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整合与命题角度的探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战期间(1914-1918)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抗战时期(1937-1945)抗战胜利后(1946-1949)夹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发展较快沉重打击日益萎缩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一、近代中国的几种主要经济结构形式的发展演变及相互关系1、发展演变所占比重1840608019002040601427495256(年)④①⑤③②注:①封建自然经济②洋务经济③外国资本主义④民族资本主义⑤官僚资本主义疑难突破2、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主导)(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勾结压制反抗妥协压制反抗妥协冲击“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限时训练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分)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4分)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任答三点给4分)(3)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2分)(略)。广告词中必须含有“爱国”“抵制洋货”“价廉物美”“中彩头”等类的主题,否则即为不正确。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4)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1分)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1分)(5)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1分)1956年人民政府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6)下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的精神是什么?(2分)诚信经营、诚实守信等。(13分)中国是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开始近代化历程的,其发展步履艰难、一波三折。回答下列问题:(1)请列举出近代前期(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出现的三次工业化高潮。(3分)三次高潮:洋务运动: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3分(2)造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步履艰难、一波三折”的原因是什么?(2分)原因:成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2分)(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工业化高潮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什么影响?(6分)(4)第三次工业化高潮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2分)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②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2分)③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2分)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2分)背景: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各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创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的创立和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从自由放任(纯市场)阶段到国家干预阶段调整:资本主义各国战后经济的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调整就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和改善,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单元概要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一场悲壮的实验——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列宁的实验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阅读材料回答:根据党纲,列宁在俄国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如何评价?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请思考: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材料二: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为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三: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脱离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即生产力落后)的这一实际国情。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实验失败后的反思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修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对话一:列宁与农民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列宁请思考: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直接出发点和根本出发点分别是什么?对话二:列宁与美国资本家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请思考:列宁此时的态度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是什么意思?对话三:列宁与马克思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的忧虑请思考:列宁的困难是什么?对话三:列宁与马克思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个遥远的将来……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列宁的宣言请思考:列宁引导俄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途径是什么?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现实的困境(经济困难、政治危机)2、勇敢的调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根据列宁的构想,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背景?目的?内容?新在何处?评价?新经济政策:背景:1、经济困难:国内战争胜利,苏维埃亟待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暴动频发。3、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新的认识。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领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按劳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意义现实意义:生产积极性,经济恢复发展,工农支持政权巩固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在我们的家里装上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却做到了。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的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对话三:列宁与马克思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一位俄国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道: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请思考:马克思上述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对话三:列宁与马克思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某种一成不变和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他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列宁的气魄请思考: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所持的态度是什么?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什么?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的选择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一)原因:①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③俄国社会政治传统;④斯大林个人因素。(一)确立: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二)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特征)1、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调节手段: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核心特点:高度集中评价:(1)有过突出成就: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④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借鉴经验。(2)存在严重弊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日益阻碍苏联的进一步发展)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3、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专家观点:苏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讲,它不符合当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远非一个理想和成熟的模式。——陆南泉、姜长武《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1)重工业为先导(2)高速度为灵魂材料1:我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