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讲义.孙久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孙久文第一讲导论要点:界定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流派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1.区域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3.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开发的对象是一切可利用的区域资源。开发的原意是指通过垦殖、开采等方法来充分利用荒地和自然资源,因此人们通常理解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已经远远超出自然资源的范围,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技术、文化等等资源,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后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现在指的资源开发指对各项资源的综合开发。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我们区域所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六大部分,区域经济原理、区域经济规划、区际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方法、区域投资环境和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就需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对在现实的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第二,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第三,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1)自然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人们对区域的认识,首先是考查各种不同空间和地点的特征,考查大陆、国家、土地和地点,完善对这些研究对象的认识,探索其分布的情形。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自从有了区域的概念,才有在此之上的与区域有关的各类学科。所以,我们应当把区域概念的建立作为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点。(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按照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赫特纳的观点,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人类和经济的因素。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事实上,人们对区域的观点和对区划的观点是紧密相连的。按照赫特纳的观点,“区划就其概念来说是整体的一种不断进行的分解,一种地理区划就是地表不断地分解为它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类型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然后通过主成份法去提炼和归纳。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性。系统区系统区是区域之间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如果我们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区,那么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的所有自然和经济特征可能都是回异的,但所在位置上的相连,使我们完全有必要把它们看做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3)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关系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那种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显然是把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征搞混淆了。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本身,都很难分清楚。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区域经济学的第二个来源,或者说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如:专业化生产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和区域贸易理论等。(1)农业区位论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业化过渡。(1)德国农业最好应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达到什么水平最好?(2)在由自给性农业转向专业化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应怎样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杜能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杜能认为,在这些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数学表达式为:P=V(E+T)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为畜牧圈,以畜牧为主。第六圈层以外是荒野。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2)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首先,韦伯阐述了区位三角形,然后将区位三角形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因为一个工厂往往不只有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地,他假定有n个原、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为:nMinF=f*Min(∑miri+rk)ⅰ=1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韦伯对区位多边形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韦伯将原料划分为广布原料(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原料)与地方原料(只分布在某些地点的原料)两类。地方原料又分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与地方失重原料(在生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原料)。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原料指数(MI)=—————————————制成品重量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劳动费劳动费指数=————————制成品重量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衡量最优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3)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3,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

1 / 3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