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药械效能监测发病率调查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现患率调查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消毒剂卫生学监测漏报率调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细菌耐药性及多重耐药菌监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血液透析相关监测空气卫生学监测医院洁净手术室监测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手卫生监测干热灭菌效果监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全院综合性例监测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使用中消毒剂浓度检测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效果监测细菌污染量检测器械清洗效果监测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常规监测物理化学监测医疗用品监测化学监测消毒灭菌医疗器材监测清洗效果监测常规监测监测↓化学生物相关证明审核有机物污染测定法目测法微生物检测法内毒素法21.发病率≤10%、2.现患率调查,每年一次。3.漏报率≤20%4.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必要时监测。细菌总落数(CFU/cm2)→Ⅰ、Ⅱ类环境物表≤5;Ⅲ、Ⅳ类环境物表≤10;5.手卫生监测:重点部门每季度监测一次,手表面细菌总落数(CFU/cm2)→①卫生手消毒后≤10;②外科手消毒后≤5。6.空气卫生学监测:①洁净区域空气净化微生物监测每月一次。②非洁净区域必要时监测。7.医院洁净手术部监测:①分级用房;②日常管理;③环境卫生学监测;常规监测/专项监测/物表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④静压差监测8.消毒剂卫生学监测:①使用中消毒剂浓度监测(试纸法)→含氯消毒剂每日一次。戊二醛每周一次。②细菌污染量检测→消毒剂CFU/ml≤100,无致病菌;灭菌剂无菌生长。9.蒸汽压力灭菌效果监测,灭菌合格率100%。①工艺监测(物理监测):a.每锅→测量表(压力表、温度表、计时表)、图表、指示针、报警器。记录灭菌器型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灭菌操作者签名;b.B-D试验(设备控制测试):→每日第一次空载进行一次;②化学监测:→a包裹控制→包内指示卡,每包;b暴露控制→包外各种化学指示胶带,每包;③生物监测(载荷控制→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监测法,每周一次;④灭菌物品抽样培养:必要时进行;310.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①日常监测→a记录应用时间、照射累计时间;b照射强度监测(物理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紫外线照度计)/化学指示物监测(紫外线化学指示卡),每季或半年一次。②生物指示物监测→生物菌片11.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效果监测,灭菌合格率100%:①工艺监测(每锅进行)②化学监测(每包进行)③生物监测(每周一次)12.干热灭菌效果监测,灭菌合格率100%:①物理监测法(热电偶检测法)②化学监测(每包内、外化学指示物进行)③生物监测(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每周一次)13.医疗用品监测:①生物监测→灭菌医疗器材监测/消毒医疗器材监测(必要时采样)②相关证明审核→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14.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①清洗效果监测→操作流程(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或灭菌/冲洗6步进行)②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常规监测→a消毒剂浓度监测,每日一次b.生物学监测→消毒内镜每季一次(细菌总数<20CFU/件)、灭菌内镜每月一次(检测无菌)15.器械清洗效果监测:①目测→肉眼裸视法/放大镜观察法②监测有机物污染法:a.残留血试验→联苯胺-双氧水法/蓝光实验/残留血试纸法/杰力试纸测试法、b.残留蛋白质法→水合茚三酮法/双缩脲法;c.ATP生物荧光法③微生物检测法:细菌培养计数法/ATP生物荧光法④内毒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