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互动探究式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沈红英沈卫花建构主义的最早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我们认为,这对于学习者而言,是十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情境的设置的重要性及互相协作的必要性。互动探究式情境的创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架设了一座理想的桥梁。近年来,我们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尝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互动探究式情境,让师、生、境、机诸因素产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在宽容、和谐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一、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主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例如《可爱的草塘》一课,讲到小丽向我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的特有景象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我创设一定的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这时让学生充当“小丽”的角色,我则扮演文中的“我”,让“小丽”在路上回答我的提问。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向“小丽”请教。由于学生充当的是北大荒小主人的角色,自然不愿被我这个初到北大荒的朋友问住,于是他们相互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从而完全了解了北大荒草塘春、冬两季的特有景象。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了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二、生生互动,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业式的个人创造。因此,当个人的学习活动置身于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从而自主地进行学习。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学生观察了媒体演示的葫芦藤上长满了蚜虫这一动态画面时,问:“看到这么多的蚜虫,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应该规劝,教育那个种葫芦的人。我借机问:“如果你是他的邻居,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充当那个种葫芦的人,让愿意教育“种葫芦的人”的“邻居”自告奋勇去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邻居纷纷相劝,共同教育“种葫芦的人”的情境,其间,每位同学都大胆参与,主动劝说,这样就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局面,使学生的学习逐步达到了既相互协作又自主发展的境地。三、境人互动,实现自主学习的理想境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它同样能使学生走向自主学习。任教《太阳》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弄清雨雪的形成,我分别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别担当水蒸气、云、水滴、冰晶等角色,学生根据教师对故事的叙述以课本剧的形式自主表演该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这样学生的学习始终融入妙趣横生的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主动参与变得鲜活丰富了。这样,教师创设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成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弘扬各心个性的土壤。四、人机互动,开创自主学习的新天地。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师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提供了最广阔的天地。剖析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在合作群体相互帮助的人际协作活动中,创设人机交互的形式,能充分调动眼、耳、口、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去主动获取各种信息,实现意义建构方式获取知识。这种人机互动的情境,更能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减少师生的劳动量。例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以及它与威尼斯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我设计了一个教学软件,先让学生自己上机学习,不懂的地方求助老师,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了解学生上机学习的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这样有的学生借助生词库来理解新词,有的学生凭借图片与录象认识了小艇与威尼斯,还有的学生通过上网获取了有关威尼斯的信息资料。最后我们插入的一段关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行车的录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此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输入一段文字,并在课堂上及时交流点颦评,这样作业反馈及时,批改及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互相协商、辩论、相互支持、共同探索,发现问题,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使合作群体的整体和自主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确立。采用互动探究式情境,不仅可以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人人都在情境中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还能使学生与情境融合,达到忘我的境界,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当然,互动探究情境远远不止我们以上所说的四种,还有更多的方式、方法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2001.1)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谈俞红燕董湘苹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才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激发兴趣,使数学教学趣味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二、动画模拟,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华罗庚也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一些最鲜活,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很难体会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我就借助信息技术独有的特点,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再现生活场景,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当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时,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结合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情形,很快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受此现象的启发还列举出了不少轴对称的实例。在这种动画式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学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三、感受过程,使数学教学体验化《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1、“动”、“静”变换(1)化“动”为“静”。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CAI课件这样教学:呈现一端固定、另一端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固定的一点不断闪烁→甩动小球,使小球作圆周运动,屏幕上留下了小球的运动轨迹,并用变色、闪烁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圆的特征→演示验证。至此,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2)变“静”为“动”。例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学生来校园里浇花和小鸟两幅动画来体现,画面上有三个朋友在浇花,又跑来两个个小朋友;树上有一只小鸟,飞来两只,使学生知道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算,了解加法的意义;对于减法,通过动画显示小朋友浇完花走了,一只小鸟飞走了,还可利用将减去的部分慢慢移走,然后逐渐隐去消失等形象的展示,从而很好地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用减法算。2、方位转换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呈现一张图片(如下图),问:1、2、3、4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会拍到a、b、c、d四种画面中的哪一种?回答此类问题,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经验想像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准确性不高。若能在学生回答后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后,将照片输入服务器,然后在计算机上从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方位给予一一展示,让学生讨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四、师生互动,使数学教学协作化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为数学教学建构一种理想的平台,即互动式学习。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通的环境。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教和学生单纯地学的枯燥局面,而转变为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信息接受的同时也在表达。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活动,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合作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协作式学习。如在上完“轴对称图形”后,教师预先在电脑中设计好一些有关于轴对称图形方面的知识,电脑可以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一道题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和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就显示下一题,全部做完后再提交,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系统的统计功能,及时统计出全班有多少人做对哪一题,还可以统计出谁做对得最多和最少。通过这样的反馈,可以让教师适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变换教学方法。五、重组教材,使数学教学个性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的能力,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即可以被用在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间切换和选择,也可以用在同数学对象的不同结构侧面的切换和选择,还可以用在同一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