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3期2005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Vo.l24No.32005.6收稿日期:2005-02-28作者简介:黄薇(1977-),女,湖南衡阳人,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宗教文化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影响黄薇(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25)摘要:文章从宗教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以及东方佛教文化对汉语语言的影响。从宗教文化本身、宗教文化对英汉两种语言产生影响的形式、语言中宗教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流中易引起的几种障碍等三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证。关键词:基督教文化;圣经;佛教文化;跨文化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05)03-0087-03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是“构成文化现象的原型,以及全部社会生活形态借以确立和固定的现象的原则”。语言和社会的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它不仅在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时传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它作为承载各种信息的符号系统,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语言的发展历程中,深深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越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内容,越是在语言中留下了广泛、持久的影响和痕迹。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在这方面更是一个突出的范例。英语和汉语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使用地区最广,词汇量最多,最丰富多彩的两种语言。现今世界多达75个国家和地区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特殊语言,互联网上超过三分之二的科学家能使用英语进行阅读;而汉语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本文尝试将宗教文化对英语和汉语的影响做一阐述,探讨分析这些现象,对于深入了解这两种语言,更好地利用它们进行跨文化交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对英语产生影响的基督教文化和对汉语产生影响的佛教文化从全球范围而言,对英语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莫过于基督教了,其教徒众多,区域广阔。据资料记载“一九八二年牛津大学出版的一份研究中,发现基督教仍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教会也在不断地增长中”。记载其主要教义的著作是《圣经》,因此,研究《圣经》对英语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即可看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从广泛意义来看,影响现代汉语的宗教文化则较多,主要有3种:佛、儒、道。佛教文化在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赵朴初先生说:“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二、宗教文化对英汉两种语言产生影响的形式总揽宗教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笔者认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各自影响的语言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和格言中西方主要宗教在其历史悠久的广泛流传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Idioms),这些习语鲜明生动,成为现代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现代英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习语和格言出自基督教的《圣经》,其中尤以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AuthorizedVersion)的影响最为深刻,曾有人说过若读一本英语书而找不到直接源于《圣经》的说法是很困难的了。例如:(1)Thespiritiswilling,butthefleshis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出自《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廿六章四十一节。(2)aflyintheointment(美中不足)也是源于《圣经》的习语。(3)IamAlpha,IamOmega,thebeginningandtheend,thefirstandthelast.(我是初,我是末;我是开始,我是结束)源自《圣经新约·启示录》。又如一些英语中用以表达感情色彩的口语表达形式:(4)Lordblessme(或mysoul)!(上帝保佑!)(5)Lordhasmercy!(上帝发发慈悲吧!)(6)ByGod!(老天作证!)这些简约生动的习语在英美国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模式在这方面对汉语的影响似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7)一尘不染出自佛教。隋《法界次第》:“尘即垢染之义,谓此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能染污真性故也。”故一尘不染即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今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影响,也形容非常清洁、干净。(8)心心相印出自禅宗。唐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心心相印,印印相契。”原指学人开悟,要由祖师印可,也指禅宗传法世系。今指彼此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87·第3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致。(9)又如感叹词“阿弥陀佛”,当很多人说到别人的悲惨遭遇时,会不自觉地说一声“阿弥陀佛”,这是因为佛教“净土宗”影响太广太深,所以流传至今,使不信佛的人也不自觉地要说“阿弥陀佛”,表示可怜和同情。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英语和汉语语言非常多,只要我们真正地去追寻它们的根源,我们会发现原来它们来自其对应的宗教文化。2.孕育了丰富的典故语言中有不少词语来源于宗教文化和书籍的典故,但很多时候人们只是使用它们的象征意义,而将其真正的出处忘记了。例如:(1)Scapegoat(替罪羊)一词,出自《旧约·利末记》。在赎罪日这天,大祭司举行赎罪祭奠。先杀两只公羊,然后将双手按在另一只羊头上,述说自己和众人所犯之罪,并表示这一切罪过都应由这只羊承担,言毕便将之弃于旷野,说明众人之罪已由此羊负去。因此,现在Scapegoat喻指代人受过者,称为“替罪羊”(2)Fig-leaf(无花果树叶),源出《旧约·创世纪》。当亚当和夏娃二人偷吃禁果而眼睛明亮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裙子。现在引申为“遮盖隐处,维持体面的事”(3)Crossingtheredsea(过红海),源出《旧约·出埃及记》,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前有红海阻挡,后有埃及的追兵,就在几乎走投无路时,上帝为他们在红海里辟出一条大道,让他们安全通过。现喻指“冲出重围,化险为夷”。(4)汉语中的“天花乱坠”出自佛教。相传佛说法时,天人感动,飘散香花作为供养。又相传梁武帝请云光法师在南京讲经,天花乱坠。今多含贬义,指说话动听,夸张而不符合实际。(5)“空中楼阁”出自《百喻经》,说一富人看人家三重楼阁壮观,就叫人仿造,叫工匠只造第三重楼,不要下层。比喻修行要打好根基,循序渐进。今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6)“盲人摸象”,《涅槃经·狮子吼品》、《长阿含经·境面王经》均讲了这个典故,佛借用这个寓言说明外道异说都像那些盲人一样,坚持片面的观点,自以为是。现在喻指为片面地看问题。由以上例子可看出,无论是在英语或汉语中,这些来自宗教经典记录的典故,文字简洁,语言富有形象,内涵文化丰富,寓意含蓄深邃,极大丰富了其对应的语言。3.直接从原宗教含义而派生出新义的词汇有很多源于宗教经典的词语,在历史的发展中派生出了新的词义,且意义更加活跃,使用频率更高。例如,Manna一词,原出自《旧约·出埃及记》,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旷野断食,天降甘露状食物于营地,称为“Man-na”,持续多日,使众人得以渡过难关。今“Manna”一词指不期而遇,令人振奋的好东西。又如“thecross”原意为“耶稣基督被钉死在上的十字架”,后派生意指“基督的苦难,赎罪”,进而派生为泛指“苦难,挫折”之意。类似的例子还有:(1)purgatory原意为“炼狱”,后派生意义为“暂时的苦难”。(2)deluge原意为“上帝降的大水”,后派生意义为“洪水”。(3)creature原意为“上帝创造的有形无形的事物”,后派生意义为“生物”。这些直接源于基督教《圣经》的例子实在太多,此不在一一枚举。同时让我们来看看汉语中来自佛教的派生新义的词:(4)“世界”出自佛经。《楞严经》说:“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故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今则泛指地球上所有的地方。(5)“烦恼”出自佛经,指身心为贪欲所困惑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成唯识论》四:“此四常(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今则泛指苦闷、心乱。(6)“境界”出自佛经,指因报应而遇到不同的境遇或因人的差异而得到不同的境地。《无量寿经》:“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今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三、语言中宗教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流中易引起的几种障碍宗教,从其严格意义来讲,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而伦理观念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因而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宗教在世代的流传中,积淀在文化的底层,成为较难把握的一部分。一般来讲,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在跨文化交流中,表层文化交流较易进行,因其只涉及文化的物质方面;而深层文化则较难沟通与交流,因其涉及到人的精神生活,包括价值观、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观念定势,等等。表现在语言上,我们几乎可以对等地将移动电话与“mobilephone”,自来水与“runningwater”等进行互译,而不产生误解。但对于深层文化的内容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只通过翻译是不够的,还要对特定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原文表达的真实含义。宗教属于深层文化,因此若不具备相对应的宗教基本知识,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难免遇到一些障碍。下面从3个方面举例说明。1.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时常会看到一些词语带有特定的宗教含义,不了解其相关背景,只按字面理解,易产生错误的联想。例如:(1)“EndoftheWorld”(世界末日),对中国人来说,看到这个字眼往往会联想到“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恐怖时光”,但对西方英语世界的人来说,它同灾难毫无共同之处,只是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即将终结,所有人都将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与汉语里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类似含义。(2)如:汉语佛谚中的四大皆空:“空即色,色即空。”(《般若心经》),一般西方人按照字面的理解,很有可能理解为“色为美色(Beauty)”,“空为虚空(illusory)”,即理解为“所有美色都是空虚(allbeautiesareillusory)”,但佛教阐述“色”为“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空”为“无常变化”,即万物世界都是变化的。2.翻译的局限语言中有很多涉及宗教活动、仪式等的词汇,他们都代表其特定的含义,简单对译,常不能传达全部含义。例如:(1)HolyCommunion,中文译成“圣餐”。那么圣餐究竟是什么?中国人很难把握。其实HolyCommunion是天主教堂的一种仪·88·黄薇:宗教文化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影响式,在教堂做礼拜的高潮时,神甫将一小块面饼放入跪着的教徒口中。这种仪式源于《圣经·新约》,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将饼和葡萄酒分给众使徒,称其为自己的血肉。(2)汉语中“晨钟暮鼓”一词,多数西方人会认为是“bellinthemorninganddrumintheevening”。然而真实的背景含义是一般寺院中,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对这类词,翻译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翻译总要找出一个对等词。如果两个文化系统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对等物(概念),就只能将概念移植。移植过来的概念需要通过文化的“诠释”,即对该词所代表的特殊文化现象加以解释,这样才能弥补翻译的不足。3.不了解其象征意义语言中很多的象征意义来自宗教文化,在特定的语言文化圈中家喻户晓,成为常用语。但对于不了解这些语言现象和典故的另一文化圈的人来讲,则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常理解成错误的含义。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如“龙(dra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