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论文《浅谈桃花扇对“美”的破灭与重建》课程名称中国戏剧史姓名吴医坤学号1511310014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任课教师马华祥开课时间2016年3月1日教师评阅意见:论文成绩评阅日期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6年6月23日浅谈《桃花扇》对“美”的破灭与重建摘要:作为传奇名篇,《桃花扇》别具匠心,反国人之乐天精神,“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又给予现实以启发。孔尚任用雄浑的笔力写出了美的破灭以及这种破灭的不可挽救性,同时在破灭的挣扎中对美进行重建,显现出崇高美,恢宏而凄凉。笔者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桃花扇》如何体现对“美”的破灭与重建。关键词:《桃花扇》;孔尚任;美;崇高;悲剧《桃花扇》者,清初孔尚任之所作也。为作此剧,孔老先生四方考据,历经十余载,三易其稿,呕心沥血,最终完稿。《桃花扇》自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现实表现力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深受民众喜爱,与洪昇《长生殿》合称“传奇双璧”。《桃花扇》按照中国传统的戏剧模式,在《试一出·先声》中即以副末开场,引用张道士《满庭芳》一词叙述了故事梗概:“公子”侯方域和“南国佳人”李香君情投意合,但受谗言被迫分别,又因处于混乱年代,“党祸起奸臣”,冤入狱底。多亏苏昆生和柳敬亭等多位义士相救,最终团聚。然而国破家亡,亲友忠烈已逝,“桃花扇、斋坛揉碎”,心生无限感慨。最终在张道士的指点下顿悟红尘,双双入道。《桃花扇》的特殊魅力不仅仅在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更在于“《桃花扇》比中国戏剧史上其他悲剧都更自觉地写出了灭寂的必然性。作者用非凡的笔力,写出了美的破灭,以及这种破灭的不可挽救;同时,也写出了这种在破灭中挣扎的美如何显现崇高。高水平的悲剧,不是要观众面对着一对情人的尸体而痛苦,而是要他们面对着一种无可逆拗的必然而震惊。”①《桃花扇》写恋人分离与入道,写奸臣恶霸迫害,写江山动荡易主,写忠臣无奈殉国,写小人物善良却无善果……一切的一切几乎是对美的彻底破灭。然而,就是在这种破灭、挣扎中,显现了崇高美。①余秋雨,《中国戏剧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41、242页。一、美的破灭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写道:“场上歌舞,局外指点”来“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一连串的发问饱含悲怆。通过不同人物的悲剧来讲述同一个悲剧,把“美”彻底地撕裂给读者和观众看。首先是主线,侯李离合之悲。侯方域被诬陷逃亡多年,李香君为守节数年不下阁楼,为拒婚花容抛血,桃花殷红。从《第十二出·辞院》“癸未十月”,侯李分别,直到《第四十出·入道》“乙酉七月”,时隔三年两人才团聚。两人最终也没有双宿双飞,而是各自入道。接着是复线,南明兴亡之叹。明末,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但是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唯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最后是网线,各色人物的多重悲剧交叉。史可法忠君爱国,国难当头却无力回天,“哭的俺一腔血,作泪零”,最后沉江殉国;左良玉虽忠君,但因勇多谋少,自刎于将前;高杰目光短浅,不听谏言,身首异处;杨文聪老于世故,精明一世,却也避不开历史的年轮;奸臣马士英、恶人阮大铖最终恶果自食;文人才俊成为党祸的牺牲品;李香君、李贞丽处在乱世,身如浮萍,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苏昆生、柳敬亭最终隐居山林。在历史的年轮下,没有一个人能逃得出悲剧的命运,或死亡、或挣扎、或入道。一切美好的东西在这里都已毁灭。二、美的重建——崇高孔尚任把血淋淋的现实摆在观众面前,在感慨和悲怆后,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即崇高的产生。在崇高艺术中,人通过命运感和虚无的昭示,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对永恒和有限的追索。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桃花扇》写国家兴亡,恋人分离,百姓流离,写乱世,写奸臣,写政客陨落,写小人物无奈,这一切像泰山压倒众之心灵,在恐惧、震撼、悲怆、敬畏中,观众若有所思。《第十四出·入道》中,张道士怒责侯李,“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似乎也在指责着我们所有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个人的感情就要懂得取舍。最后侯李的入道,更是升华了主题,表现了崇高美。中国之戏剧小说,无不著国人之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②但《桃花扇》却反乐天精神。王国维认为:“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③,可见评价之高。《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其彻头彻尾的悲剧,《桃花扇》又何尝不是呢?现代作家茅盾指出:“如果说,《桃花扇》是我国古典历史剧中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作品,怕也不算过分罢”。④《桃花扇》就是在历史与真实、破灭与重建中,不断给予世人以警示和希翼。一纸桃花扇,诉尽伤心事。度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参考文献:[1]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张宇.浅析《桃花扇》的叙事结构[J].山东:齐鲁学刊,2014(3).②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年,第1版,86页.③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年,第1版,86页.④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作家出版社,1962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