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复习教案顺利实验学校牛怀国[课时]第1课时[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1)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2)记住夏朝的时间、建立者。(3)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4)了解西周的分封制。2、理解层次: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点导学]1、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水有功。尧舜禹时期形成了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3、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4、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周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和镇守疆土,战时带兵作战。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5、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变法的原因(背景):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战国时期新的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显著。商鞅变法的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以勉除徭役;(3)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别官吏治理。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各国先后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基础。(七上P38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课时]第2课时[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2)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1)知道陈胜吴广起义。(2)知道张骞通西域的史实。(3)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4)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的开发。2、理解层次:(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3、运用层次:(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考点导学]1、陈胜吴广起义。为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语“揭竿而起”由此得来)2、张骞通西域。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汉武帝召募,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风情和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从此,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3、丝绸之路在中外中的作用。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至今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七上P83丝绸之路)4、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用10年的时间陆续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全国。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割据混战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他北击匈奴,开发南疆,扩大了疆域。同时,他又是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耗费民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制定了严刑酷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历史上有功有过,但仍不失为千古一帝。6、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在思想上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办太学。他统治时期,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p57秦始皇、七上P68汉武帝、p105三国鼎立形势图)7、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8、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东汉末,北民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西晋时期,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汉人为避战乱和灾荒,展转南迁来到闽西。他们与闽西的闽越族长期相处,并在融合中将闽越族汉化,繁衍成当今居住在长汀、武平、上杭、连城、永定等地的客家人,他们属于汉族的一支。9、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为顺应历史潮流,孝文帝主动采取改革措施。一是迁都洛阳,以便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二是实行汉化政策,要求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学习汉礼。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课时]第3课时[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2)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3)知道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2、理解层次: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3、运用层次: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考点导学]识记:1、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用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末(1905)。常设科目有明经、进士(武则天时设武举),科举历经了隋、唐、宋、元、明、清。整整存在1300周年。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确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子学规模,进士科考试十分严格,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确考试内容。(七下课本P18鱼贯而出P8右上文字图)2、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和重视选拔人才、发展科举制度的政策,使唐朝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史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表现在:农业方面: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曲原犁、筒车,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产量大大增加。(七下课本P14筒车)手工业方面: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商业方面:出现许多商业城市,有从事商业活动的“市”。3、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7世纪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尺带珠丹上书时说:唐朝与吐蕃已“和同为一家”。理解: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唐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博大精深,世界先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亚洲诸国纷纷派人前来华学习,中国也积极向外传播和虚心向其他国家学习。如日本的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等生动事例,都说明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影响深远。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出现繁荣景象,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虚心纳谏,知人善任。(七下课本P8唐太宗、P10武则天、P31玄奘、P30鉴真准备东渡)[课时]第4课时[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4)----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考纲要求]识记层次:(1)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2)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4)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考点导学]1、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农业方面,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引进了占城稻,推广水稻的种植;手工业不断创新,全面发展,丝织业继续发展,棉纺织业开始兴起,制瓷业(浙江哥窑、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规模和水平全面超过前代;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东京等商业城市的繁荣程度超过唐代长安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七下课本P57泉州船59交子84清明上河图)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随着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和经济发展,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全国经济所占的比重、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的趋势从唐朝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期最终完成。过程:①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②唐朝中后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完成。3、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北宋建立后,北有契丹建立的辽政权;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1115年女真人建立了金政权;出现了政权并立的局面。辽、西夏、金并立的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辽对北方地区的开发、西夏对西北地区的发展都做出贡献。辽、西夏和北宋之间并立、“战”与“和”,对各个政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交往和融合都起重要作用。4、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蒙古军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还一直打倒欧洲多瑙河流域。1271年,其孙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消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重视发展农业,开凿了会通、通惠两段新运河,开辟了刘家港到直沽的海运航线。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设立省级行政区(“行省”),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图:七下课本P66成吉思汗、P67忽必烈P69元朝疆域)5、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元朝统一的疆域内,共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流动,民族大融合突出表现为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等同汉族逐步融合,同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所以在这一时期,由于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课时]第5课时[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5)-----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考纲要求]识记层次:(1)知道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2)知道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3)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4)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2、理解层次:概述郑和下西洋。3、运用层次:列举“闭关锁国”的重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考点导学]1、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①强化皇权。明朝:在中央废丞相,分相权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