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如何教的有效作者:种亚丽来源:建设小学点击:4509次评论:0条各位同仁: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四年级语文如何教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因此,课堂教学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作为四年级语文教师,我想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在教师课堂教学方面围绕课堂教学,教师要做一系列的工作,重点是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1.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一定要抓好这一环节,做好以下几点:①教师要钻研教材;②遵循备课的基本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设计课堂教学;③同头课教师要互相研讨、确定文本的重点难点。④提前一周备好课后,要习惯复备自己的教案。2.上课。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精心安排每堂课的教学结构,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②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课堂结构严谨、教与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显著。二、在学生课堂学习方面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管理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两个方面。1.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①课前预习。根据四年级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生实际水平提出预习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复习学过的知识,并借助学习工具,独立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教育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开动脑筋,着重理解,理清思路,记好笔记。③课后复习。要求学生当天的功课要当天复习。④独立作业。解题要一丝不苟、独立思考,力争一遍做对,解题后要进行检查。2.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①自学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自学,学生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文本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文本,深化知识,形成能力。②总结归纳的习惯。每单元中每课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每课课后必须有小结,单元结束后也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使所学知识系统化。③观察思考的习惯。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④练后反思的习惯。做完练习并非学习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将知识进行引伸、扩展、深化的反思。反思一般要从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对当天的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归纳;二是利用知识要点做拓展练习,加深印象;三是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总结错误原因,避免再错。三、在语文学习方面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1.要继续重视语言的积累从四年级的期末考试中,读拼音写汉字选用了5个词语,要求学生学生写,结果本题的得分率只有85.15%;句子积累的得分率也只有85%多一点。这说明学生的语文积累还不够,必须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语言的积累。2.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而不是靠课外的大量的阅读短文的练习,这是常识,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重视体会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师要切实抓好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应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并让学生养成习惯,把预习中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以便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同时,教师应巧妙设计好教材中的训练点,把每一篇课文都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教材,使学生学会精读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意思等方法。3、引导学生活学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本质属性,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也就是说,学语文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掌握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当作摆设,而要于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拿它用于学习实践,用于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技能;还要把它用于生活和种种社会活动。学生学了一些字词,学了一些句子,读背了一些诗文,如果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把它储存起来,那是我们一贯反对的“死读书”,必然导致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杀。“积累”和“运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语文能力。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我们要牢固地树立质量意识,加强对课堂的研究,促进我们从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入手,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探讨、加强和改进语文教学的策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语文教学反思《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岳秀丽如何上好语文课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执着追求的目标。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顾我听过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四年级是小学第一向第二阶段过渡阶段中的特殊阶段,在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在前六册感性学习的基础上,悟出一些学习语文的规律与方法,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责任。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是什么呢?如何实现这些阶段目标呢?目标一: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四年级并非削弱字、词、句的学习,更不是不要字、词、句的学习,相反地,它是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更灵活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第八册教材每篇课文后面只有认字表而没有写字表,这是编者的匠心所在。课文后面没有写字表,教学时如何把握识字的量呢?⒈以书后“写字表”为参照,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常用汉字。我们可以让学生对照书后“写字表”自行检查,掌握其中的常用汉字,这是下限。⒉以学生实际水平为参照,适当增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识字量,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摘录笔记”的操作误区:误区一:学完再记部分教师等教完课文后才要求学生记摘录笔记,这样做是不对的。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摘录笔记是学习的工具,至少应该做到两步:一是学前记。学习课文前就应该让学生记摘录笔记,记什么呢?①生字新词。②重点词句。③精彩词句。二是学后改。学完课文后,要腾出时间,让学生增、删、改。误区二:记学脱节部分教师课堂上仍是带着学生一字一字地学,回到了原来的老路。教师的责任在于检查督促,具体说要做好以下几件事:⒈课前检查学生是否做了摘录笔记。⒉课上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⒊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让学生自己出题),巩固字词的学习成果。目标二: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⒈提问。到了四年级,除了爱问,还要善问。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比较系统地掌握提问的方法。首先,要了解问题的类型:①是什么。这类问题还包括不是什么,不属于什么,等于什么……②怎么样。这类问题还包括什么样,怎样,还可能怎样……③为什么。这类问题还包括为什么不……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解内容的角度进行提问,还可以从体会写法的角度进行提问,而且要贯穿整册教学。⒉概括。学生概括、把握主要内容的6种水平:离文型。概括出来的内容与原文不符,完全脱离本段内容。个别词句型。只能机械地抄录个别词句,不能概括段落大意。次要情节型。掌握了课文的部分情节,但不能分清主次,段落大意只反映了内容的次要方面,概括很不全面。主要事件型。能舍弃细节,抓住主要事件加以概括,但有重要遗漏,概括欠全面。全面概括型。能分清主次,把主要内容正确而全面地概括出来,但用具体的语言来叙述,不够精炼。抽象概括型。能分清主次,正确全面地概括主要内容,语言精炼。抽象概括型是概括主要内容的最高水准,具体讲有几个指标:①分清主次抓重点;②全面概括不遗漏;③语言精炼不啰嗦。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⑴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什么内容。包括课外阅读,都要让学生自觉地问自己:这篇文章写什么内容?⑵每篇课文、重点段落都要让学生练习概括主要内容。⑶对学生的概括进行恰当评价。教师的具体指导是非常重要的。①在必要的情况下,朗读并抄写教师帮助概括的段意、课文大意,体会老师是如何概括的。当然,不能让学生背记教师或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概括。②学习并练习使用上一平台的词语。在指导概括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并练习使用这些词语,使概括更精炼。③当学生概括出主要内容后,让他们删去次要内容,不断地删,直到不能删为止,这样概括出来的内容才是简明扼要的。⒊感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思想内容呢?阶段目标中的三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⑴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们在启发学生谈感受时,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关键词句出发细细品味。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学古文时要让学生好好读一读,可以唱读,可以吟诵,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古文的韵味。到了四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静心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留给学生静心读书的时间,让他们静静地默读、思考、做笔记。除了抓关键词句和朗读这两种通用的方法外,第八册教材还在这方面提供了两种具体的方法,一个是设身处地地感受,另一方法就是写批注笔记。写批注笔记要做好以下几件事:①画出重点词句;②记下不懂的问题;③简单的归纳概括;④读书的体会。我们在每教完一个主题单元后,应让学生对单元的主题有所感悟,可以引导学生从词语的本意、联想意、引申意等角度进行感受。⒋积累。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的内容,对于语句优美、表达很有特色的课文或段落,鼓励学生背记下来。目标三: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会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引导学生筛选生活素材时可以在“最”字上作文章,让学生“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只要学生愿意写,有的写,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难的还在于把想说的意思说明白,文通句顺地表达。因此,我们要在引导学生“通顺地表达”这方面多下点功夫,给孩子打下坚实的根基。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呢?三种基本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前两种在第七册,后一种在第八册。⑴自己读。习作写完了,教师先不批阅,让学生自己大声读一读,反复读、改。⑵请人提意见。多组织学生同桌、小组内、班级里的互评活动;也可以用典型引路的办法,把一篇比较普通的作文打在投影上,或者印发下去,让大家分头修改,改完了组织讨论,各抒己见,再改;还可以发动学生互相写评语……⑶冷处理。尽量不要求作文当堂完成,允许学生搁置一段时间,即使批阅完了,也应允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