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类型:区域发展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考核报告中心名称: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牵头高校(公章):中国矿业大学中心主任:卞正富中心类型:区域发展管理部门: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联系人:马睿联系电话:0516-83590176电子邮箱:13905222358@139.com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二〇一七年九月编制要求1.考核报告内容起止时间为协同创新中心批准立项建设或培育建设之日至2017年10月20日,涉及的相关工作和成果须为协同创新中心完成,超出该期限或与协同创新中心无关的各类工作和成果不纳入编制范围。2.考核报告涉及的人员指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聘任的人员,包括全职固定人员、兼职与双聘人员。3.各类成果不得在不同协同创新中心考核报告中重复使用。4.考核报告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请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填写。5.考核报告的编制应实事求是、简明扼要,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客观可靠,避免弄虚作假和材料堆砌。6.协同创新中心类型包括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四类。7.文字部分请用四号或五号宋体,用A4纸正反打印,本报告封面之上不需另加其他封面,考核报告正文与附件分开装订。1一、考核简表中心名称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牵头高校中国矿业大学主要协同单位1.徐州市人民政府2.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3.南京农业大学4.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5.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心主任姓名卞正富出生年月1965.9职务/职称副校长/教授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专业方向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总体定位、主要创新方向和目标任务1、总体定位以“立足徐州、着眼江苏、面向全国、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为宗旨,突破老工业基地资源与环境约束瓶颈,在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把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资源再利用与生态修复研究的学术研究高地和关键技术研发的示范基地,促进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智力支持。2、主要方向围绕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的重大科技需求,设立四个研究方向:(1)残留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采;(2)沉陷土地的复垦与生态修复;(3)废弃工业用地的地基稳定与污染控制;(4)矿区生态演化的多源多尺度综合监测与感知决策。3、目标任务总体目标:以破解徐州老工业基地资源与环境约束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通过强强联合,汇聚人才,开展相关重大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将中心建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高地。主要任务:(1)中心体制建设:创新科研组织与管理模式,形成完善良性的机制体制,构建新型高效的运行模式;(2)人才队伍建设:在苏北汇聚一批国内外顶级科学家和拔尖人才,培养一批服务老工业基地的高层次人才;(3)示范工程建设:建成泉山区庞庄矿九里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贾汪区权台矿潘安湖文化生态产业园示范工程、沛县张双楼矿安国生态湿地示范工程以及三河尖等煤矿残留资源绿色高效安全开采示范工程;(4)科学研究:承担包括国家973、863和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重大研究任务,结合地方和企业的攻关课题,引领国内外同类研究。2运行与保障组织机构建设专职管理人员7人召开专题会议47次条件保障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现有省部级以上基地平台7个大型仪器设备数量317台/套大型仪器设备价值10316万元宣传报道116篇/次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简报网站5篇纸质1篇省级以上宣传报道21篇/次经费投入与支出经费投入经费总投入32802万元其中:省财政专项经费1500万元国家教育和科技经费16619万元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经费4497万元企业投入、高校自筹和国际合作经费10186万元经费支出经费总支出19030.58万元其中:省财政专项经费910.95万元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制度建设与改革举措建立制度22项出台措施9项建设与创新成效科研创新与产出突破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7个开辟新领域和新方向1个科研奖励国家级科研奖励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57项(含协会奖37项)学术论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462篇国内一流期刊论文273篇知识产权受理专利98件授权专利208件其中:授权国际专利40件其他类型成果(软件著作权、动植物新品种权、新药证书等)软件著作权68项负责制定或提交标准13项科研项目新增项目292项新增项目总经费26716万元新增省部级以上项目110项新增省部级以上项目总经费17797万元当前在研项目352项在研项目总经费37497万元基地平台新增基地平台3个其中:新增省部级以上基地平台1个3建设与创新成效社会服务与贡献成果转化转化推广创新科技成果或技术104项经济效益641313万元社会服务行业产业技术培训2100人/次提供智库决策、解决重大问题38项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培养与引进人才(人)院士0长江1千人2杰青1优秀人才72获省级以上人才计划49国外引进人才2其他5聘任人员(人)总数186全职固定33兼职与双聘142访问与流动11院士3长江2千人2杰青4专职管理队伍7其他兼职管理人员3人高级职称142中级职称35培养学生(人)博士59其中:联合培养29硕士342其中:联合培养70本科459其中:联合培养60团队建设9个其中省部级以上6个学科建设进入ESI前1%主体学科2个培育交叉和新兴学科1个国际合作交流国际性学术会议87次其中主办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19次其中主办21次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学术机构任职10人其中:担任主要职位6人派出学习交流53人其中:半年以上人数34人国外学者到访67人其中:3个月以上人数7人开展重大国际合作研究“111”高端人才引智计划1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4项4二、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类型主要任务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科研创新1.残留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体系1.1充填开采理论体系及开采技术1.2充填开采岩层控制理论1.残留煤炭绿色开采1.1充填开采理论体系及开采技术研究揭示了残留资源绿色开采的充填体与岩层移动作用机理、充填体变形与岩层移动的关系、岩体变形与矿山压力关系、充实率与岩层破断关系等,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固体充填开采装备及一体化技术,并在徐矿集团三河尖煤矿、孔庄煤矿进行了技术论证。1.2充填开采岩层控制理论研究建立了残留资源绿色开采的支架围岩作用关系、支架结构与承载特性关系、岩层移动的等价采高理论、“结构关键层”模型及稳定性判据、“隔水关键层”模型及稳定性判据、深部开采充填解除动力灾害机理以及“三下”压煤的充填开采设计流程等。相关理论已通过专家论证,并在部分矿井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已完成】2.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2.1质量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2.2环境修复与污染控制技术2.3生态修复理论2.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2.1质量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开发形成了鼓励、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评价与划分技术,土地复垦生态风险评估与防范技术,提升土地质量与生态功能的综合土地整治技术等。2.2环境修复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揭示了矿区生态恢复力机理、生态位原理,建立了矿区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态修复风险评价、生态扰动损失量评估、生态结构稳定性设计技术与方法等,并在徐州老工业基地生态修复中得到了应用。2.3生态修复理论研究形成了土壤污染修复、复垦土壤重构、复垦土壤生物改良、土地生物修复、裸岩植被修复、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等;为徐州积水塌陷区、废弃采石场复垦工程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已完成】5类型主要任务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科研创新3.开采沉陷预测与工矿废弃地建设利用3.1岩层移动与地表变形规律与预测技术3.2废弃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稳定性评价理论与处理技术3.3工矿废弃土地再利用技术3.开采沉陷预测与工矿废弃地建设利用3.1岩层移动与地表变形规律与预测技术研究揭示了徐州、大屯矿区岩层移动和地表变形规律,建立了矿区岩层移动与与地表变形预测模型及参数体系,预测并绘制了徐州老工业基地采煤地表沉陷现状、残余沉陷和未来开采沉陷图集;为徐州老工业基地残留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工程、矿地统筹规划提供了设计依据。3.2废弃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稳定性评价理论与处理技术研究揭示了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建立了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出了采动受损不良地基处理与变形控制和固体废弃物回填地基处理技术对策;解决了过境特高压输电线路、亿吨级内河港口等重点工程项目的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与处置技术难题。3.3工矿废弃土地再利用技术开展了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监测,结合老采空区建筑地基变形残余预测与控制技术,结合示范基地建设,进行了塌陷区土地建筑适宜性评价和老采空区塌陷土地空间规划和工矿废弃土地配置技术研究;为工矿废弃土地建设再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已完成】4.生态环境监测4.1对地观测多源数据同化与信息协同处理理论4.2矿区特殊地物类型遥感特征变化的采动影响机理4.3矿区灾害遥感监测及智能感知体系构建4.生态环境监测4.1对地观测多源数据同化与信息协同处理理论研究了矿区生态环境要素空天地协同观测模式;提出了多源观测数据配准与融合方法和空天地异质数据在时间、空间、光谱维度的特征描述方法;建立了多源遥感数据的一体化融合及同化模型等。4.2矿区特殊地物类型遥感特征变化的采动影响机理研究揭示了矿区采动影响下矿区特殊地物类型的遥感特征变化规律和矿区生态环境退化的规模效应与时间效应等;提出了矿区典型地物类型多/高光谱特征库的构建方法;矿区地下水、土壤湿度演变遥感模型与方法、大气污染气体多源遥感反演及评估方法。6类型主要任务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科研创新4.3矿区灾害遥感监测及智能感知体系构建研究开发了矿区地表非线性变形多源遥感探测方法和矿区不同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及预警技术;提出了矿区灾害协同无线观测传感网的构建方法和事件智能感知及多平台系统耦合技术等。【已完成】5.具体考核指标5.1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及其它项目100-140项,科研经费9200万元以上;5.2申报并争取获得国家级奖励3-9项、省部级奖励12-20项;5.3申请或授权专利或软件著作权60件以上;5.4发表高水平论文230篇以上,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80篇以上。5.具体考核指标5.1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及其它项目352项,科研经费37497万元。①新增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973”计划、支撑计划、重大研发计划等课题17项;经费4106万元;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共45项,总经费4198万元;其中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0项目、青年项目15项;③获批省部级项目48项,总经费9493万元;④新增企业协同研究项目182项,总经费8919万元。5.2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和省部级奖励57项。①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3项;③获得国家行业协会科技奖励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8项。5.3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276件、编制标准13项。①申请专利98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73项、国际发明专利40项,软件著作权68项;②编制国家行业标准13项。5.4发表高水平论文735篇,出版专著32部。①发表SCI收录论文462篇;②发表EI收录论文273篇;③出版专著32部。【超额完成】7类型主要任务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条件保障(1)依托单位平台整合及建设集聚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流的高层次研发平台。(1)集聚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级1个、省部级平台6个、市级平台1个。主要包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矿山测量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2)在中国矿业大学地下工程中心和环境与测绘学院大楼分出2.5万平米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