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0〕234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14届1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西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了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总体部署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2略定位,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统筹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发展”的方针,全力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以构筑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为核心,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为支撑,以加快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五区一港两基地”建设为重点,依托历史文化、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创新优势,激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科技和企业创新潜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路径,实践“知识-技术-产业”互动创新的西安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二)基本原则改革创新、统筹资源。建立统筹资源改革新机制,切实提高企业与高校、院所创新资源的融合能力,推动军民技术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财税等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能,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彰显特色。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重大任务,统筹规划科技发展重点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突破制约区域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发展特色产3业。协调推进、和谐发展。注重协调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三)进度安排重点推进阶段(2010年-2011年)。试点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建立创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构建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功能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制定、实施《西安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各项工作落实和开展,取得初步成效;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统一安排部署,明确行动计划,分解工作任务,形成协调工作推进机制和浓厚的创新氛围;依据《实施方案》重点工作,各部门及区县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落实工作方案。提升发展阶段(2012年-2015年)。试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自主创新能力和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内生驱动创新模式初步建立,城市创新体系健全。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开展,构建创新型城市建设长效机制,部署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监测评估,组织试点工作考核评议。在科学技术研究、产业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进入全国前列,成为国家一流创新型城市和中西部经济强市。二、试点目标(一)总体目标4到2015年,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效,成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重要基地,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知识扩散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创新辐射中心,基本建成创新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大、创新产业发达、创新人才荟萃、创新环境优良“五位一体”的国家一流创新型城市。(二)具体目标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市级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90%。每万名劳动力从事r&d人员110人,万名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达到17%。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扶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50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家。专利申请量达到10万件,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200件,百万人口拥有的有效商标注册量5000件,全市拥有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600个,全市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300亿元。创新产业蓬勃发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服务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万元gdp综合能耗0.82吨,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万元/人。5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引进符合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20名,符合西安发展需求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全市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显著提高,百人口国际互联网用户数15户,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国家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全面落实,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广泛,初步构建国际化区域科技创新基地。三、改革任务以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统领,全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先行先试,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优先发展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一)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推进内生驱动创新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分段实施”的思路,坚持“技术市场搭台、创新联盟引领、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园区承载”的方式,以机制创新促进体制改革,以改革推进资源统筹,以资源统筹促进产业发展。制定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突出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和科技资源大市场建设两个重点,扎实落实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建设、“两区两基地”先行示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三大任务,要在政府搭桥促进要素互通、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升级、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成果转化、产业技术联盟促进集成创新四个方面实现创新机制新突破。抓好统筹改革先行先试,建立多层面的国家与西安共建机制,发挥国家项目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部市合作,共建一批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在科技产业园区统筹资源、高校院所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率先改革,探索新路径。到62015年,统筹科技资源的先行先试示范效果逐步显现,成为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辐射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产业聚集中心。(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产业园区率先发展积极探索以市场配置资源、产业集群吸引、园区集聚承载的统筹科技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新模式,举全市之力推进“五区一港两基地”板块创新发展。推进高新区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发挥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和示范引导作用,大力推进高新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先行先试,重点在科技金融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先行试点。制定政策,吸引高校院所在高新区设立研发机构,形成集聚效应,推进研发产业和工程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创新内生发展,打造自主创新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经济开发区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策源地建设,围绕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目标,重点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联盟构建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建设西部领先、集群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以军民共建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中省与地区科技资源融合、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融合、国有与民营科技资源融合、国内与国际科技资源融合;围绕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引领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围绕构建浐灞生态园区和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深化金融创新,开创流域治理、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市经营创新,推进会展、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国际港务区低碳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创新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切实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围绕沣渭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加快以节能环保、生物及生命科学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和生物产7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核心板块。(三)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实现区域创新合作加快西安国际化区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制定措施,吸引国际研发机构落户西安,培育具有世界水平的产业研发集群。加大西安创新资源要素与世界500强企业优势对接,促进跨国公司产业辐射为依托的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形成。实施跨区域资源整合战略,形成西安创新要素和产业优势与关中、陕北、陕南特色资源的融合。依托西安-宝鸡在钛材、钛合金和钛复合材料等领域资源优势和良好合作基础,构建西安-宝鸡新材料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关中高新产业带快速发展。加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城市间的合作互动,重点加快推进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建设,打造西咸新区新型经济圈;积极承接陕北资源,构建渭北先进制造和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参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挥西安-杨凌生物资源优势,建设西安-杨凌生物产业基地,支持陕南绿色生态和特色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四、重点工作实施“科技创新引导八大工程”,加强产学研创新合作,增强创新主体活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彰显华夏历史文化,促进城市创新驱动发展。(一)实施军民融合引导工程,促进特色科技产业发展1.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整合西安地区国防军工科技资源,规划建设兵器、船舶、电子等军民技术融合产业园区,加快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依托航空产业8资源及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大中型飞机、通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改装及新型材料、航空旅游服务等,建设我国重要的航空设计研发、制造试飞、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航空基地;加快航天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步伐,大力发展航天动力、系统控制、特殊控制、空间有效载荷、航天动力材料的合成制造技术等,以航天四院、五院等为依托,培育一批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以卫星应用产业为主导的民用航天产业集群。2.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持军工行业组建民用产业集团,构建民用航空、民用航天、民用船舶、兵工科技、电子信息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产业拓展延伸,在飞机零部件、卫星导航、通信和导航设备、核电设备等领域,依托重大技术项目组建民品公司。协调解决非军企业准入问题,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民用公司参与军工产品的研发生产,组织实施一批民进军的重点项目。到2015年,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培育一批产值过十亿的骨干企业。(二)实施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1.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工业发展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等,重点选择扶持一批国有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开展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重点扶持西电集团、陕鼓集团、重型机械研究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成为创新型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链部署重大专项和集团项目,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打造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百家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行列。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和“瞪羚”计划,以高新区创业研9发园企业孵化集群为载体,引导企业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培育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2.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构建行业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以新机制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推动高等院校设立国家级、省市级技术转移中心,创办科技产业园区。加强工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创新,支持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与企业集团或产业园区的共建合作,实现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实施产学研合作工程项目,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依托,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3.实施“双千人才”创新创业引导行动。以政府计划为引导,促进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为企业服务。实施“千名科技人员创业行动”,以院士创业工程和青年科技人才创业计划为重点,支持优秀留学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启动“千名科技特派员企业创新行动”,通过政府组织和计划引导,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企业创新,形成以市场利益为纽带的联合研发与成果转化机