是出于中国地理上、人种上的原因,只是鞑靼人征服了全国以后,才形成为一种政治原则。”1683清军收复了台湾。台湾统一,国人与外敌联手的最大忧患消失了,严厉海禁的意义便茫然无存。在新的形势面前,康熙帝谕令“开海贸易”。第二时期,是四口通商时期(康熙24年~乾隆22年(1684~1757年)。1685年:清政府决定开放广东的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苏云台山四处,开始同西方各国互市。一直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开放这四个地方。•主动与外国进行贸易来往的时期第三时期,是广州一口通商时期(乾隆22年至道光22年(1757-1842年)。原因:一是,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商人咄咄逼人的外贸攻势,这是对外贸易政策转变的外部因素。二是,进入18世纪以后,中国各地人民的反清起义连续不断,与此同时,西方殖民国家来华的商船也逐渐增多,中外人民之间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三是,这两种情况同时发展,使清朝统治者认为人民起义之所以此起彼伏,与外商来华的增多有着某些关联。•1757年,乾隆帝谕令对外贸易限于广州一口,并且对这种贸易进行严格控制,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商行”之手。•1759年颁布施行《防范外夷条规》。这是清代对外经济政策重心由防内向防外彻底转变的最重要的标志。•1809年(嘉庆)制定《民夷交易章程》,1831年又制定了《防夷章程八条》等。简述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的作用及结果•第一,这种闭关政策在早期西方殖民者不断侵扰中国沿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起了一定的防范作用。但它也具有镇压国内人民起义的反动的一面。•第二,清朝统治者昧于世界大势,没有看清开放已是必然的趋势,固守闭关政策,骄傲自大,拒绝接受一切新鲜事物乃至先进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人民失去及时吸取西方一些先进东西和思想文化的长处,用以改造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的机会,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延缓和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第三,闭关政策只能是一种消极防御政策,它未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最终被迫开放国门,丧失主权,沦为半封建殖民地国家。三.朝鲜的闭关锁国政策1.国内形势:势道政治时期(1777~1834年):指在李氏朝鲜中后期,指某一家族势力或某一党派掌握大权,几乎左右朝鲜朝政、国政的现象。他们一般与太后势力或王后势力密切地勾结在一起。官僚→卖官鬻爵国家→空名帖•势道政治严重地侵蚀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权,使封建国家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农民起义钱财2.朝鲜的对外政策——闭关自守政策1)主要对外关系a.与中国的朝贡关系渊源:四世纪、7世纪、明清内涵:封号、保护、致贺慰问(贸易)定期的边界贸易b.与日本的通信使关系1607年、交换国书与礼物、贸易(对马岛)c.对西方的闭关自守政策1631年:郑斗源-西方科学技术-天主教2)闭关自守的原因a.强制性与掠夺性b.对内的愚民政策:禁锢思想、稳定统治3)闭关自守的措施a.镇压天主教:1801年(辛酉邪狱)1839年(己亥邪狱)1866年(丙寅邪狱)b.禁止对西方贸易:c.大院君的锁国攘夷政策:丙寅洋扰(1866)辛未洋扰(1871)弊政刷新政策1863年,李朝二十五代王国王哲宗突然死去,无嗣子。就迎兴宣君的次子命富为新王。当年命富年仅十二岁,封其父兴宣君为大院君治理国事。兴宣大院君就这样走上了朝鲜政治舞台,一度成了朝鲜近代初期政治舞台的主角。“弊政刷新”措施中的对外政策1)严厉镇压天主教。2)坚决取缔同外国的贸易往来。杜绝进口使用欧美产品3)对日本的“王政复古通告”、“天皇之信”之类的文件,以外交文件格式与以前不同为理由,予以拒绝。“弊政刷新”的结果大院君的封建改革和对外政策是没有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面临资本主义侵略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所以它虽然对防止外来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毕竟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它的失败与破产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大院君顽固推行了对外闭关政策,但是1876年朝鲜的门户被刚刚崛起的日本打开。大院君最终败于勾结日本的王后闵妃势力。四.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从16世纪中叶起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先后踏上日本的土地,向大名和农民传布基督教。丰臣秀吉——保护和奖励——发布驱逐传教士令。德川幕府——16世纪末,30万人;而到德川幕府初期已增加到70万以上。德川幕府于1633、1634、1635、1636、1639年连续5次发布“锁国令”。锁国令的主要内容:1)禁止日本人出航海外和海外日侨归国;2)禁止基督教;3)限制外国船的贸易。日本“锁国”目的:在于严格查禁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和极端限制日本人同海外的交通贸易。通过发布5次“锁国令”及其实施,日本完成了“锁国”体制。日本的对外关系-只同4个国家有两种关系一是,同朝鲜、琉球保持着“通信”关系——互派通信使,相互交换国书和礼物。二是,同荷兰、中国的“通商”关系——同荷、中则有商船来航进行交易。但这些交易极其有限的。**同荷兰交易的主要内容就是购买荷兰的先进武器(枪炮,军舰)。(简述)三国“锁国”政策的结果a.中国、朝鲜、日本封建统治者实行的“锁国”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上,暂时起到了禁止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守护主权的一些作用。b.“锁国”阻碍了中朝日三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抑制了航海事业,而且堵塞了观察世界、学习各国先进科学技术的渠道,禁锢了人民的眼界和思想,扼杀了人民的创造力和进取心。c.“锁国”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极大地推迟了三国社会的进步,对中朝日三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五.中日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1.中国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a.贸易顺差到逆差:一般商品——鸦片——烧毁鸦片b.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挑起了战争,腐败无能的清朝失败,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南京条约”c.南京条约:割让-赔款-开放-通商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马克思所指出:“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官员。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使鸦片烟箱从遍及在黄浦的英国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南京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自称“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对朝鲜、日本两国敲响了警钟,并动摇了清朝在东北亚的地位。•东北亚形势发生剧变,东北亚封建的“中华”体系、“锁国”体系开始瓦解,不可抗拒地卷进欧美列强吞食中。2.日本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鸦片战争中,清朝失败的消息使日本非常震惊,他们生怕1825年公布的驱逐外国船的指令招来欧美列强的侵略,马上颁布法令指出,对遇难漂流到日本的外国船只,要供给燃料、淡水和食品,并使之返航。试图以此消弭欧美列强的野心。1803年,美国第一次要求日本通商遭到幕府拒绝。1837年美国船“摩理逊号”,以送还日本漂流民为名,驶入日本浦贺要求通商,遭到日本当局炮击,造成了“摩理逊号事件”。•1853年,美国政府任命海军准将培理为东印度舰队司令,派他去日本进行交涉。1853年7月8日驶进江户湾的浦贺港。培理告诉日本当局,他带来了美国总统的国书,要求日本幕府改变自古以来的旧例,同美国友好相处,缔结通商条约。•幕府只好约定以次年答复为条件接受了国书。日本全图•1854年3月,培理再次率舰队抵浦贺港,以武力逼使幕府谈判。结果,日美双方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和好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开放下田(本州岛中部伊豆)、函馆为商港,供给美国舰船的煤、水、食品及其他需用品,价格由日本规定;•美国在港口设立领事馆;今后日本给美国以最惠国待遇。•这是日本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近代的国际条约。•条约中虽然没有自由通商的条款,但日本的大门被打开,开始结束闭关自守的局面。•继美国,其他西方国家英、俄、荷等国争着同日本谈判,签订了所谓的“和好条约”。•这样,日本的大门被打开,日本的“锁国”时代一去不复返。第二节19世纪中后期的东北亚形势与“征韩论”一.19世纪中后期的东北亚形势国际形势: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阶段;b.老牌、新兴资本主义之间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新高潮”。东北亚局势:十九世纪中后期,中朝日三国都面临了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侵略,同样面临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三国应对国际局势的措施与态度截然不同,这决定了近代三国关系史上的不同的作用与地位。清朝:投降妥协与忍让-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朝鲜:幻想-大院君的锁国-闵妃的亲日日本:富国自强——侵略扩张以欧美为后盾,侵略中国与朝鲜。1868年—明治维新—“征韩论”、“大陆政策”。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出现了欧美、清朝、日本三股势力较量的局面。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这三股势力围绕着朝鲜半岛的矛盾和斗争异常尖锐。19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清日在朝鲜的矛盾逐渐成为焦点。围绕朝鲜半岛的五大国际因素a.日本:出笼了“征韩论”及“大陆政策”,把夺取朝鲜为通往“满洲的桥梁”。b.俄国:“亚细亚使命”以及远东政策,“在远东寻求不冻港,梦想建立黄俄罗斯”。c.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逐渐渗透到朝鲜市场,作日本的后盾。d.英国则要维持东北亚的现状,并扩大势力阻止沙俄的南下。e.清朝为保持中朝“宗藩”关系和陈旧的东北亚国际秩序而挣扎。在这五个势力的争夺中,挑起争端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日本。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政府里已经酝酿着“征韩”,明治政府成立之后,更是主张“征韩”。二.日本的“征韩论”1.“征韩论”的思想背景a.古代——任那日本府、16世纪—壬辰倭乱。b.17世纪后半期,随着日本国内的国粹主义的滋长,形成了上自统治者,直到学者的对朝鲜蔑视观。c.18世纪末开始,日本对朝鲜的蔑视观变为为日本的国防而推行海外侵略的论调,成为海外雄

1 / 1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