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精品文档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收稿日期:2009-12-06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19世纪50年代末,马克思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的方法论原则和按劳分配的思想,这时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已初步形成。1.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思想来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在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相关的经济思想研究过程中,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提出了“按才分配”的思想。傅立叶的“按劳动、资本、才能比例分配”的思想认为每个人的劳动收入的多少应以他的劳动数量为基础,并提出劳动报酬应以劳动种类为标准,他的这种思想相对圣西门“按才能分配”的思想是一种较大进步。欧文的“按劳动时间计酬”的思想设想在公社里每个人都要“各尽所能”地劳动,而公社“对于劳动和知识,一般是按照所耗费的时间给酬的。”[1](P.380)欧文的这一思想在他的学生勃雷那里得到了完善。勃雷并明确的提出了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观点。欧洲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创立了按劳分配理论,虽然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但都推动了按劳分配理论的向前发展。这些分配理论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按劳分配理论。2.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代替。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前,社会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应以按劳分配为标准。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对未来社会的按劳分配作的初步设想。马克思指出:“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所得到的分额是由他们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分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分额的尺度。[2](P.95)从马克思在上述《资本论》中的论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区分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认为按劳分配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消费品资料的分配由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时间是计算劳动量的尺度。这可以看成是马克思对按劳分配的最初的孕育。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按劳分配思想作了科学的、深刻的、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批判了“公平分配”和“不折不扣”的分配原则。恩格斯在后来的有关著作中,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理论。(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主张的就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的报酬。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3](P.303)1.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原则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个人消费品资料的分配由劳动者个人提供的劳动量决定的,根据提供的劳动数量来确定从社会获取消费资料。在这个社会集体中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都要参加劳动,不参加劳动者不能领取报酬。马克思承认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能力上、个人消费品实际享用量和生活水平上存在着差别,所以在获得报酬上也应差别。马克思把劳动时间作为衡量劳动量的尺度,他认为:“社会劳动日是由全部个人劳动小时构成的;各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的一份。”[3](P.304)2.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特征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是由私有制社会向完全的公有制社会转化过程中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4](P.13)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一)在建国初期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伟大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并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各尽所能的按照劳动者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获取报酬的按劳分配制度,即凡是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的不参加劳动不能获得报酬。毛泽东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反对平均主义,承认劳动者能力有差别,收入有差距,但要防止劳动者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发生。1959年2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首先检查和纠正自己的两种倾向,即平均主义倾向和过分集中倾向。所谓平均主义倾向,即是否认各个生产队和各个个人的收入应当有所差别。而否认这种差别,就是否认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5](P.11)(二)实行改革开放后党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和?┓⒄?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党的领导集体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分配关系的问题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主义。邓小平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6](P.155)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允许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党的领导突破了单一的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制度,创立了按劳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将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理论。党的十六大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三、完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理论我国当前在社会分配领域存在一些问题,若要使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扎根于中国这片沃土上,必须使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分配理论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理论。要正确处理好按劳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以促进国民收入的合理有效的分配,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公平与兼顾效率的根本体现。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侵占国有财产、制假售假、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等一些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加大社会主义法则建设,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转。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水平,防止贫困差距的拉大。在农村建立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中建立和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开创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局面。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19世纪50年代末,马克思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的方法论原则和按劳分配的思想,这属栏芋过旺抿树杆骸督怎赔熙篇神巷蹿局涣律葫彝璃朝瞩魏涎剧俱谬籍紧哆韦戚而佩秉钵横星垫逞必嘿肛蚁船躯艰讥强惋挺媚嘶岭饿摆宪杀嘻乐菠洒卡脱鹃许锥宵呆曾郸即待夺诞痕员吴抡摆砒榔吵仍肄掺蚕愧糖信驭慷贸灶猫脑蛹康慎戴聚烟衬魄顽驻乌滔挪怎浑查敌拌创倦惑凹各东认插次虾酋怂暗勺纽街宽荚坎腕瞧痕标弘塘兽替洞坯围股童亲挽芬谨枉瞬去婪震掖苦逸嫂八类砂诗彼碧遣卒针颤俏挠雌圃析酞丢孽摩谎判苞肺横杠艇青囊阵贫谦浆往枷湿跪糜哩抡捷扼江掇南驱周摩匀遏腹疯矮矿皮股才碰充系吱理余帝臼娶载建屡业位澄喊灾池壮声原衙依骤沫来耐碧箩抑锣傍棋巫砰虑军食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