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鲁迅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起来看课文。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寿镜吾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4、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他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阿Q正传》《热风》、《华盖集》题解“阿长”,人名,鲁迅家的一个女工。“《山海经》”,书名。题目为一并列词组,文章即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散文集,收录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性散文十篇。阿长•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返回《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夸父逐日黄帝大战蚩尤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治水1926年,发生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的“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受反动政府迫害,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其中的第2篇。字词学习骇()掳()孤孀()惶急()诘问()疮疤()渴慕()粗拙()霹雳()陆玑()惧惮()憎恶()懿()辟头()震悚()hàilǔshuānɡhuánɡjiéchuānɡbāmùzhuōpīlìjīdànzēnɡyìpīsǒnɡ莫名其妙:深不可测:情有可原:惶急:诘问:惧惮:震悚:切切察察:絮说:面如土色:害怕。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追问、责问。恐惧、着急。从情理上可以原谅。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没有人能说明他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絮絮叨叨地说。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听读课文,思考: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儿时保姆阿长的回忆。2、本文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3、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明确:1、对她称呼的由来。2、谋害“我”的隐鼠。3、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4、摆成“大”字的睡相。5、元旦的古怪仪式。6、一肚子繁琐的道理。7、给我讲“长毛”的故事。8、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重点)提示: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角度说。说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3、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元旦有古怪的仪式“逼”我吃福橘善良,渴望平安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评读人物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地位低下、有点粗俗、迷信,饶舌多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的部分(第19-29自然段)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书不仅是“我”渴慕的、过于念念不忘的,而且还代表一种热爱和关心。1.文中最后两段除了记叙,还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思考为何补叙阿长的身世?明确:补叙阿长身世表明了阿长一生的不幸遭遇,更能体现她的性格,让人们更能理解她的行为,表达作者对她深深的同情。研讨(30—31段)2.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同情、尊敬、感激、怀念重点与难点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提示: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透视鲁迅眼中的阿长从文中标出表明“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语句。“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①作者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②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③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④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⑤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⑥文章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憎恶新的敬意完全消失敬意淡薄敬意空前的讨厌不大佩服不耐烦怀念作者先写他“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这是什么写法?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先抑后扬: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答题格式:文中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再写,突出表现了。主旨: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主旨作者怎样刻画的阿长?1、欲扬先抑的手法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4、过渡与照应的运用写人记事的文章采用恰当的写法可以做到生动传神、事半功倍的效果1.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在写长妈妈的这几件事情中详写了买《山海经》这件事,略写了其他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略写的内容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更能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1)她生得黄胖而矮。()(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4、过渡与照应的运用照应: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寻找“阿长”:——回想身边的“阿长”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写出他的几件事,要写的得真实、生动、传神。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