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标准穴位命名依据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90/8579-Atar-8000Aproposedstandardinternationalacupuncturenomenclature)。本标准代替GB12346一1990《经穴部位》。本标准与GB12346一199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标准名称修订为《腧穴名称与定位》;——将三焦经、督脉、任脉三条经脉的经穴代码分别改为“TE”、“GV”、“CV”,与国际标准针灸穴名命名法相一致;——改名:清冷渊改为清泠渊(qinglingyuanTE11),譩譆改为(yixiBL45)——将“骨度”折量寸表作了如下调整:删去“眉间→大椎18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3寸”、“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l2寸”、“肩峰缘→后正中线8寸”四项,增加“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寸”、“内踝尖→足底3寸”、“髌尖(膝中)→内踝尖15寸”、“髌尖→髌底2寸”四项,将原“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改作“耻骨联合上缘→髌底”;——腧穴定位的标准体位及方位术语改用现代解剖学标准体位和方位术语;——新增了22个确定腧穴定位的“基准穴点”;——将腧穴定位的文本中属于取穴法的内容析出,同时定位文本中需要说明的部分,都归于新设的“注”下;.——统一了腧穴定位描述的体例,更正了陷谷、风市、中渎3穴的定位错误以及部分腧穴的表述不规范、不一致、不准确等问题;——删去了经外奇穴中的“膝眼”条;——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将原“经穴定位依据”、“经穴定位方法”中的部分内容调整后,作为“附录A常用定穴解剖部位及方位术语对应词”。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王雪苔、李鼎。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0年6月,本次为第一次修订。腧穴名称与定位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和362个经穴、46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定位。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针灸学术交流。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标准计量单位2.].1骨度分寸boneproportionalcun,B-cun将标准人体的高度设定为75等分寸,依此比例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合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具体方法:将人体的高度定为75等分寸,再将人体一定区段的长度和宽度,折合为一定的等份,一份即为“一寸”。全身常用骨度分寸见3.2.2“‘骨度’折量定位法”。2.1.2手指同身寸fingercun,F-cun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常用的折算方法见3.2.3“‘指寸’定位法”。2.2方位术语2.2.1内侧与外侧medialandlateral近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内,远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外。在描述前臂时,相同的概念用“尺侧”(ulnar)、“桡侧”(radial)表示。2.2.2上与下superiorandinferior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2.2.3前与后anteriorandposterior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2.2.4近侧[端]与远侧[端]proximalanddistal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端l2.3定穴体表标志2.3.1前发际正中midpointofanteriorhairline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2.3.2后发际正中midpointofposteriorhairline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2.3.3额角发际anteriorhairlineatthecornerofforehead前发际额部曲角处。2.3.4眉间glabella两眉头之间的中点。2.3.5耳尖apexofear在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2.3.6腋前纹头anterioraxillaryfold腋窝皱襞前端。2.3.7腋后纹头posterioraxillaryfold腋窝皱襞后端。2.3.8腋窝正中央centeroftheaxillaryfossa腋窝的中点。2.3.9肘横纹cubitalcrease屈肘90时肘窝处横纹。2.3.10赤白肉际junctionoftheredandwhiteskin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2.3.11甲根角cornerofthenail指甲或趾甲侧缘和甲体基底缘所形成的夹角。2.3.12胭横纹poplitealcrease胭窝处横纹。2.3.13外踝尖prominenceofthelateralmalleolus外踝最凸起处。.2.3.14内踝尖prominenceofthemedialmalleolus内踝最凸起处。2.4基准穴点:基准穴点的性质、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正文使用基准穴时,用括号标出相应的国际穴名代码,如偏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S)与曲池(Llll)连线上”。尺泽chǐzé(LU5)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注:屈肘,肘横纹上,曲池(LI11)与曲泽(PC3)之间,与曲泽(PC3)相隔一肌腱(肱二头肌腱)。太渊Tàiyuān(LU9)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注: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阳溪*Yángxī(LI5)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注: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指长伸肌腱与拇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咽窝”,其最凹陷处即本穴。曲池*Qūchí(LI11)在肘区,尺泽(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注:90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极度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肩髃*Jiānyú(LI15)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注: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即本穴,后一凹陷为肩髎(TE14)。头维Tóuwéi(ST8).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气冲Qìchōng(ST30)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注:天枢(ST25)下5寸,曲骨(CV2)旁开2寸。梁丘Liángqiū(ST34)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注: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直上1寸处取穴。阴陵泉Yīnlíngquán(SP9)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冲门Chōngmén(SPI2)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注:横平曲骨(CV2),府舍(SP13)稍内下方。昆仑(BL60)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犊鼻Dúbí(ST35)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注:屈膝45?,髌骨外下方的凹陷中。解溪﹡Jiexi(ST41)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注: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腱,穴在两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太溪Tàixī(KI3)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翳风Yìfēng(TE17)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角孙Jiǎosūn(TE20)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曲鬓(GB7)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天冲(GB9)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完骨Wàngǔ(GB12)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风池Fēngchí(GB20)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百会(GV20)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注1: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注2: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肘尖(EX-UE1)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3腧穴体表定位的原则采用文献分析临床实际应用及实测比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腧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下角与两髂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第4胸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腕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腕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3.2.2“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见表1。表1“骨度”折量寸表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9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横寸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离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至剑胸结合中点(歧骨)9直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直寸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横寸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横向距离。两乳头之间8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背腰部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3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骨鹰嘴)9直寸用于确定上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背)侧远端横纹12直寸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18直寸用于确定大腿部腧穴的纵向距离。髌底至髌尖2直寸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寸15直寸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13直寸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平髌尖)19直寸用于确定大腿部前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14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胭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16直寸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内踝尖至足底3直寸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3.2.3“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时,医者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者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腧穴的标准定位。3.2.3.1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3.2.3.2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3.2.3.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腧穴定位的以上三种方法在应用时需互相结合,即主要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而对少量难以完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定位的腧穴,则配合使用“指寸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