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张尚学)第五章-货币供求和货币均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货币供求及均衡理论在经济货币化条件下,对总供给的有效支付能力或购买力的载体是货币供给,因此,社会总供求的关系最终主要通过总供给与货币供给的比较表现出来。一定的社会总供给从总量上反映了全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依据这种需求掌握的货币供给则形成了与社会总供给基本适应的社会总需求。本单元着重介绍各种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货币供给机制的基本原理。货币需求的含义及主要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含义一种由各种客观经济变量所决定的对货币的持有动机或要求,是人们在其所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根据客观需要认为应该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价格水平、收入的分配结构、货币流通速度、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心理和习惯、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及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运输状况,等等。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如果用M表示货币必要量,那么,在考虑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之后,一定的商品价格总额(QP)的货币必要量就可界定为:M=QP/V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量与该时期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流通规律马克思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这一定义出发阐述了纸币的需求量规律。他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地说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货币数量论核心内容:货币数量的变动与物价或货币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由货币数量所决定。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例上涨,货币价值随之反比例下降;货币数量减少,物价随之正比例下跌,货币价值随之反比例上升。现金交易数量说及交易方程式:MV=pq+p′q′+p″q″+……即:MV=Σpq如果以P为p的加权平均,以T作为q的总计,则P即表示一般物价水平,T即表示社会商品总交易量,因而上式可写成:MV=PT马歇尔的观点,由他的学生、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7)加以系统化,并用方程式予以表述,即:M=KPY或P=M/KY这一方程式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或剑桥方程式。式中,M代表一国的货币供应总量;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即总产量;P代表平均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之间的比例。剑桥学派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认为K将由于以下原因而变动:人们的财富有三种用途:(1)投资于生产,以获取利润或利息;(2)用以直接消费,以得享受;(3)保持货币形态,使其成现金余额,以得便利与安全。这三种用途互相排斥,必须权衡利弊而作出最佳选择。当人们感到保持现金余额所得利益大于因放弃投资和消费而受的损失时,则必然增加现金余额。相反,则要减少现金余额。由此可见,现金余额说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了人的行为因素——持币动机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价值或物价水平的影响,它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无论是后来凯恩斯的货币资产需求论,还是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稳定论,都受益于剑桥学派的这一重大贡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实质就是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货币需求动机有四点:第一为所得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与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第二为营业动机,即企业在支付营业费用及获得营业收益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第三为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即为防备意外或不时之需,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第四为投机动机,即为了随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谋利,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交易需求为收入的递增函数。若以M1表示满足交易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1表示决定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Y表示国民收入,则:M1=L1(Y)资产需求为利率的递减函数。若以M2表示满足资产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2表示决定于利率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R表示利率,则:M2=L2(R)。货币的总需求量函数:M=M1+M2=L1(Y)+L2(R)OrML1L2交易性货币需求曲线和资产性货币需求OrML=L1+L2总的货币需求曲线OrML(y1)L(y2)L(y3)i0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对各种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尤其是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这种分析将资产性货币需求和利率引入货币需求观察范围,并进而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又称其为货币资产需求论。它的政策意义在于: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通过利率降低诱使投资扩大,进而增加就业,增加产出。但是,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拉动总需求的作用,要受货币需求状况的影响,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非常敏感时,增加的货币供给多会被增加的货币需求所吸收,而很难刺激投资,使总需求扩大。当出现“流动性陷阱”时,增加的货币供给则完全被货币需求所吸收,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鲍莫尔将利率因素引入交易性货币需求分析,得出“平方根定律”或鲍莫尔模型;惠伦将利率因素引入预防性货币需求分析,得出“立方根定律”或惠伦模型;托宾将预期的不确定性引入投机性货币需求分析,形成“托宾资产组合理论”,新剑桥学派从更现实、更全面的角度进一步扩充了凯恩斯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尤其是将“公共权力动机”引入货币需求分析,揭示了政府赤字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平方根定律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Baumol)运用管理学中有关最优存货控制的理论,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与利率相关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模型,即平方根定律或鲍莫尔模型。其基本分析思路和方法如下:人们为满足交易需求而持有一定的货币余额,就好比企业为满足生产和交易活动需要而保持一定存货一样。存货能方便生产和交易,但都要耗费成本,因此,最佳存货量是在成本最低时能够满足生产和交易活动正常进行的存货量。货币余额也有这样一个最佳保有量的问题,在普遍存在生息资产的情况下,持有货币这种无收益资产就要承担一定的机会成本。任何一个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在货币收入取得和尚未用于支出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必要让所有准备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而可以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换为生息资产,等需要时再将生息资产变现,这样就可减少机会成本。由于资产变现活动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或佣金,产生交易成本,因此,经济主体就需要将利息收益和交易成本两者进行比较而作出选择,只要利息收益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利可图。利率越高,生息资产的收益越多,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人们会尽可能将现金余额压到最低限度。相反,利率越低,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越小,人们则愿意多持有现金。当利息收入不够抵付变现的手续费时,人们就将准备用于交易的全部货币收入都以现金形式持有。可见,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是相关的。设某人每月初得到收入Y,月内可预见的交易支出总额也为Y,交易活动在月内平均分布,收入在月内平均用完。那么,月初只需保留少量货币C,而把其余(Y-C)用于购买债券。等所持货币C用完后,再用债券换回又一货币C,供交易之需,周而复始。由于每次由债券兑换成的货币均为C,则月内共兑换Y/C次。设每兑换一次的手续费为b,则月内的手续费共为。又假定每次换回的货币C也是连续和均匀支出的,因此,平均的货币持有额为C/2。设持有单位货币的机会成本为债券利率r,由于平均货币余额为C/2,所以机会成本总量为。若以x表示持有货币的总成本,2CrCbYxbCYrC2该式表明,持有货币的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函数。其中,交易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增函数,机会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减函数。将总成本x对每次兑换的货币量C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0,即:则可求得总成本x最小时的每次兑换货币量C。得:这就是说,当每次由债券换成的货币量为时,持有货币的总成本最小。由于货币的平均持有量为C/2,所以使总成本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定律”。若令,公式则更为直观,Md=αY0.5r-0.5022rCbYdCdxrbYC2rbY2rbYrbYCMd222122b公式说明,用于交易的货币持有额或交易性货币需求有一个最佳规模,这个规模的确定与收入Y和利率r都有关,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增加,但Y的指数0.5说明,Md随Y增加的比例并不大,利率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减少,但r的指数-0.5说明,Md随r减少的比例也不大。如果进一步将公式Md=αY0.5r-0.5两边取自然对数,得:LnM=Lnα+0.5LnY-0.5Lnr再求该函数分别对LnY和Lnr的偏导数,则分别得出交易性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值为,对利率的弹性值为当然,这两个弹性值只是一种理论推演的结果,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中发现,弹性值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5.0LnYLnM5.0LnrLnM立方根定律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Whalen)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函数关系,得出惠伦模型即立方根定律。其基本分析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人们对未来事物不确定性的考虑。人们无法保证在某一时期内的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与原来预料的完全一致。不测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已有的收入不能满足临时的货币支付要求,因此,实际保持的货币就要比正常的预期需要量再多一些,多保持的部分就是预防性货币需求。与交易性货币需求有一个最佳持币量的道理一样,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有一个能够使持币总成本最小的最佳持币量。惠伦认为,这个最佳的持币量与三个因素有关:(1)非流动性成本。这是指因低估某一支付期内的现金需要,持有货币过少或流动性过弱而可能造成的损失。非流动性成本可表现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在必须支付时,既无现金,又不能得到贷款支持或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因此而陷于经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这是成本最高的表现形成;二是在必须支付时能够得到贷款支持,这时的非流动性成本就是支付的贷款利息;三是在必须支付时可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这时的非流动性成本就是资产变现的手续费。理论分析以第三种情况为一般情况。(2)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这是指持有这些现金而舍弃的持有生息资产的利息收益。(3)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和变化的情况或变现的可能次数。这一因素的提出来自对未来支出和收入差额的不确定性的考虑,它不同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分析中以收入和支出的确定性和可预料性为前提的情况。由于只有当一定期间内支出和收入的差额(净支出)大于该期间内预防现金的持有额时,才须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因此,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和变化情况,决定着变现的可能次数。上述三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以资产变现的手续费代表的非流动性成本)与第三个因素(变现的可能次数)的积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的非流动性成本总额(相当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分析中的交易成本),第二个因素(舍弃的利息收益)与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积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总额。两种成本之间的关系为:当人们为预防不测而多持有现金余额时,就减少了非流动性成本,但却增加了机会成本;相反,当人们为追求利息收益而少持有现金余额时,就减少了机会成本,但却增加了非流动性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的选择是:在二者相加的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假设资产变现的手续费为b,变现的可能次数为P,债券利率为r,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为M,预防性货币需求总成本为x,X=M·r+P·b公式中,变现的可能次数P,取决于净支出(支出与收入之差,用N表示。)大于M的概率。由于从长期平均角度讲收入等于支出,净支出为0,因此,N的概率分布以0为均值,若设方差为S2,则可知净支出N与均值之间的偏差大于预防性现金余额M的概率P满足:(根据切比雪夫(TchebyCheff)不等式,如果随机变量X的均值为E(x),方差为σ2,则有其中ε0。)对于一个风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