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变形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2.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教学设想: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是重点和难点。2.要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3.内容理解加讨论问题方式,为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一、导入: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二、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源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b5E2RGbCb5E2RGbCb5E2RGbCb5E2RGbC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入文学界,到了20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到30年代,表现主义逐渐退潮,但始终没有在欧美文坛销声匿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p1EanqFDp1EanqFDp1EanqFDp1EanqFD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DXDiTa9EDXDiTa9EDXDiTa9EDXDiTa9E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竭力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奥尼尔说:“旧的自然主义,或也可以说,现实主义已经不再适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他们主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感受的精神,如对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RTCrpUDGRTCrpUDGRTCrpUDGRTCrpUDG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和《在法的门前》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5PCzVD7H5PCzVD7H5PCzVD7H5PCzVD7H三、卡夫卡——“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美国诗人奥登)卡夫卡于1883年7月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的布拉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兄妹四人,他是长子。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他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感。jLBHrnAIjLBHrnAIjLBHrnAIjLBHrnAI卡夫卡曾说:“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在摧毁一切障碍。’而在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都在摧毁我。’”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格的作家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院。xHAQX74JxHAQX74JxHAQX74JxHAQX74J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教世界里不受欢迎。对犹太人的犹太教持冷漠态度的人,他在犹太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受捷克人的欢迎。作为讲德语的犹太人,他在波希米亚德国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是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是工人。但是在植物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全部精力都是用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LDAYtRyKLDAYtRyKLDAYtRyKLDAYtRyK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终前让挚友马克思·布洛德全部烧毁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了卡夫卡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坛轰动。这位好朋友还创作了《卡夫卡传》。Zzz6ZB2LZzz6ZB2LZzz6ZB2LZzz6ZB2L(在《城堡》的另一个稿本的头一章里,主人公K在一家旅馆要求一位女招待帮助他,说他要完成一件紧要任务,为此他必须把其他一切不利于这一任务完成的东西“都要残酷地镇压下去”。dvzfvkwMdvzfvkwMdvzfvkwMdvzfvkwM这个紧要任务就是前面提及的,他要把世界“重新审查一遍”。这可以说是卡夫卡的终身使命,是他创作的总宗旨。自从他在文学上初露锋芒(1912年),直到去世,始终都在身体力行。时间对他是最宝贵的,工伤保险公司的那个饭碗成为他最大的苦恼,他曾要求父亲资助他两年,以便暂时离开这个职业,以专心于创作,可惜为商的父亲没有这个眼光,未予答应。他只能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为此他恨不得弃绝一切与亲友的往来和社交活动,躲在一个地下室的角落里,除了吃饭,都用来写作。他睡眠很糟糕,失眠还得写作,常忍着头痛。他不愧是个“多情的种子”,先后爱过好几个女子。他也渴望有个家庭,有孩子,为此先后和两位姑娘订过三次婚,但最后都解约了!除了最后一次迫于父亲的反对,前两次都是自己考虑的结果。为什么?笔者研究过他的日记,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文学。他把写作视为“最大的幸福”,实际上把最大的爱献给文学了,他和文学结下了“姻缘”,有排他性了。一切有碍于这一“姻缘”的,都要受到“残酷的镇压”。“残酷”,这里是痛苦的代词。和菲莉斯的马拉松式的“结婚准备”扯拉了五年之久,婚约订了又吹,吹了又订,说明他是多么矛盾,这个决心是多么难下,最后还是吹了,是经过多长的精神折磨的结果!不难想像,这个“残酷”的决定,使他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他自己最清楚,“肺病是菲莉斯”,是“镇压”婚姻欲望造成的后果。rqyn14ZNrqyn14ZNrqyn14ZNrqyn14ZN问题不仅在于他如何挚爱文学,还在于他对文学要求之高。晚年毁稿之念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这一点他通过晚年的两篇重要小说,即前面提到的《饥饿艺术家》和《歌女约瑟芬》表达得尤为强烈而清楚:前者主人公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后者主人公为了在艺术上“拿到最高处的桂冠”,把身上不利于自己歌唱(即艺术)的一切都“榨干”了,以致一阵风吹来都能把她吹倒。这是卡夫卡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位现代艺术的探险者,仿佛上天降大任于斯,为了文学,他把“一切生之欢乐”都搭上了!这是一个艺术殉难者的形象,41岁的天年为他作了证。过去我们只知道,出于革命信念有人赴汤蹈火,为了科学实验有人不顾安危,自从有了卡夫卡,我们也可以有把握地说:在艺术革新领域也有人为之献身!)摘自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一卷EmxvxOtOEmxvxOtOEmxvxOtOEmxvxOtO四、感知故事,把握情节:一、格里高尔突变为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二、格里高尔虫形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三、格里高尔为家人所弃,深感绝望,断食而死。五、品味细节,把握形象:“变形”是小说的主体内容。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使他的家人对他(它?)的态度发生了巨变。1.变形前的格里高尔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一个旅行推销员,有一份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早上很早就要起床赶火车,并且不断倒换班车,吃得差,活得累,还缺少朋友。为了还清父母欠的债而克制自己的生活,谨小慎微,害怕被解雇。工作勤奋,有责任感。SixE2yXPSixE2yXPSixE2yXPSixE2yXP他内心有着一些愿望:尽早还清债务;时来运转,炒老板的鱿鱼;筹款让深爱着的妹妹进音乐学院深造。从他房间里挂着的那幅贵妇人的肖像上,我们还可以隐约看出他对物质生活的某种设想。6ewMyirQ6ewMyirQ6ewMyirQ6ewMyirQ2.家人如何对待变形前的格里高尔?家人爱格里高尔,感激他,依赖他,但也对他的辛苦赚钱养家的举动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应当。他的父亲在享受安逸的五年里发胖了,行动迟钝了。妹妹十分亲近哥哥,和他讲些关于理想的知心话。kavU42VRkavU42VRkavU42VRkavU42VR3.格里高尔变形后众人的心理和态度、家里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情节心情或态度初变甲虫,众人惊骇清理房间,遭受驱打将被丢弃,绝食死去格里高尔不安→回忆→努力补救担忧家人,习惯甲虫生活,忍受孤独和自责冷静绝望,决意牺牲虫性人心秘书主任惊骇——→逃走父亲恼怒、驱赶打击厌弃→暂时悲伤→憧憬母亲惊骇可怜、躲避、昏厥冷漠→暂时悲伤→憧憬妹妹关心、痛苦精心→不耐烦→生气厌弃→暂时悲伤→愉快老妈子毫不畏惧,像对待蟑螂高兴格里高尔家的生活状态惊骇、混乱艰辛劳苦艰辛劳顿—→新的梦想六、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1.荒诞: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一情节比照现实生活显然是荒诞的。它的“荒诞”更在于:这种变化是毫无征兆,又找不出确切的原因的。这种“变形”有如下特点:一、突如其来,难以预料;二、来势凶猛,人力无法抗衡;三、能够疾速改变人的命运和生活。y6v3ALoSy6v3ALoSy6v3ALoSy6v3ALoS这荒诞的情节其实是一个隐喻:作为小人物,作为偶在的个体生命,面对神秘的外在世界,我们永远是渺小的、无助的、无能为力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M2ub6vSTM2ub6vSTM2ub6vSTM2ub6vST生活中其实有许多事情与此类似:健康人遭受意外的严重伤残,富翁突然破产,无辜百姓卷入战争或遭受恐怖主义的袭击……无非,卡夫卡笔下的“变形”更诡异而已。0YujCfmU0YujCfmU0YujCfmU0YujCfmU2.真实:人物心理的真实,细节描写的真实,人物关系的真实。再加上冷峻、客观的小说语言,显示出一种司空见惯的漠然,营造出荒诞背后的本质的真实感。eUts8ZQVeUts8ZQVeUts8ZQVeUts8ZQV3.梦魇读卡夫卡的小说犹如经历着一场梦魇,如真似幻,无法摆脱,无能为力。灾难总是突如其来,如影随形。目标总是时隐时现,无法企及。《变形记》的开头部分就是一场噩梦的开始。而《城堡》《审判》(特别是《在法的门前》这一章)更是通篇笼罩着梦魇的气息。sQsAEJkWsQsAEJkWsQsAEJkWsQsAEJkW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噩梦惊醒;但卡夫卡的梦魇永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