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栗縣立頭份國民中學「客家采風地圖」創新教學之行動研究林孟君劉承天李淑娟摘要本校(苗栗縣立頭份國中)所處的族群位置為客家大縣的苗栗,從早期開始便成為客家族群活躍的舞台,累積出完整的客家特色及文化資產,為了讓珍貴的資產傳承於下一代青少年的文化中,將文化傳承於下一代是刻不容緩的事。尤其是青少年族群面對多元文化的價值,思維架構正在建立的同時,讓他們體會文化的真、善,進而了解其所處的文化環境,是我們設計課程的動機。如何將這些課程透過教學行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並由高昂的主動性學習來產生學生創意;因此我們將主題架構由客家文化出發,囊括美食、建築、宗教、藝術等多元呈現,並透過E化的教學多媒體,提昇學生資訊能力,將在地化的課程賦予全球化、資訊化的觀點。本研究係以教師協同方式進行,結合社區特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透過研究團隊本身的行動研究以達到研究目的如下;一、發展適合學校生態、配合社區人文、環境特質的「客家采風地圖」課程。二、藉由行動研究提供教師在實施課程時自我檢視反省的契機,提昇教師教育專業。三、藉著行動研究的回饋,增進教師解決教育實務情境工作問題的能力。四、引領學生「做中學」,能留心觀察周遭知事物,進而研究、探索和解決問題。五、增進學校與社區關係脈動,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擴大教育功能。六、提供研究結果與研究經驗給本校其他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實施者,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參考。研究結果一、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二、推動行動研究有助於教師自我進修。三、師生共同建構課程,不僅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更有助於提昇學習的主動性。四、結合文化特色擬定學校本位課程,既能展現學校特色又能增加社區互動。五、兩性平權價值觀仍需加強建立於下一代青少年思維中。關鍵字:客家,學校本位課程,創新教學2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背景及動機壹、研究背景「我國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中明確的表示,培育國民創新能力以提昇競爭力(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89年)。然而創新能力的培育,宜越早開始越好。教育部於民國89年公佈實施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亦明白表示期望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研究能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為順利推動創造力教育,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提出六個先期行動方案:一、創意學子栽植列車,二、創意教師成長工程,三、創意學校總體營造,四、創意生活全民提案,五、創意智庫線上學習,六、創意學養持續紮根(教育部,民90年),此外教育部更於今年提出2004年為創意教學年。因此如何提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是值得探究的,倘若能突破傳統的巢臼,積極推動以創造力為基礎的研發課程,他日能培育具有創造競爭力的下一代。目前,九年一貫課程正開始實施,強調發揮學校本位管理精神,由學校課程委員會自主設計,進行課程發展。而彈性課程時間的安排、學校本位課程的重視,學校與教師不再只是政策的執行者,而是要能夠彰權益能(empowerment),成為擁有專業自主權的主體(葉倩亨,2001)。更重視教師知識觀與個人理論的重建,教師不僅是課程計畫的實踐者,更是課程的探究者、設計者與發展者,確有必要強化個人對於自身知識創造系統化管理、創新、累積、與他人分享的能力(陳美玉,2002),更是本次教改的特點之一。此外,「主動學習」是教育工作者對學習者的期望、也是終身教育養成的必要條件,不過主動學習一開始在培養的時候,一定不能脫離孩子的生活、文化脈絡,如果學習的教材就在學習者生活周遭、學習的內容與學習者的經驗形成有關,那麼「主動」便不會受到其他因素干擾而挫敗,這些因素包括時空距離、文化差異。苗栗縣隸屬客家文化大縣,而頭份國中的學生及家長社群多為客家人。因此,研究團隊在此行動研究中,希望從學校所處的文化出發,來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在研究團隊所擅長的教育專業上,藉著課程的設計、實施、檢討過程,提升教師自身的教育專業能力。更希望:孩子藉著研究自己生活的環境,除了深入的瞭解自己生活周遭的客觀環境、人文活動,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感想期許,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發展出一種「工具」,這工具也可以說是「探求的過程」,是孩子們認識世界、與世界溝通的鑰匙,隨著孩子的世界變大變小、著個探求的過程可簡單、可複雜。3貳、研究動機一、輔助教育改革的進行我國當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項教育改革,特別是現正積極推動九年一貫課程,而教師身為課程的實踐者,以及各項教育政策之轉化者,其進行專業發展之意願與能力乃革新成效之所繫,因此藉由創新教學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觀點,對教師創新教學課程之建立與運用進行探討,可獲得教師對於革新之態度與能力之了解,進一步探索相關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協助教育改革之進行。二、促進教學革新的實施教學革新是此次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所強調的重點之一,創意的教學課程設計可幫助教師系統性地重新省思自身教學資料,於相關課程進行時,能更有效地運用相關資源,充實教學內涵,並使教學增添多樣性,促進教學革新的實施。三、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此次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即是改變以往全國統一式的課程與教學,希望從學校本位出發,發展適合學校生態特質的課程,也就是學校對學生所進行的課程,必須配合當地學生的文化、學校與社區的資源、教師的特質。所以當教師在設計課程之初,對於學校所座落的社區:範圍小從鄰里大至鄉鎮,對於其地理、人文,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課程的內容才能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使學生珍視自己的、鄉土的、文化的特質,而達到人與文化、環境互相理解共存。四、教育改革鼓勵教師自編課程另外,九十年度教改的另一項重點便是鼓勵教師主動發展課程,使教師扮演課程設計的專業角色,因此教師從被動的課程實施者轉變為主動的課程發展者。教師處於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最能瞭解學生需求與教學環境的特性,教師自編課程乃立意於彌補專家課程過份偏重合理性和邏輯,而忽略真實需要等弊端(歐用生,1985),因此由教師來發展課程確實是較務實的作法。五、個案學校需求苗栗縣隸屬客家文化大縣,而頭份國中的學生及家長社群90﹪為客家人。因此,研究團隊在此行動研究中,希望從學校所處的文化出發,來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在研究團隊所擅長的教育專業上,藉著課程的設計、實施、檢討過程,提升教師自身的教育專業能力。更希望:孩子藉著研究自己生活的環境,除了深入的瞭解自己生活周遭的客觀環境、人文活動,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感想期許,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發展出一種「工具」,這工具也可以說是「探求的過程」,是孩子們認識世界、與世界溝通的鑰匙,隨著孩子的世界變大變小、著個探求的過程可簡單、可複雜。4第二節研究目的基於上述的思考,本研究擬透過行動研究方法,在以學校為本位的基礎上,設計並實施「客家采風地圖」課程,具體目的有以下幾點:1、發展適合學校生態、配合社區人文、環境特質的「客家采風地圖」課程。2、藉由行動研究提供教師在實施課程時自我檢視反省的契機,提昇教師教育專業。3、藉著行動研究的回饋,增進教師解決教育實務情境工作問題的能力。4、提供研究結果與研究經驗給本校其他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實施者,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參考。第三節研究範圍與對象本研究係以本校(苗栗縣立頭份國民中學)所處的客家文化為範疇,針對其地理環境、文化歷史、社區居民、宗教信仰、社區產業、傳統建築、飲食文化……等內容,進行瞭解,蒐集資料,編寫教材。本研究進行,對象以校內二年級學生為主有二個班級共計六十七位學生,其中五分之四為客家族群,五分之一為閩南族群及原住民。研究團隊編擬之學校本位課程「客家采風地圖」教材為主要內涵並以創造思考教學,藉此探討此種教學策略對學生認識家鄉文化及藝術與文化創作能力之影響。5第三節研究方法及步驟壹、研究方法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研究工具結合各種資料的蒐集,如:觀察法、專家座談與學生深度座談、作品分析、調查法及問卷等,進行時效性的資料蒐集,並提供適時回饋,以促成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導向,及減少研究者主觀詮釋所造成的偏差。貳、研究步驟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如圖一:研擬行動研究計劃確定協同學校、教師規劃課程大綱及內容第一階段教學現場教學及觀察省思與修改第二階段教學多方蒐集回饋資料研究小組分析資料與修改修正課程內容及策略總檢教學成效與撰寫報告6本研究的研究步驟如下:(一)擬定研究計劃-確定研究主題與問題研究者依自身對於學校本位課程與客家文化相關議題的的興趣,配合當前九年一貫教學教學革新的需求,因此將研究主題確立在「客家采風地圖」課程發展,在檢視國內目前相關研究的取向後,將研究方向設定於創新教學的觀點,針對苗栗縣頭份鎮及鄰近地區有關客家文化的介紹及相關問題進行廣泛探討,並以個案研究法進行資料的蒐集。(二)確定協同學校、教師團隊根據研究主題,選定客家文化創新課程之建立,且尋找有意願配合研究的教師為教學團隊,並由頭份國中二年級學生作為本研究的對象。(三)規劃課程大綱及內容-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在確立研究主題後,研究者即廣泛蒐集有關客家文化、創新教學、學校本位課程的相關文獻與研究加以閱讀及分析,以增加對於研究主題的背景知識,並藉以發展本研究的理論架構,提高研究者進入現場觀察與訪談時的敏感度。(四)教學活動實施反省及修改於個案學校選定後,開始進入現場進行觀察、訪談及文件的蒐集,以獲得研究所需之相關資訊。課程研究實施程序大致上依照:「評估、討論→實施課程→學習評量→檢討→修正課程」的模式進行,學習評量的結果被運用在幾方面:瞭解學習者在課程中學到什麼、提供回饋於課程與教學、對照研究者的觀察。(五)現場觀察、多方分析觀察與評估成效於每次觀察或訪談實施之後,研究者便立即將錄音資料與觀察札記加以紀錄與整理,然後進行編碼與初步的分析。本研究收集的資料主要是學生結構式與非結構式學習單、檢核表、作品,以及研究者的教室觀察紀錄、錄音,教師專家訪談、書面建議。學習單由教學者陳老師批改,研究者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單影印一份留存,學生小組討論的錄音、觀察筆記,則使用電腦文書處理,逐字輸入並存檔,再將記錄中所學生呈現的反應,填入研究者事先設計好的評定量表,檢核表是上課時候使用,以粗略的瞭解學生在某些行為目標上的表現情形。7(六)整理與組織資料、撰寫研究報告在個案研究資料的蒐集告一段落之後,即統整所有文獻與個案資料,並依據研究目的,加以整理與組織。根據文獻探討與個案研究所得的資料,正式撰寫研究報告,並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完成本論文。三、研究期間及進度:本研究進行之過程與進度如下圖所示:92/992/1092/1192/1293/393/593/693/893/993/10一、確定研究主題與問題二、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三、規劃課程大綱四、教學活動實施反省及修改五、分析觀察與訪談結果六、整理與組織研究資料七、撰寫與完成研究報告圖三研究進度甘梯圖時間工作8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一節客家文化之意涵「客家」一詞,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客家名稱的由來,出自晉元帝「給客制度」的詔書。但是這裡所說的「客」,應該是廣義的「客」而不是單純地指今日客家人的「客」。從黃巢之亂後,客家先民避難遷徙到閩粵贛三角地區,經過五代紛爭,及宋太祖的統一中國,客家民系才由其他民系的演化而自成一系;所謂「客家」的名稱,就在這個時候確立。「文化」這個用語是從西方語言翻譯而來,其概念也來自方,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語境下、不同的哲學觀點,其定義、意涵與作用皆不相同。「文化」的概念有其悠久的歷史,某個程度來說,正是這歷史的產物。在許多哲學家文明的研究者或近代文化工作研究者,所關照的面向與人類學者略有所不同,比較偏重層級較高的文化型式,如文學藝術、倫理、典章制度或科技文明等。魯汶大學哲學系賴醉業(J.Ladriere)教授認為「一個社會文化可以視為此社會的表象系統、規範系統、表現系統和行動系統所行程的整體」;沈清松認為「文化是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表現其創造力的歷程與結果,其中包括了終極信仰、觀念系統和文化系統」。蔡源煌則認為:「實踐就是文化」。而現代社會學對於文化的定義,著重其功能面,而將文化定義為:凡是人類為求生存而創造、發展,或學習到的一切知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