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非常有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诵读课文,分析、评价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3、辩证地看待《老子》的思想,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中国有最当注意的两部书,一是儒家的《论语》,一是道家的《老子》。这两部书,凡略通文字的人,都应当一读,并非号称专门的学者,才配去研究。因为《论语》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平实道理;《老子》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最高原理。”(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自序〉)了解老子和《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身份和生活时代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老子的生平作了介绍:“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他的“终”《史记》中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去。……出关,守关令尹喜强为之著书,作《道德经》五千言,化胡而去,莫知所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韩非子《解老》了解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为什么称“老子”不称“李子”?有学者认为:称“老子”说明老子哲学的深邃,思想的老道;称“老子”也是我们这个早熟的民族深刻的隐喻性《老子》选读梳理和探究第七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探讨:本则举了哪些例子?蕴含着老子的什么思想?持守柔弱,反对逞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第二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本则举了几种事物,共同特点是什么?蕴含了老子的什么思想?启示:用车毂、陶器、房子三个事物为例,简明扼要地解释了“有无相生”的道理。显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无”“有”“室”比喻说理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毂中心器中心户牖“车”“器”文本探究:第二则第二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探讨:本则举了几种事物,共同特点是什么?蕴含了老子的什么思想?“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道家“有用无用”之辩支离疏与孔子支离疏身体严重残疾——却有用而长存孔子道德之圣——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落荒逃跑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看似“有用”,实则无用。其实,有用无用,儒家和道家出发点是不同的,主要看对谁有用而已。亦省作“支离”。是《庄子》寓言中一位肢体畸形,于世无补,而坐受赈济的人。“支离”隐含形体不全的意思,“疏”隐含泯灭其智的意思。小结:从上面两章我们看到了老子的智慧,他总能看到我们平常思维没有看到的东西。他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逆向思维顺向思维——我们习惯性的思维认为坚强比柔弱好,强大能战胜柔弱;我们看到的是“有用者”的用处。逆向思维——他偏说柔弱比坚强好,柔弱能战胜强大;他偏看到的是“无用”之用。第一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探讨:老子在这一章里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永恒的道理?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矛盾的双方是互相依存的。包含着辩证思想。认识世界他敢剪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迁移探究: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说出你从中悟到了老子的什么智慧?小结:《老子》中蕴含着许多精炼的俏皮的智慧,他不像孔子那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谆谆教诲人们,让人们去追求精神的至高境界;而是像一个阅历深厚的智者,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智慧。当我们倾听完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的教导之后,我们总想听听智者超凡脱俗的生活艺术。迁移探究:孔老之别(一)再读孔子,感受孔子的思想。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2、非礼无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无动。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孔子:试图给我们这个社会建立一种信仰。如:人应该仁、义、礼、智、信、勇,人应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迁移探究:孔老之别(二)再读老子,感受老子的思想:1、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老子打破了传统文化,破坏这种信仰。他看到的是社会的反面,人应该变得柔弱,变得“无用”,才能长存于这个世界。孔老之别——建立与反叛老子——传统文化的反叛结束语:永远的老子——感受老子的世界观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老子是自信的,老子又是寂寞的。但寂寞是在他的生前;他死后一点也不寂寞,有很多的来者,都是他的知音,如庄子、好多失意的知识分子。老子在孤独寂寞中出关而去,不知所终,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古来圣贤皆寂寞。也许还得加一句,惟有思想传千秋。作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老子“无用之用”的思想对你有什么积极的的影响?请写一篇简短的小随笔。阅读第三、四则,完成下列任务。一、找出此二则的通假字,并解释。见、亡、泮、累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企、伐、矜、长、物、或、处三、判断下列特殊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四、翻译下列句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死而不亡者寿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不立不行不明不彰无功不长文本探究:第三、四则知人者自知者胜人者自胜者知足者强行者不失其所者死而不亡者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这一章,老子探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认识自己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亦:这里是“只”的意思。假如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何以利吾国: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句,“何以”正确语序为“以何”,用什么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交征:互相争夺。征,取。而:表转折,相当于“那么”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但如果以义为后(把义放在后)、以利为先(使利在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后、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苟:如果餍:满足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开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中间孟子分析了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又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主旨更加鲜明。在结尾处,又提出“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写作手法探究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正反对比论证分析“曰利”的坏处——弑君、犯上阐述“曰仁义”的好处——孝亲、忠君首尾照应,突出立场——义先于利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第二则:宋牼将之楚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了他,问道:“先生将要去什么地方?”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去谒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高兴(不听从我的话),我将去谒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shuì)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之:动词,去、到孟子遇于石丘,状语后置句何之:宾语前置句,之何,到哪里构兵:交战罢:使动用法,使……停止所遇:投合的人,遇,投合、遇合孟子说:“我孟轲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先生将怎么样去游说他们?”……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大的,但是先生打着利这一名号却不行。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请:请允许我指:意旨,意向其:代词,代指两国交战先生之志则大矣,则:表判断判断句号:提法先生拿利来游说秦国楚国之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因之喜欢利啊。……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以介词,拿悦于利,状语后置句其:代词,他的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最终舍弃仁义,怀着私利的目的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因之喜欢仁义啊。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是:代词,这样以:连词,表修饰关系然而:这样却未之有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王:名词作动词,称王《孟子》第三则:鸡鸣而起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勤勉地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鸡叫就起来勤勉地求利的人,跟跖是一类。要想知道舜这一类人跟跖这一类人的区分,没有别的,只是‘为利’和‘为善’的差别啊。”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jiàn也。”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之徒:这类,之,代词,这;徒:类、属“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判断句理清说理思路宋牼将之楚(君臣、父子、兄弟)鸡鸣而起行善——怀利以相接——亡怀仁义以相接——王正反结论:何必曰利逐利——圣贤之君(舜)正反对比杀人魔王(蹠)逐利与行善对人的发展方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3、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请说说你对孟子义利观的理解。5、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2、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4、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5、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