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创新概念的辨析第一节创新与创新相关的几个概念一、创新概念的发凡和创新理论的发展1、熊彼特与创新概念的发凡创新这一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首先提出的。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德文版)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这个词。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新的生活函数的建立”的变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⑴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⑶开辟一个新市场(市场创新);⑷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制成品的新供应来源(资源开发和利用创新);⑸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体制和管理创新)。熊彼特创新概念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它包含了一切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与技术直接相关,也可能与技术不直接相关。不过,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创新仍然是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的职能就是要进行创新,引进“新组合”,从而使经济获得不断地发展。熊彼特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创新不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3、创新定义的例证由于创新不仅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而且越来越广泛渗透到理论、科技、知识、文化等各个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对创新从各个方面加以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有:⑴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发现潜在的需要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术可行性阶段的试验,到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创新之所以被描述为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是因为它产生了某种新的事物(从技术创新层面的定义)。⑵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从知识创新层面的定义)。⑶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从环境创新层面定义)。⑷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从文化创新层面上定义)。⑸“创新是新的思想到行动”(国际知识管理专家艾米顿)。“创新是思想历险”(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创新就是综合”(日本学者)。“异质的综合是创新”(上海社科院博士生导师沈铭贤研究员)。(从哲学层面的定义)由此可见,创新的概念已从熊彼特主要从技术层次的解释,发展到了一个范围极其广泛的概念。其中,既有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过程创新;也有涉及到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等等。二、与创新相关联的几个概念1、创新与创造的异同两者之间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一致之处在于独创性这一特定涵义。两者之间的差异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词源来看,创造和创新不仅在汉语词汇组合上不同,而且英语的创造(creation)和创新(innovation)的基本含义也由不同的词汇表达。其次,从最基本的含义看,创造体现本体论和基本理论思维层面上的原创性;而创新则更多地体现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变革。一言敝之,创造具有原创性、发现性、发明性,而创新具有“对若干创造成果综合运用”的特征。第三,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创造是人类思维的跳跃,体现了逻辑过程的中断性和非连续性;创新由于兼有继承和发展双重因素,因而是逻辑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创新与研究开发的区别研究开发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简称,英语表述为R&D(Researchanddevelopment)。它是指为增加知识储备,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并探索其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R&D的定义是:“研究和实验开发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宝库,并利用这一知识进行新的发明”它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是创新成功的物质和科学基础。研究开发不一定是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创新也不一定非要有研究开发活动。当然,研究开发活动,对创新总是有帮助的。因为总体来说,R&D是创新的前期工作,这项工作做得越多,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国际上习惯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对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程度,作为对创新重视的衡量指标,并把研究开发活动看成是创新的关键部分。研究开发包括三种活动: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3、创新与模仿的分野创新与模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模仿(imitate),一般指仿效某一特定的事物、声音和动作等。人们发现,模仿虽不能算是创新,但是是创新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又分为创造性模仿和简单性模仿。创造性模仿是对原创者的创新加以改进,简单地模仿则仅仅是简单的复制。由于在现实中大多数模仿不是简单性模仿,而是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希克斯认为:“模仿者也应该被看作是某种创新家”。三、创新的若干特点1、创新具有求异性2、创新具有综合性3、创新具有创造性4、创新具有风险性第二节创新素质教育及其主要内容一、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的思想的提出,源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到目前为止,虽然创新素质教育还未形成一个公认、规范的科学的定义,但研究和探索创新素质教育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素质教育的概述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决定》对素质教育的诠释,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要求,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设良好的教育内外部环境,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质量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自身规律,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贯穿一个核心的精神:素质教育要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首位、两个“重点”、三个“面向”和“四有”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要旨所在。2、创新素质教育的界定从词组涵义上看,创新素质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素质。它是在一般人的素质中,强调了创新素质的一面,主要包括创新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方法素质等。一句话,创新素质实际上是指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要素。二是创新教育。这是指要在深化改革中,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采取新的教育措施,创设新的教育环境,确定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等,为人才的脱颖而出而进行的与以往传统的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教育。本课程的基本定位,重点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构建宏观的、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教育论”,而是试图从微观上探索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哪些具体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吸取和构建这些创新“要件”,以及对影响创新素质的原因进行分析和透视,同时,扼要介绍国内外有关创新的实例。教育界对创造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人的创造性是心理学中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仅定义就达百余种。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种产品是广义的思想成果,它既可以表现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无形产品,也可以指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新作品等有形产品。国际上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产生出不少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用创新教育代替创造教育,并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不仅是语词表达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时代特征。对创新概念的理解,首先应根据经济学理论予以解读。如前所述,与创造的词源不同,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也就是说,“革故鼎新”(前所未有)和“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相对而言,创新更具有一般性、宽泛性。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是大幅度提高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指导改革的教育思想,都不能游离于国家创新体系的主旋律而另搞一套,要把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创新理论引入、融合到教育理论体系中,构建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3、创新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异创新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比,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⑴从实施的着眼点看。素质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当前急迫需求和现实条件出发,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而创新素质教育,则更多地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有竞争力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⑵从实施的对象范围看。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民族和全社会,普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民族的整体素质,造就的是人才金字塔最坚实的底座;而创新素质教育则在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着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中一部分人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⑶从实施的层次与阶段看。素质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它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而创新素质教育多集中于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较高的教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和大学。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⑷从实施的内容层面上看,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而创新素质教育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选择教育对象素质和能力最为突出和拔尖的某一方面,加以重点培养、重点突破,不断升华,促进其向所在领域的前沿和高层次发展。素质教育在全面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真正占领科技、产业、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抢占未来世界科技、产业、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仅有一般性人才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造就大批国家急需的创造性人才。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发动机和起飞器。二、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教育,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创造性地发展。教育界一般认为,创新素质包括四个子系统:创新的动力系统、创新的认知系统、创新的个性系统和创新的行为系统。创新的动力系统,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是驱动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它包括创新的动机、需要以及通常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创新的认知系统涉及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内容;创新的个性系统,即创造性人格,它是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和行为要素;创新的行为系统,是创新活动的各种外显行为和技能组成,其中创新技能是关键因素。这四个系统,构成了一个人的创新素质的整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多种的方法和措施,构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因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明创造,而且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据我国著名创造学专家王极盛研究,人的创造力由创造意识、记忆保持性、思维灵活度、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想象力所组成。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