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6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的所在!情感与价值: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教学重点:理解感悟作者的心境及背诵。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描摹的能力和鉴赏力。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和观赏理解分析记忆法五、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六、教学时间:二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及作者简介1、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幸福与烦恼随时相伴,而苦恼与愤懑之情往往居多。我们要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我们胸中的愤懑容易被驱散,生活的乐趣将是其乐无穷。今天我们就去会会我国中唐时代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柳宗元吧!2、教师互动,了解作者生平:同学们有谁了解柳宗元吗?请你随便说说!投影展示:师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投影展示:)二、板书课题及题解投影展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真是“景美情伤”。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2三、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并圈出生字、生词。(师生共同正字音和字形)投影展示:2、师范读课文(配音)或利用MP3朗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四、分析理解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师生观图诵读理解分析)投影展示:探究问题:这段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2、学习第二自然段(师生观图诵读理解分析)投影展示:教师点拨: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1“小石潭”是事物名称。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正形:洌(三点水)怆(右旁非“仑”)坻(右旁非“氏”)蔓(非)板书:发现闻声伐道发现小石潭全石为底全貌{青树翠蔓归纳: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板书:潭水清冽(侧面描写)虚写:鱼影布石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游鱼活泼动静结合实写:清澈见底归纳:这一段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方式描写了潭水和游鱼。(1)正音:篁(huáng)坻(chí)参差(cēncī)屿(yǔ)嵁(kān)缀(zhuì)佁(yí)翕(xǐ)怆(chuàng)邃(suì)龚(gōng){{}移步换景{}26、小石潭记(柳宗元)体裁:山水游记(散文)3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3、学习第三自然段(观图诵读分析理解)投影展示:点拨:这段话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这篇课文,详细讲析了第一至三段。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善于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六、布置作业:1.熟读,理解,背诵这篇课文。2、试翻译这篇课文。3、结合当地景物特点对比课文景物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前课时内容:1、齐读(齐背)课文,检查学生背诵情况。2、完成前课时作业第3题。(提问讨论后教师归结:)当地景物及特点:清水江畔——十里长潍苗疆圣水——剑河温泉苗家圣山——平塘高坡地宫奇景——打老溶洞二、分析理解课文1、研读第四自然段(观图诵读分析理解)投影展示:教师点拨:这段“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与前几段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形成了板书:溪身:斗折蛇行小潭源流比喻手法岸势:犬牙差互归纳: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景凄神寒骨潭中气氛情景交融幽深冷漠)情悄怆幽邃归纳:本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4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2、研读第五自然段(朗读理解分析)投影展示:三、归纳主题师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投影展示):四、问题探究1、理解重要字、词(师生互动)投影展示:2、问题解答(师生互动)投影展示:(1)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归纳:最后一个自然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美,这样我们就容易驱除胸中的愤懑,我们的生活才会美好!(2)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解答后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2)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学生讨论明确)“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5五、知识扩展问题: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师生讨论后明确: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六、教师总结同学们,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我们不但要学习他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还要学习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如果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及语文家庭作业。2、写熟悉的一处景物,字数为三百左右。(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研讨,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4)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师生讨论明确)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