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冲击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当前,网络是继书刊、广播、电视之后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第四媒体”,它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和地域的界限,使大学生可以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在网上自由地选择、浏览和发布信息,而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汇聚性、双向交流性、隐蔽虚拟性、可供选择性和巨大影响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方法受到强烈地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变性、多元性和复杂性趋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针对网络时代进行创新,并着重在观念创新、载体创新、手段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一、观念创新是当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先导进入网络,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大学生的思想面临强烈的冲击和考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大增加了难度和变数。与此同时网络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运作观念、手段、方式也日新月异,不但使学习和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滞后态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成为德育专家,还要成为一个能随时和善于从网上了解信息和学生思想动态的现代“网民”,以便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以流行语言交流、对话,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及时辨别真伪、分清是非、正视现实,从而能够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网络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观念的更新及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领域的新空间、新思路,“管”与“导”结合,“引”和“疏”配合,充分实现双边互动。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开拓眼界,增强创新意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因材施教,针对突出的思想问题,切合实际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说,观念创新是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先导,所以要“借鉴网络,必须首先充分认识互联网,实现观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才能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服务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趋势,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生为友,助生为乐,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二、载体创新是当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础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这一平台的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教育的阵地,又是一个双向沟通的渠道。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怕学生有想法,我们怕的是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要干什么。只有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我们的工作才更有针对性、更有时效性、更能见成效。事实证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和不利因素,又有积极的一面和众多有利因素。我们应该正视现实和问题,利用网络作为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场所。网上那种不知道对方身份而又能“面对面”、“零距离”地交谈的轻松氛围,使大家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还是个拥有多种表现形式的传播体,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和图像,信息既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又可以以互动的形式出现,通过优化和创新网络载体,将学校的“主观意志”变成师生的“自觉行动”,化他律为自律,规范网络管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手段创新是当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证现有的具有先进技术手段的某些传媒和网站,商业味过浓,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教化”作用,教育效果不明显。网络的飞速发展促使我们应该改进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拓网络教育功能,加强以大学生为主流的网民的素质教育,教育他们认清主流,辨别信息,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在网络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平等的。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对话交流,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所以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以网络为中心进行,要利用网络快捷、生动、开放、交互等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如:利用网上调查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心理调查,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思想动态;在网络上建设有教育内涵的工作网站和建立具有主导性的BBS,开展理想信念、社会道德与实践的讨论;开设新闻时事、法治民主、人文社科、文明道德、健康体育、文学艺术等大批量主流板块,在作品中加强主旋律的宣传、渗透、引导的力度,达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2四、管理创新是当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点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运作方式、领导管理、考核激励体系等方面。1.管理目标创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复杂性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因专业制宜。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专业思想教育中,同时根据学生成长成材的需求和规律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创新,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法和手段系统化、制度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化、连续化、规范化,达到净化校园、提高修养、共建和谐的目的。2.运作方式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方式创新应重在启动方式、教育方法和渗透效果上下功夫。完善启动方式要求在领导方式上形成党建、思政和行政三位一体的运作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完善教育方法要求在内容上将政治导向、理想信念、道德示范、法纪约束及文化陶冶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师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自觉教育,构建“大教育”工作网络。完善渗透效果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具体工作中去,让每位大学生都感受、体味到良好的氛围和育人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做到网上对话和网下教育相结合,以坦诚沟通为主;课堂教育和深入实际相结合,以深入实际为主;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管理机制与服务机制相结合,以服务为主;教育与引导相结合,以引导为主。3.领导管理方式创新由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等影响巨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有领导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已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管理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扭转政治和业务“两张皮”和“一手软、一手硬”以及专业教师中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等现象,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要求和实际效果。同时建立起各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各方面齐抓共管、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和覆盖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在工作的安排上,做到“重心下移”,职责到人,发挥各教学单位的主动性,实行党政一把手思政责任制;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检查、考核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杜绝思想政治教育的随意性,全面落实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4.考核激励体系创新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存在指标过虚,不能按实绩进行考核,考核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此,高校应构建公正、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激励体系,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在考核指标的确定中,必须强调工作的效率与效益。但不能搞急功近利,要注意长远效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激励体系,把考核与激励结合起来。修改和完善综合测评办法,建立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激励机制。我们既要提倡先进性,倡导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要考虑广泛的群众性,采取多种方式激励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进取,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做贡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开拓性的工作,重在实践,务求实效。我们只有结合网络飞速发展的现状,联系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立足于发现新问题,研究分析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使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共建和谐校园,保证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严耕、陆俊著.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3]唐尚朴.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北方论丛,2002(4).[4]汪元宏、张严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创新.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1(6).[5]邢瑞煜.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