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9页组织行为学教案(精品课程)第一章概述★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1、个体心理与行为2、群体心理与行为3、领导心理与行为4、组织心理与行为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1.多学科的交叉性。第2页共89页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2.情景性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3.系统性组织是一个大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4.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5.科学性力求严格的科学调查和实验,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多层次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发展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我们刚才谈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讲,研究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就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方面,组织行为里包含领导行为。由于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许多教材将领导行为单独列为一部分。(1)个体第一个层次是个体。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是什么;一个人会把个人的哪些特征带入组织中;有哪些因素影响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积极性等;人的个性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社会知觉、人的需要和动机、人的态度、价值观等。(2)群体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群体。我们知道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当中,他的行为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通常说:1+1+1等于3。但在群体环境中1+1+1决不等于3。要么大于3,即三个臭皮匠等于诸葛亮。要么小于3,即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就是群体对人行为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群体和群体结构;形成群体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影响群体的主要因素、群体规范、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群体决策等。(3)组织第三个层次是组织。所有的组织都是由个体与群体组成的。所有的个体既是群体的一员,也是组织的一员。组织行为学既是研究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就要研究某个特定组织的特征结构等。主要包括领导行为、组织结构、工作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等。我们还可以有一个层次,称为第四层,这就是组织的外部环境。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都是处在组织外部的环境中,他们是社会环境的成员。他们的行为均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真正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还必须研究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第3页共89页一般来讲,人的行为是外显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而人的全部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就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据,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2、社会学和人类学人的心理既是脑的机能的反映,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既受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构成了心理学的两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实践领域和具体内容的不同,派生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如: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在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心理学的分支有40多个。3、管理学现代管理高度重视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管理。从学科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内容来区分,心理与行为管理正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课题和核心内容。所以,心理与行为的管理这个核心问题,既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学科交叉点,又是组织行为学的生长点。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政治学中的权力与冲突;伦理学中的道德规范;生物学、生理学中的生物节律、体力、智力与情绪等都会影响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需要运用上述学科的知识来进一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表现,并根据结果来分析、判断被试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二)实验法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以观察被试心理变化的方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现场实验法。(三)测验法是采用标准的测验量表,对被试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的方法。(四)调查法1、访谈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2、问卷法:根据研究的课题与目的,预先设置一系列问题,编制问卷,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然后统计处理,得出结论。(五)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五、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第4页共89页最早研究工业心理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1892年,他在哈佛大学创立了研究工业心理学的实验室。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1913年,该书翻译为《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l880—1949)在美国芝加哥西部工业区的霍桑工厂领导了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霍桑实验是人际关系实验研究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和社会人的理论。美国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L.Gilbreth)在191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管理心理学》的著作,首次使用了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莱维特(H·J·Leavitt)教授用“管理”二字代替了“工业心理学”的“工业”二字,1958年起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组织心理学”这个名称是20世纪6O年代初,莱维特教授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中首先使用的。五十年代末,教学和科研的队伍中所列出的科研项目开始取名为“组织行为学”。著名的权变理论家卢桑斯(F·Lutnans)提出其更加偏重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时,组织行为学才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名称,从此“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才基本上被公认。20世纪60年代,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加速和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权变观点有一个基本的命题: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以及与总的环境的关系“依赖于具体情况”。(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J·彼得斯和罗伯特·H·沃特曼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一书中的分析,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有四种类型。为了从整体上便于把握,下面以图表示:第5页共89页第二章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观第二节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一、经济人假设麦克雷戈将这种人性的假设概括为x理论。(一)基本观点1、一般人天性不喜欢工作;2、对大多数人要用强迫控制、奖励等措施促使目标的达成;3、一般人不愿担责任,宁愿接受指导;4、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5、除多数符合上述设想的人之外的是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他们应负起管理的责任。(二)相应的管理措施1、重视完成任务,不考虑人的感情;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3、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二、社会人假设(一)基本观点1、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2、人们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工作的意义。3、人受“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受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影响更大。第6页共89页4、工作积极性取决于管理者对下属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二)相应的管理措施1、把注意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2、应重视职工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3、提倡集体奖励制度;4、管理者应了解职工的需要,尊重职工的情感。三、自我实现人假设麦克雷戈将这种人性的假设概括为y理论。(一)基本观点1、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2、外来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3、对目标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5、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普通人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二)相应的管理措施1、管理重点的改变。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使人们能在这种条件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也就是充分的自我实现。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主要任务在于减少职工所遇障碍。3、奖励方式的改变。注重内在奖励。4、管理制度的改变。保证职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四、复杂人假设雪恩提出了复杂人的概念。即z理论,也称为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一)基本观点1、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第7页共89页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会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3、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5、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二)相应的管理措施1、管理者要有权变的观点,要依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确定管理的组织形式、领导方式。2、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需要和动机的差异,要依据具体的人的不同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3、管理者的管理策略与措施不能过于简单化和一般化,而是要具体分析,根据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五、学习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者的意义1、了解员工的工作特点、恰当使用人性假设2、营造自我实现的环境3、倡导人性化管理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8页共89页3、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模式。4、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难点:归因理论及其运用☆教学内容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认识其他人,与他人打交道。研究对人的认知及其规律的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对人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如你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相识不久的人,通过初步交往形成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