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中国肉类产品出击国际市场生产总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肉类产品出击国际市场【本报讯】据新华社消息,中国肉类协会近日提供的情况表明,我国正在完善肉类食品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大集团战略,发展自有品牌产品,以增强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肉类产品产销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244.8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8.1%。中国肉类、蛋品的生产总量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在发展中国家已处于领先水平,与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接近。据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邓富江介绍,今后5年,全国城乡将全面推行定点屠宰和集中检疫检验,上市流通的畜禽工业化屠宰加工产品的比重从现在的25%提高到50%左右。有关方面正积极建立完善肉类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质量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我国肉类消费总量增长人均猪肉占有量超世界水平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稳定增长,目前人均猪肉占有量为33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17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肉业大会上透露,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中,猪肉占据主要地位。由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人口总量不断提高,同时,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为我国肉类消费提供一个稳定上升的空间。他同时表示,从消费结构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猪肉的消费比例有所下降,牛、羊、禽肉消费比例不断上升。据统计,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肉类中,牛、羊、禽肉占3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肉类中,牛、羊、禽肉占21.5%,分别比199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消费将进一步向数量增长与品质提高并举的方向发展。另据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之比,由1981年的2.17下降为1991年的1.97,2003年进一步下降为1.83。从消费方式看,社会化消费比重逐步扩大。2003年餐饮业的社会肉类消费量为1000万吨,家庭肉类消费量为2800万吨。世界观察研究所呼吁“减少肉类消耗”作者:深圳市爱卫办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5美国环境组织世界观察研究所指出,过多的肉类消耗特别是大量高脂肪肉类和奶制品以及蛋类的消耗,正在导致一些全球性疾病比如心脏病、中风和癌症的发病率增加。而且过度放牧还破坏了自然环境,消耗了资源。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认为,目前的肉类消耗方式对人类的健康极为不利。科学家发现,过量的胆固醇,饱和脂肪和蛋白质易引发心脏病等严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广为流行的含有高脂肪的汉堡包已经导致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世界观察研究所研究员布里安·哈维尔在该所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肉类生产已从1950年的4400万吨上升到了1997年的2.11亿吨。当今人类同大约10亿头猪、13亿头奶牛、18亿只羊和135亿只鸡共享地球资源。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中国家对肉类的消耗翻了一番,但是仍然只有发达国家肉类消耗的1/3。肉类生产和消费的增加导致过度放牧,饲料用粮大大增加,目前世界36%的粮食用于饲养牲畜。过量的牲畜和家禽粪便还会对江河湖泊和其他水源带来污染。在美国,牲畜所排泄的废物是人类生产垃圾的130倍。中国肉类及制品生产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优势(2003-01-2310:10)壹食品与其他行业在WTO成员国中的具有的比较优势不同,中国肉类及制品在WTO中具有绝对优势,而且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这个优势还将继续扩大。价格具有绝对优势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国,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9.2%,亚洲的86.0%,猪肉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猪肉既是中国城乡消费者肉食消费的主体,也是肉类生产的主体和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近几年,中国每年出口猪约30多万吨,其中一半为供应香港、澳门地区的活猪,每年200~300万头;一半为冷冻猪肉,以俄罗斯(占中国出口总量的60%左右)和中国香港地区为主。加入WTO后,中国养猪生产相对于欧、美、日等国家仍然具有优势,主要是价格上的绝对优势。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和饲料价格的降低有利于增强中国养猪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猪肉生产成本每千克为10.87元,英国为10.96元,丹麦10.63元,法国10.76元,荷兰10.21元,日本30.26元。中国仅为7元多一点,其中农户养生猪为7.29元,国有集体养生猪为7.55元,专业户养生猪为7.02元。进入21世纪,中国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廉价劳动力优势在较长时期内将不会改变。另一方面,中国承诺大幅度开放粗粮市场,进口玉米的关税将下调至配额关税,进口配额达到720万吨。据此测算,如果中国粮食政策实行“放饲料,保口粮”的方针,则粗粮的国内生产将下降12%,而进口可能增加148%,粗粮的国内价格将下降12%。这意味着国内配合饲料生产有可能实现低成本运作,导致饲养成本的降低。保有国内市场手段不仅靠关税中国猪肉进口关税目前有较大幅度降低(从45%降至12%),但进口数量增加有限。因为尽管中国居民消费以猪肉为主,但对鲜猪肉有较强的偏好,而大宗进口产品只能是冷冻猪肉,因而销路将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国际市场上的猪肉供应数量相对较小(欧盟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6%),进口增加时会显著拉动价格,从而引起国内供给和需求的调整。中国冷冻猪肉产品出口俄罗斯市场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出口港澳地区的活猪因当地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猪肉替代品的增多,呈缓慢下降之势。最具有吸引力的出口市场是日本。日本因养猪成本优势的丧失,成为亚洲最大的猪肉进口国,并主要从中国台湾省进口,其次是丹麦和美国。但是1997年中国台湾省的养猪生产和出口均呈现萎缩。中国具有邻近日本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只要在防疫方面增强竞争能力,就有可能抓住这一机遇。此外,受收入和人口增长的拉动,东南亚地区对猪肉及制品的需求将趋于增加。目前,越南人均猪肉量只有14.4kg,是中国人均占有量的41%;泰国为5.1kg,仅为中国的15%。因此,扩大中国猪肉产品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份额将有较好的前景。今后出口会更多目前,中国猪饲养量约占世界的50%,猪肉产量占世界的46%;1999年,中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6%;禽蛋产量自80年代中期、肉类产量自90年代初期,即已居世界首位,堪称畜牧生产大国。然而,与此并不相称的是,中国的畜牧产品出口量却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加入WTO后,肉类产品出口可享受低关税、少壁垒以及WTO成员国之间种种最惠国待遇,这将会有力地促进中国畜牧产品的出口。更有乐观的估计说、到2005年实现贸易自由化时,中国猪肉年出口量将会上升到600万吨,禽肉将净出口100万吨。另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市场猪肉、牛肉、羊肉价格仅分别为国际市场价格的57%、84%和54%。禽肉价格国际市场为中国的1.5倍~2倍,特别是鸡胸脯肉等由于需要手工操作,因此在价格上中国有着明显优势。因此,中国畜牧产品出口量小的根本原因,不在价格,而在品质,在质量检疫管理上。世界各国共同运作全球肉类市场(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59次)时间:2003年04月06日09:16来源:王金元原创-财经这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聚集在巴西举办的全球肉类工业商讨会上的业内人士。这里概述了他们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肉类市场运作的一些见解。请看:世界各国共同运作全球肉类市场王金元中国大华长红集团副总栽初红辉说,中国即将入世,对于那些想进入肉类市场的企业来说,现在正是大好时机。他说中国入后,关税将进一步减少,中国将成为进口内脏的最大的市场。同时,中国白禽肉出口西方市场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初先生还说,中国政府除了正在作好入世准备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与肉类产品走私行为作斗争,加强肉类的进出口检验检疫。几点建议初先生最为相信的是中国将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充满活力的市场,对每一个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家,初先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现在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际贸易的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开始实施你的商业计划和商品交易之前,最好是寻找一家的实力的香港公司作一下市场调查和分析。3、让公司副总栽和业务经理亲自来中国,考察一下中国的个别市场,了解中国的市场情况,千万不能单就一份报告就作出重大的决定。4、可以尝试性地装运一些货物从香港运到中国,探试一下中国的市场。5、在中国集中一二个城市开展业务。如果目标定在拥有1.3亿人口的整个中国,就如同在黑暗中射击。6、在进行地一项重大的调查之前,最好是找一家有权威的咨询机构。7、作好最好的打算,也要作好最坏的准备,以防意外发生。非洲博茨瓦纳肉类委员会的马南少克博士说,非洲肉类工业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也存在着许多机遇。非洲肉类贸易受到矛盾冲突和动物疾病的严重影响。在一些国家如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安哥拉、索马里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内战大大减少了肉产品的加工和贸易。国民购买力下降,国家基础设施允许交易,如道路、电力和铁路已经遭到破坏。但是,即使在战区,也隐现一线希望,如索马里已经卷入了一场内战,已没有了政府,依然继续出口肉类到东欧。疾病问题锥虫病和孑孓蝇病等疾病继续困扰着这里和动物和它们的主人。另外,这里牛瘟、接触性传染的牛肺炎和口蹄疫的爆发,也限制了非洲的肉类生产国家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但是在南非,由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疾病的发生,这里的肉类可以出口。马南少克博士说除了外界因素也限制了非洲肉类市场之外,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严格的卫生健康检验标准也成为了贸易壁垒,同时关税、配额和有关使用荷尔蒙的禁令限制了非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他说,直到现行的WTO规则放宽后,非洲才有机会增加其肉类的出口。俄罗斯俄罗斯的肉类工业还正在从1998年的经济崩溃中恢复,但是现在在一点点好转,JS?Dieta18.?公司的可哈乐夫先生说。目前,大多数肉类加工厂的国产肉原料不足,近60%的肉都是进口的。相当多的肉类加工商都没有固定的原料供应商,于是不得不经常寻求足够的肉类。由于经济的衰退,规模在的工厂很难找到办法来弥补这一方面的开支。国家肉的缺乏意味着提升了牛肉和猪肉的价格,也意味着增加了禽类的需求量,尤其是一些较便宜的禽类。可哈乐夫先生预计在以后两年里,这一情况不会有明显的改善。他说动物的数量和产量将不得有所增加,提倡采用一些有效的政府措施如对农民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加工商实施新的信贷政策,更为紧迫的措施是制定更加灵活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投资政策。新西兰1997年和1998年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严重地影响了新西兰肉类工业的发展。但是,新西兰肉类组织的首席执行官纳尔?塔乐说,国家经济正在恢复,去年上半年出口的小羊、绵羊、牛和鹿达到41.07亿美元。塔乐先生的报告集中在乌拉圭会议的作用,以及有关其国家肉类工业的未来自由贸易的谈判上。他说,通常地,乌拉圭会议的成功意味着已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有效地减少贸易额的下降。对于新西兰,其最终结果是结束了肉类进口的行动计划,开辟了在零配额地区的羊肉出口渠道,放宽了进入日本市场的条件,到2001年已解除了出口韩国的限制,并逐步走出了出口下降的困境。尽管已取得了这些进步,塔乐先生说,还的很长的路要走。他抱怨牛肉出口还在下降,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的关税仍旧很高,同时羊肉和山羊出口欧盟的条件仍旧很严。北美洲面对北美洲的肉类市场,这里存在着许多商机、障碍和政治问题。这是从加拿大的一个农产品智囊机构乔治-茉利斯中心的首席执行官纳利?马丁的报告中得知的。亚洲市场是猪肉和牛肉工业发展的好时机。在加拿大和美国的肉类加工商正在提高其生产能力,以便打入高数量、低质量的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市场,还以同样的方式进入墨西哥市场。同时,北美洲的生产商瞄准了禽肉市场,极力想争回已被人分享的国内市场。从1985年到1999年,加拿大的人均鸡肉的消费量从19公斤上升到27公斤,并且在此期间,鸡肉的价格保持不变。同时,加拿大的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