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画家中不少是从绘画领域,受种种当代观念的启发才搞起装置或行为艺术,而像陈庆庆那样从未学过画画,却一脚就踏进了号称前卫的“观念艺术”的门槛,做起了装置和行为艺术,并不离不舍坚持不懈十余年,创作出具规模、成系统的作品“专业户”,成为这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艺术家却是少有的。她的艺术既是观念又很感性,总给人一种异样的感受,让你惊奇、拨你心动、令你寻思不已。陈庆庆个展2006“798的海市蜃楼---神秘的光”庆庆装置作品展,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大窑炉展场2005庆庆装置作品展,东京画廊,日本2004“性·物·物·性——盒中物”,大山子艺术区2003庆庆装置作品展,今日美术馆2002“庆庆回来了!”庆庆新作品展,北京红门画廊2000庆庆综合材料新作品展,中国当代画廊,英国伦敦1999“流动的灵魂”,个展,维也纳AAI-Galerie-KarlStrobe画廊1998“城市之光”,庆庆装置作品展,维也纳WortundBild画廊1997庆庆灯光装置艺术展,奥地利维也纳亚非学院联展2006“废墟”,美国,维斯康森大学国际数码艺术节”,澳大利亚米兰国际艺术博览会”,意大利,米兰超验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展,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北京今日美术馆2005“语言的阁楼”,女性前卫艺术节术的8个案例,北京,四分之三画廊透明的盒子-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当代艺术家作品联展,北京,建外SOHO.理想的书”,中国爱尔兰当代摄影作品展,上海,艺术景画廊2004“梦想·困惑·现代女性特质”,女性艺术家作品展,中国妇女活动中心中法艺术家作品巡回展”,北京、上海、香港、巴黎2003“她们——十名女艺术家联展”,北京季节画廊2002芝加哥国际艺术博览会,美国,芝加哥东亚妇女艺术节,韩国,汉城金色收获”,中国当代艺术大展,Zagreb,克罗地亚从洛桑到北京——2002年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19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家资料展,日本福岗美术馆非亚克国际比赛艺术博览会,法国,巴黎2000世界博览会,德国汉诺威1999第二届国际妇女艺术交流展,泰国曼谷Saranrom公园1998维也纳森林纺织品艺术节,获二等奖,奥地利下奥州1997“直觉,体验,观念”,三人装置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1996“点与线”,书法与装置双人展,维也纳AtriumedArt画廊•陈庆庆的先锋艺术•在她在北京798工厂的工作室里,陈庆庆早上缝、编、织、绣她的丝麻作品,下午制作盒子装置,包括安装里面需要的电线、灯管和精确地定制需要的盒子材料、尺寸。她的麻是可以售出的,而盒子的装置大部分是做给自己的,这种自给自足的手工劳作使仍在独居的她在艺术与生活上得以自如与圆满,她成功地用艺术来作为一个释放自己当年磨难的出口和丰满如今自我的内心世界。•陈庆庆的有些作品是将麻与盒子共同做出来的,她的盒子里总会有些缠枝和绕着的条状物来加强空间层次感。女性的强烈感觉都来自子宫,而这些虚空的如同子宫的台式电视机、橱窗、工具箱、衣箱、珠宝或者文物的展示玻璃柜的各种盒子,被放入了象征意味的小孩或者香枝或者水晶珠或者心形的盒子,并且被安上光,布上线地充实了起来,艺术家通过将这些元素断裂、残缺和无序的布置使之达到更深层面上的完整,它构成了的一幕幕生理景象的戏场和便于感知身体内部空间的一种奇妙方式。•麻是一种永恒的材质,它类似于人的头发,不会随着时间腐烂。揭开尸体身上若材料含麻的衣服的,抖去满是灰尘的衣服后只剩下麻了。通常陈庆庆在作品中的丝麻上会加上干玫瑰与枝叶,或者用树枝围成如同蛹或者茧般的形体,它们在工作室里挂时如同从墙上长出来的自然物,在开放和生长着,怪异而邪美。艺术家使用永恒的、柔密的、感性的丝麻材料来做衣服,它包含了一种极为细致的情感与身体的经验。作品展示•陈庆庆蛰居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她不太关心如今社会上流行什么,转而思考诸如生死等终极的人生与艺术的命题。她早期的行为艺术作品《我的灵魂和我的尸体》是自己藏在一堆有奇花异草与奇妙怪异的果实里,嗅着海鲜的酸腐,体验消逝腐烂。艺术家模拟了身体作为灵魂的藏身之处,在行为的过程中让灵魂逃出身体和感受着奇特生命的自由。她的作品语言个人化到根本在乎艺术史的脉络,艺术于她只是获取灵魂自由的信道,而这些作品便是灵魂得以转借的承载体。•每一个东西都要具体描绘一番,让人知道好多具体细微的东西。女性的天性就对那种编织有兴趣,而且不厌其烦,那么细微的纤维,一点一点编起来。陈庆庆说:“做那些作品现在成了我的一种日常的工作状态,现在差不多每天早晨都要做一会儿,我觉得人有一种日常状态挺好的,不是每件作品都非得做得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时候平平淡淡做你工作的时候,像农民做一个重复劳动,那种安安静静的感觉挺舒服的。这样做出的作品,传达给别人的感觉也是轻松的。”她对作品的编排,似乎又回到了男耕女织的时代……•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麻,还是生活中“顺手牵羊”的其他材料,在陈庆庆的手下都变得富有生命了。在她的作品中形成了多种“气场”的对接,无论是自我灵魂的探寻,还是手工材料处理的亲切感、归属感,还是对历史感沿承的后韵,都让陈庆庆的作品更有生命力。[2]林天苗•196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8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毕业于纽约艺术家联盟学院;1995年参加“中国妇女邀请展”(北京);1998年参加“世纪妇女”(北京);2000年参加“第二届福冈三年展”(福冈);2004年参加“光州双年展”(光州)等;2006年获“马爹利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是中国试验艺术的代表之一。•林天苗,1961年生于山西,是目前国内最广为人知的装置艺术家。她把各种布块、线绳以及其他材料组合成巨大的装置作品。受AnnHamilton、BarbaraKruger、KikiSmith等女性艺术家影响,林天苗最初以家庭用品和其他日常物品为表现手段,或用白线缠裹,或重新组装,表现出对女性生活和琐事杂物的反思。那冗长的白线麻绳纠缠捆绕,让人联想到女性被各种繁琐家务所累。此后,林天苗又开始尝试将摄影与录像结合起来。在1998年的作品《辫》中,长近4米的艺术家布面影像高高挂起,白色线绳一端连接在帆布上,另一端不规则地拖在地板上,暗喻着由各种看似不起眼的传统习俗最后能形成某种操控人的文化定式。2002年,林天苗与同为艺术家的丈夫王功新通过照片、录像和怪异的雕像,创作了装置作品《这里?或那里?》。照片中,造型诡异的模特身着幽灵般的服装,出没在空旷的田野、古雅的园林、停车场等地点,寓意当代社会中挥之不去的疏离感。•2011年12月17日—2012年2月26日,中國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林天苗,將攜全新裝置大展“一樣”在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隆重開幕。這是其繼2009年“媽的!”展大獲成功后的蓄勢轉型之作,更是她從藝以來最大規模的個人展覽,17件歷盡藝術家兩年心血的全新創作亟待挑戰觀眾的視覺神經和心理想象!•《树》,找寻。昔日里鸟儿在枝头歌唱的景色已不再。•屋顶有一扇天窗,3根没有叶子的树枝探头进来,枝条指向地面,树叉犹如手掌一样似乎想要去拥抱地面。雪白的天棚,雪白的墙壁,还有地面上雪白的羽毛。当我们的脚落在地面上的时候,有的羽毛会轻飘,像是努力的投向树枝的怀抱。但是徒劳。yishujia.findart.com.cn•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没有看见倒挂的树,没有看见过成片的小鸟的羽毛,更加没有看见过它们以这种姿态来迎合对方。林天苗让我们大吃一惊。这种状态好像是一个历程之后的一个结果:可能是生态破坏的结果;可能是因为个体的泯灭而导致的决别。而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的结果都是极坏•《床》人之初,性本善。飘浮的身体犹如白日梦一样让我们与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但是这就是生活。•床,安静的躺在地面上。但是人体却飘浮在空中。密密的白线牵动着人的身体与床。身体是一幅巨大的照片,由于白线在视觉的效果,让人以为悬在上面的好像是一幅素描。•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本该睡在床上的身体飘浮在空中呢,隐藏着巨大的不稳定感,本来明明就是一张照片,为什么看上去却像是素描?那意识中的素描像是照片为自己找到一件华丽的衣裳,一直在伪装。那些白色的线呢,连着我们的身体,连着我们的床?林天苗,徽章,2009林天苗,对视&诞,2009林天苗,妈的!!!,2008顾德新•顾德新,是中国当代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装置艺术家之一。作为中国早期概念主义艺术团体“新刻度小组”和“触觉艺术小组”的重要成员,他也是当代西方接纳东方的第一个国际展览“大地魔术师”的中国参展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以极为纯粹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对物质属性及属性关系的实验态度,这些实验成果构成了中国观念主义艺术史的重要一环。他非常注重社会角色、权力、艺术家、艺术品、观众和公共机构等问题,常以最直抒其意、简单明了的方式直面社会,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本身的深层问题。无论是所触及问题的广泛性和深度,还是艺术传达中对媒材的调动、空间的驾驭、环境的敏锐把握,都在当代中国艺术界屈指可数。第一届艺术设计大奖赛候选人。顾德新的“进化史”•“重要的不是肉”是以顾德新的创作时间为主要线索,分段主题的第一部分“起始”是从顾德新作为业余画家讲起,于是我们在展厅内看到了顾德新在1978年到1984年从略显稚嫩到逐渐成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第二部分“小人儿的世界”是顾德新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他用针绣、泥塑等各种媒介演示了大量的人类形态,表达了一种对集体概念的再现;第三部分“解析”重要展示了顾德新在八九大展和蓬皮杜展览中对塑料等媒介的玩弄,这一时期的顾德新也开始了对大型装置的探索。•为何“重要的不是肉”?•1996年,栗宪庭曾经写过一篇重要的文章《重要的不是艺术》,主要探讨的是当代艺术应该如何介入社会。到了2003年,邱志杰和栗宪庭一起办了一本名叫《新潮》的杂志,里面刊登了邱志杰一篇名为《重要的不是肉》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当代艺术“后感性一代”艺术家和一些使用动物、肉体等极端材料的艺术。•顾德新正好出于这两代艺术语言的缝隙之间,他延续了栗宪庭所提倡的“艺术独立”,而他所作的这一系列作品又着实影响到了邱志杰所介绍的“后感性一代”,于是就有了这次的展览主题——“重要的不是肉”。•顾德新从9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肉的“玩弄”。1997年到2001年期间,顾德新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买一块猪肉,然后切成36块拿到照相馆拍照,数字“36”正好是一卷胶卷的张数。肉块被顾德新天天在家捏,一直捏到干为止,然后他就会再去买一块猪肉。这个行为一直持续了4年时间。•顾的“离开”关乎艺术信仰•策展人田霏宇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顾德新没有参与这次展览的任何想法、构思以及运作,这也是他“离开”以后对待艺术的立场。从2009年顾德新决定停止一切展览活动以后,他真正开始走到了展览之外思考艺术。批评家费大为把这比作是一种“重新起步”,这种行为“不是把停止作品作为一种引起重视的战术性诱饵”,而是关乎“关乎顾德新个人对于艺术信仰的问题”。•如今的顾德新仍然住在他从小长大的房子里,每天买菜做饭遛狗,不开车也不用手机,对物质的要求异常平淡,重要的是,艺术界的一切喧嚣再与他无关。•生命的叙事者•讲他会特别不适应,他特别不喜欢被人讲”。——与顾德新回顾展“重要的不是肉”策展人田霏宇说起顾德新时,他一开口便是这句话。顾德新无疑是有故事的人,但他的故事和他的作品一样,流传在艺术圈,但主角总是置身事外。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顾德新就喜欢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他并不冷眼看世界,他对生活依旧热忱,他浓烈而清醒地活着,只是这一切都远离这个喧嚣的艺术圈。•2009.3.14•艺术家结合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特殊的空间形态和建筑特性,使用生肉、水泥、大理石等日常材料,以其特有的智慧的艺术语言,直面生命与社会现实,传达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观众不需要被语言束缚住他们对作品或展览的看法,或被名称来引导思维;另一方面,一个日期就代表一个事情的结束或者开始,对我来说,一个展览的日期是结束,而对你们来说,是一个开始。顾德新的水果装置,8吨的苹果铺满展厅,这些苹果会在展期中慢慢腐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