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创新型国家与中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讲创新型国家与中华文明的复兴魏发辰创新型国家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曾经一国独大数千年的中国,在近代500年来竟然被一个个西方国家所超越,不找到其中的原因就难以重振中华文明。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借鉴近代以来西方大国崛起的经验,才能够真正找到中华文明的科学的复兴之路。,这就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中华文明的复兴6.1.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6.1.1.五百年来不进则退的中国科学技术;6.1.2.落后的政治制度及封建专制统治6.1.3.“学而优则仕”的核心价值观;6.1.4.传统思辨哲学思想与近代科技发展的不适应6.1.5.保守、排外的小农意识阻断了科技交流的渠道;6.1.6.私塾制教育体系淹没了科技人才培养6.2。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条件6.2.1.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条件6.2.2.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条件6.2.3.以人为本、崇尚科学与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6.2.4.不断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充分条件6.3.创新型国家的评价标准以及我国的差距6.3.1.创新型国家的一般评价标准;6.3.2.实现小康工程目标的迫切要求;6.3.3.走自主创新之路是唯一选择;6.4.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6.4.1.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6.4.2.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6.4.3.强化崇尚科技鼓励创新的核心文化;6.4.4.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家政策体系6.4.5.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管理;6.4.6.完善国际人才交流和吸引世界高新人才的导向性政策6.5.创新型中国与中华文明的复兴6.5.1.创新型中国必将迎来创新文化的复兴(古代文化中的创新传统)6.5.2.创新型中国必将迎来现代科学技术的振兴(科研成果增长趋势)6.5.3.创新型中国与世界经济大国地位;6.5.4.创新型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旗帜作用)6.1.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6.1.1.五百年来不进则退的中国科学技术;6.1.2.落后的政治制度及封建专制统治6.1.3.“学而优则仕”的核心价值观;6.1.4.传统思辨哲学思想与近代科技发展的不适应6.1.5.保守、排外的小农意识阻断了科技交流的渠道;6.1.6.私塾制教育体系淹没了科技人才培养曾经一国独大数千年的中国,在近代500年来竟然被一个个西方国家所超越,不是我们没有进步,而是西方创造了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优越条件,开始加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够及时创新科技关系,相对的发展速度之差,拉大了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差距。相对落后且不适应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落后的政治制度,“学而优则仕”的核心价值观,不适时宜的传统哲学观念,固步自封的小农经济基础,还有蔑视未来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6.1.1.五百年来不进则退的中国科学技术•1,曲线发展不等于停滞不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浪潮:春秋战国、大唐盛世、大宋王朝、元朝帝国、------中华人民共和国。•2,中国500年波谷恰逢西方500年波峰;•华夏文明自发源以来,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进入奴隶制社会(夏朝建立),公元前700至公元前221年是灿烂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秦朝建立).而欧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才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此时中国已经历了秦汉三国晋,正处于南北朝时期.中国比欧洲提早约700进入封建社会.中国的科技在宋朝960年到1127年)进入颠峰时期,而此时欧洲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阶段(参考年表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宋朝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此时中国的科技,文化均已达到高峰.15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得近代科学技术真正诞生,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广泛建立,获得了加速度的发展,直到今天,拉开了东西方的距离。•3,不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停滞不前,而是西方科学技术在高起点上获得了加速发展,迅速超越中国,并拉大了差距。•4,今天的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这同西方的差距。大宋时期的科技经济与文化•宋朝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银行,甚至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就算是从近代来看,都是非常先进的经济管理体制.•从手工业看,宋朝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加工工厂,造船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火器厂.在北宋中国已懂得用烧煤,炼钢,大型手工业则雇佣几百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规模了!华北的钢铁业以1078一年为例年产达一百二十五万吨的水平,而英国于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七万六千吨.此外,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宋代无愧于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更是当时世界上的手工业之霸主!•从商业看,宋代市镇趋于工商业化.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而后者就是马可波罗在元初所见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后期,中国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万之间,数百年后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贝图塔也称杭州为世上最大的城市!•宋朝还出现了近似现代报纸的“小报”和史上最早的商标,这标志着宋朝商业化体系的逐步完善,此外,著名学者沈括所著货币流通速度论也是达到了现代货币理论水平.•海外贸易方面,宋朝在七个城市:广州、杭州、明州、温州、泉州、密州、华亭海各设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有:占城、真蜡、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欧亚地区五十八个国家。6.1.2.落后的政治制度及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共2132年;•西方从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到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建立,封建社会只有1173年;•西方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晚697年,而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比西方晚了262年。•封建社会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统治,小农经济,等级制度,三纲五常,八股取士,等等。•政治制度落后使得整个环境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格格不入,生产关系远远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现代科学技术不可能在落后的社会制度环境中诞生。6.1.3.“学而优则仕”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由皇权王政所决定的,一切以保护与实现皇家政治经济利益为目的,因此,封建社会所求之“正果(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集权统治和残酷征战、剥削等手段,实现和巩固“王道乐土”。•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来维持的;•维持社会和谐的文化价值体系是“仁”、“礼”、“和”;“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在教育领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教核心价值观即:“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西方国家则公开标榜“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如“宽容、民主、人权与正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与之相适应,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自由创造,则是科教领域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科学技术活动的非主流化,甚至有将技术看作奇技淫巧之说。这就使得比西方苟延残喘多了262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6.1.4.传统思辨哲学思想与近代科技发展的不适应•观念决定思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反应观念,成果反映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注重思辨,不注重实验,注重整体,不重注重细节;注重经验,不注重逻辑;注重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不注重对立和斗争,缺少解剖和分析。•近代科学是从实验与解剖开始的,是从突破整体观开始的,是从细节研究开始的,是通过研究细节来研究整体,通过个别、特殊来研究整体和一般,通过对立两极来研究统一的。•认识的辩证法:个别—一般—个别;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整体--部分;经验—理论—经验;每一种情况都有其条件性,不顾具体条件的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形而上学。•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从哲学、方法论上讲,是由于整体观念和整体思维方式固化形而上学的结果。6.1.5.保守、排外的小农意识阻断了科技交流的渠道中国的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最大特色,也是中国经济的根本,这也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崇农抑商政策的根源,农为本,商为末,以农为本便成了国策。所谓的自给自足,是指“整个中国社会”这一群体,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便可自给自足。中国人口在宋时突破一亿,在清时突破四亿,上亿人的商品交换,造就了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以这种经济为基础,就形成了所谓大国意识,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保守、排外的文化意识。没有形成拉动科技创新的强大需求动力。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错失了同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阻断了航海需要对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康熙元年二月开始实施禁海令。沿海迁界牵连的范围究竟有多广呢,顾诚摘引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福建总督姚启圣在一份奏疏中说:‘在当日原因福建海贼猖獗而议迁界,又因贼势蔓延止迁福建一省之界不足困贼,故并迁及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五省之界,是迁五省之界者其祸实始于福建之郑贼也。’按照这个记载,当时奉诏迁海的共有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按现在的分省还包括了广西、海南二省沿海地区)。”6.1.6.私塾制教育体系淹没了科技人才培养•私塾是私学的一种。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人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由于科举取士深人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事。•私塾读的书有《蒙求》《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千家诗》《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尺牍》《杂字》。古代官学教育•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亦称作“国学”、“国子学”,“言学以国子名,所谓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历代对生徒入学的资格、来源和名额都有不同的规定。唐代“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宋代“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明朝规定“凡国学生员,一品至九品文武官员子孙弟侄,年一十二岁以上者充补,以一百名为额。民间俊秀年一十五岁以上,能通四书大义,愿入国学者中书省闻奏入学,以五十名额。”•为了培养封建社会的“文武之材”,俾“能出入将相,安定社稷”,历代统治者规定五经或四书为国子监的主要教材。唐代生徒修“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和“小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兼习时务策、《论语》和《孝经》。宋代习四书、五经。明太祖圣谕定“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下令删除孟子一书中有关民贵君轻等思想的论述85条,规定所删条文“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另钦定170多条的孟子节文刻板颁行国子监等学校。清朝监生每日功课仍是四书、五经、性理、习字。古代私塾教学老照片古代教育培养统治者,不培养建设者•八股取士,学而优则仕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在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之中,只有忠、义、礼、仁、孝;培养目标是纵向效忠意识做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