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城乡划管理技术规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余姚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及目的)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乡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所确定的城乡规划区范围。第三条(编制规划及管理要求)编制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应当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村庄规划、专项规划和本规定执行。第四条(特殊情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旧城改造等特殊地块可以根据经批准的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执行。第二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市建设用地第五条(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执行,同时与国土部门用地分类相衔接。第六条(混合用地)当一个地块中某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超过90%时,该地块被视为单一性质的用地;混合用地是指一个地块有两类或两类以上使用性质的建筑,且每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均超过10%(含)的用地。工业、仓储用地除外。混合用地中的用地比例一般按计容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其中,计容总建筑面积应扣除有明确要求的配套设施面积。当涉及无建筑的用地之间混合时,按用地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第七条(混合原则)功能用途互利、环境要求相似且相互间没有不利影响的用地,可混合设置。环境要求相斥的用地之间禁止混合。鼓励城市各级中心区、公共活动中心区、客运交通枢纽地区、重要滨水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内的用地混合。用地之间的混合引导参见附件二《用地混合引导表》。采用“+”连接用地代码表示。第八条(综合利用)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鼓励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满足运行安全和系统布局的前提下,鼓励交通场站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结合商业、商务等非居住用地综合设置;鼓励变电站、泵站、垃圾压缩转运站、消防站等设施集中设置,共建共享内部通道及相应管理设施。在满足相关规范、规定且符合城市景观及交通等要求前提下,允许商业、商务等建筑可跨越城市道路合理设置连廊或过街楼,允许合理利用高架道路及桥梁两端下部空间设置城市地面道路、小型车辆停车场、养护管理用房及绿化广场等设施。第九条(用地兼容性原则)在选址或制定规划条件时,建设用地在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兼容:(一)保证城乡用地结构的总体平衡;(二)基本满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配套要求;(三)符合城市景观、交通、环境、公共安全等要求。第十条(兼容用地类别)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要求,允许对以下几类规划用地进行合理兼容或转换,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除外:(一)一类居住用地转换为二类居住用地,居住用地转换为居住服务设施用地;(二)商业用地(除批发市场用地)、商务用地转换为行政办公用地,商业用地与商务用地互相兼容;(三)在符合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相对应类别的工业用地与物流仓储用地互相兼容。第十一条(居住、公建类开发用地的下限值)单独开发的建设用地面积应不低于表一规定,当低、多、高层建筑混合布局时,按较大值控制。表一单独开发地块建设用地面积下限值建设项目类型居住建筑商业、办公类建筑工业、仓储类建筑低、多层高层多层高层---用地面积下限值(平方米)20004000100030002000建设用地未达到表二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可予以建设:(一)邻近土地已经完成建设且近期不实施改造或为道路、河流等,确实无法修改、合并的;(二)因街区及用地性质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修改、合并的;(三)危房改建的;(四)其它特殊情况,确实无法修改合并的。土地面积低于表一下限值,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实施小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第十二条(工业用地附属用房比例)禁止工业用地内建造成套职工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设施。在各类工业园区内的工业项目确需在工业用地内设置管理、后勤服务等附属设施的,其附属设施用房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且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的10%;在各类工业园区外的工业项目,其附属设施用房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的15%。物流仓储用地的附属设施要求同工业用地。第十三条(建筑容量兼顾)建筑容量应兼顾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与用地性质、功能相适应,且满足交通、安全、人防、环卫以及其它相关配套要求。第十四条(建筑容量控制引导)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建筑容量宜参照表二。表二城镇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控制引导表主要用地分类建筑类别高容量建设区一般容量建设区容积率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居住用地低层住宅建筑——0.6—1.232—40多层住宅建筑——1.0—1.825—35高层住宅建筑2.0—3.525—301.7—2.822—3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低、多层建筑1.8—3.025—501.0—2.535—60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高层建筑2.5—6.025—502.0—5.028—60工业用地低层工业建筑——0.8—2.032—60多层工业建筑——0.8—2.530—55高层工业建筑——1.5—3.030—50仓储用地低层仓储建筑——0.8—1.635—55多层仓储建筑——1.5—2.032—50注:1.表中控制指标主要用于指导城乡规划编制,用地管理阶段应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执行,如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时,允许参照使用。2.高容量建设区和一般容量建设区范围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3.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商务区、行政中心、风景区等特定功能区块或单独编制详细规划地段的建筑容量根据其特殊的规划建设要求另行控制,其指标可超出表三规定的数值4.较高容积率对应较低建筑密度,较低容积率对应较高建筑密度。5.未列入表三控制规定的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建筑容量控制,按有关专业技术规范执行。6.特殊工艺要求的专业厂房、特殊存储要求的特种或危险品仓库,经相关专业管理部门认定,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允许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另行核定。7.容积率等控制指标应同时符合国家、省、市相关土地使用政策的规定。第十五条(竖向标高)编制详细规划时,应合理确定地块竖向标高。各类建设用地室外地坪标高应在满足防洪排涝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地形地貌、规划道路、排水设施等条件综合确定。旧城改造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山地坡地等特殊地块,应经充分研究论证后确定地坪标高。医院、变电站、泵站等生命线工程和规划确定的应急通道的地坪标高需在前款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标准。第二节地下空间第十六条(地下空间利用分区策略)地下空间利用应结合城市区位、交通、用地性质、建筑容量等条件采取不同分区发展策略,具体见表三。表三地下空间利用分区发展策略类别具体内容鼓励利用区市(区)级公共活动中心、交通枢纽、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市(区)级商业中心、中小学操场慎用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水域、生态敏感区禁用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大型垃圾填埋场、滩涂区、地震断裂带周围、地质条件不允许开发的地区以及由于地下空间利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第十七条(使用功能策略)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分为地下动静态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商业休闲、工业仓储、人民防空及其他防灾防护等。地下空间使用功能策略见表四。表四地下空间使用功能策略功能类别具体内容主要发展功能地下动静态交通、地下商业、地下市政设施、人防及防灾防护等适度发展功能地下公共服务、地下工业仓储物流等不应发展功能住宅、幼托、学校、社会福利设施等第十八条(分层利用)地下空间分层利用宜符合表六规定。表五地下空间分层利用原则利用深度市政道路地下空间建设地块地下空间浅层市政管线、共同沟、地铁、地下道路、地下行人通道、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停车、地下行人通道、人防工程、地下市政场站、工业仓储中层地铁、地下物流设施、地下道路地下市政场站、特殊仓储深层远期预留远期预留第十九条(地下空间退界要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须同时满足周边地块结构安全、施工安全、管线设施布局等相关规定要求。地下建、构筑物(包括地下室出入口及坡道)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构筑物深度的0.7倍,且不小于5米,其自用管线和支护结构的外侧的离界距离不小于1米。若征得相邻地块利害关系人同意,地下空间退界可适当缩减。当相邻地块地下室联体建造时,可不按上述要求控制离界距离,但应满足其他相关规范要求。当城市市政管廊等有特殊要求时,地下建构筑物的退让距离应符合相应要求。第二十条(绿地的地下空间要求)城市公园绿地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满足生态景观及功能要求,以局部开发利用为原则。公园绿地的地下空间顶板的板顶标高应低于周边地面道路中心线最低点标高至少1.5米。第二十一条(地下空间覆土厚度要求)地下空间覆土厚度应保证城市市政管线、道路交通、公园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空间和安全使用要求,且不小于1米。第二十二条(地下人行公共通道)鼓励地下商业、停车及公共设施与地下步行系统等相连通。地下步行系统的出入口宜结合公共建筑、地下商业出入口及下沉广场等设置。第三节绿地与广场用地第二十三条(公园建设引导)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控制指标参照表六。表六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控制引导表名称级别规划用地面积(ha)宽度(m)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m)允许设置的设施备注综合公园市级宜≥10——≤0.05≤5%≤10与公园功能相关的休息、游览、管理、服务配套及防灾救灾等功能设施老城区允许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用地规模区级宜≥4——≤0.05≤5%≤10公厕、小型市政、停车、防灾救灾等功能设施老城区允许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用地规模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宜≥0.3——≤0.1≤5%≤8与公园功能相关的凉亭、雕塑、健身、小型市政及公厕等设施小区游园————≤0.05≤5%≤5带状公园————≤0.03≤3%≤8与公园功能相关的公厕、小型市政、停车及救灾防灾等功能设施带状公园不宜设置游览、管理、服务及大量集中停车等设施街旁绿地————≤0.03≤3%≤5小型公厕、小型市政设施等备注:专类公园及其他特殊地段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第二十四条(绿地率指标)各类建设用地绿地率应符合表七的规定。表七建设用地绿地率指标控制引导表项目类别绿地率居住30%商业、商务办公≥20%旅馆业≥35%行政办公≥35%文化娱乐≥30%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35%工业20%仓储20%特殊地段在编制详细规划时应充分论证,合理确定绿地率指标;用地管理阶段,特殊地段经研究论证确难达到绿地率指标的,绿地率可按不小于5%控制,具体如下:(一)公交首末站、地面公共停车场、轨道交通车辆段、加油加气站、变电站等设施用地;(二)外事、宗教等用地;(三)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用地;(四)老城区零星插建用地;(五)港口、码头等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六)物流仓储用地。第二十五条(沿江绿地宽度)城市沿河绿地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规划宽度20米及以上的河道,每侧不小于20米;规划宽度15米以上,20米以下的河道,每侧不小于15米;规划宽度10米以上,15米以下的河道,每侧不小于10米;规划宽度10米以下的河道,每侧不小于6米。第二十六条(建设用地沿江绿地要求)沿江、河、湖且宽度15米及以上的绿地应对外开放,宽度15米以下的绿地,根据城市空间景观要求也宜对外开放。建设用地内有河道时,在满足水利、防洪和通航等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小型公共休闲活动设施、景观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如水文观测、水上垃圾中转站、码头及其必要的观测和管理用房等)等临水性建筑可结合绿地水系灵活布局。第三章建筑管理第一节建筑间距第二十七条(建筑间距控制原则)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满足日照、消防、环保、防灾、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第二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