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逆反行为的心理辅导案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生“逆反行为”的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介绍吴某,女,12岁,六级学生。求助者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性格内向,父母离异。求助者近2个月来总是感觉紧张、烦躁,总觉得学习特别紧张,自己试图发奋努力学习,却学不进去,成绩不理想,总感到心慌着急,上课无法集中精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整天昏昏沉沉,知道这样不好,但控制不住自己,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班主任反映,吴某较为情绪化,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也求全责备,同学关系不是很融洽,经常一个人发呆。二、案例分析其一:家庭原因。父母中年得子,对孩子非常溺爱,致使她从小任性、固执、娇惯。从小性格内向,二年级时父母离异,就变得不爱说话,对学习也不感兴趣了。母亲在别的方面都会尽力满足她的要求,唯独对她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其二:学校教育的影响。来访者一、二年级成绩较好,可升到五年级后成绩下降很快,自己感到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学习成绩没有提高。六年期中考试居然排在班级倒数第四名,受到了妈妈的严厉批评,开始讨厌学习,又不愿意放弃学习。感到自己成绩很差,没有希望了,从此心情低落,整天闷闷不乐,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不愿意跟父母和同学交流。又觉得自己让妈妈操心,感觉很痛苦,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上悲观失望。2、情绪低落,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3、紧张、焦虑,敏感、恐惧。4、有强迫思维,自控力差。5、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内疚。三、心理辅导(一)咨询目标的制定为改变求助者原有的思维方式,同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目标:具体目标:能适应学习,缓解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使其情绪稳定;建立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最终目标:使求助者顺利度过青春前期危机,并学会从中获取经验,走向成熟,人生有健康的发展。近期目标:能正确自我认识,合理的自我评价,以提高自信心;改变求助者精神紧张的情绪,改善社会交往状况。长远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逐步达到人格完善。(二)咨询方案的制定:方法与原理: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所谓诊断者是对求助者的问题及背后的认知过程有个全面的认识,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诊断;教育者的含义是引导求助者对他的问题及其认知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安排特定的学习过程来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方式。3.对于求助者来说,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自己在其他问题上尚有的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因此,对于求助者,这实际上是一个主动的再学习的过程。4.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5.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求助者在治疗中和治疗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三)咨询过程咨询过程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第一次: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立主要问题;(4)探询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摄入性谈话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则;(2)探询求助者的心理困扰状况及改变意愿;(3)指导求助者做放松训练;(4)布置咨询作业:A.每晚睡觉前做两次放松训练B.从众多的外因和种种想法中,找到产生不安、焦虑情绪的想法。第二次:目的:(1)加强咨询关系(2)鼓励求助者多与别人沟通,帮助求助者找到自己的不合理观念,认识到只有改变这些观念才能调整好情绪。(3)让求助者学会识别反复出现的不合理的自动想法,弄清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检查这些消极想法的真实性。指导求助者用新的、现实的想法,替代消极、不真实的想法。方法:谈话法、认知疗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做放松训练。(2).鼓励求助者主动与别人沟通、包容他人,付出,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维与信念是否合理,尽量减少不良情绪的干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需要坦诚也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3)帮助求助者进行合理的情绪想像.用合理的的想法取代不合理的想法,坦然面对面临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帮助是不讲回报的”、“虽然我的成绩目前不理想,但我会努力的”。让求助者形成这样的思维过程:人难免会犯错误,也免不了失败,但我们犯错误或这件事没有做好,它的意义在于"这件事我没有作好"――坦然,而不是"我这个人没有用"――自责。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件事都会取得成功,只要努力就好;人无完人,一个人也不可能各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如果真的因为成绩不好,要学会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不可能改变现实的情况下,要学会生存。(4)调整不合理认知,降低其焦虑水平。从求助者的叙述某一事件入手,寻找诱发事件,想法,情绪。例如:每次考试前她都会有困扰。从表面来看,紧张情绪是由考试这一事件直接引起的。通过分析发现,是因为每次考试前都十分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才会出现紧张、担心、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可见,紧张情绪不是考试引起的,而是自己担心、害怕考试结果的想法引起的。(5)布置家庭作业A.尝试主动与同学、父母交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B.找出产生不安、焦虑情绪的想法,与不合理的信念的辩论。C.积极评价求助者,对求助者的一点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第三次: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帮助求助者查找不合理认知,学会自行调节。方法:谈话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帮助求助者从众多的外因和种种想法中,列举出产生不安、焦虑情绪的想法。A.我必须像小时候一样,是最好的;B.只有提高成绩,其他同学才会羡慕我,并以我为中心,我喜欢成焦点的感觉;C.当同学有困难是我总是很热心,我有困难时他们也应该帮我;D.这么大了,还让妈妈操心,我真是个累赘。(2)指导求助者自行调节上述不合理的想法。(3)肯定求助者的进步,鼓励进一步巩固。(4)基本结束咨询,咨询师做小结、分析。四.反思1、求助者的评价:上课能认真听讲了,成绩有提高,失眠症状已经基本消失。2、求助者的妈妈、老师评估:求助者的情绪已经趋于稳定,和同学能正常交往,成绩提高很快,上学期期末总分全班第十五名,性格得到改善。3、咨询师自我评估:咨询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咨询过程比较顺利,得到了求助者的积极配合。4、求助者适应生活状况改变的主观现实:能够正常上学,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都有提高,精神状态比较好,能够与同学正常进行交往。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引导求助者寻找情绪背后的想法并进行理性分析时,要从“合理”与“不合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尽量客观化。合理的想法是让人平静的面对和积极地解决各种困扰,会使人更加努力,会促进人的成长。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